追忆中大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彭华“丹霞彭”:“大地”学问 钻研一生
2018年1月12日,《南方都市报》曾整版报道彭华教授事迹。
彭华考察丹霞地貌,30多年来,始终一往情深。
南都人物给你好看
彭华,安徽砀山人,1956年1月2日出生。1995年10月起入职中山大学地理系,历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地貌学和旅游开发研究,红层与丹霞地貌研究专家、中国旅游地理和旅游规划专家,中国丹霞地貌科学研究的学科带头人和中国旅游地理和旅游规划领域开拓者之一,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中国丹霞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主持南方六省“中国丹霞”联合申报世界遗产,获南方六省联合申遗领导小组杰出贡献奖等,被广东省人民政府记一等功。2011年,荣获“广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古人形容丹霞“色如渥丹,灿若明霞”。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彭华的一生也是如此。
从结缘丹霞,到情系丹霞,彭华为丹霞的保护、研究和可持续发展奋斗一生,成功推动中国丹霞地貌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为推动中国丹霞走向世界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是一个心向着土地和人民的优秀地理学家,扎根大地,为民奋斗,将学术研究写在大地上,为推动丹霞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为老师,彭华是一名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楷模,治学严谨、守正出新,关爱学生、立德树人,为党和人民教育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2018年1月8日,“师者楷模”彭华永远离开了他热爱、奉献了一生的教学科研岗位。2018年1月12日,《南方都市报》整版报道彭华教授“一生‘色如渥丹,灿若明霞’”。
初心不改
17年丹霞申遗路
彭华,“丹霞彭”。30多年来,初心不改,对丹霞地貌始终一往情深。始终把丹霞的保护、研究和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
早在1987年,赴广东丹霞山调研的彭华就对丹霞山“一见钟情”。“可能是凭一个地学工作者的专业敏感,第一次见到它,就被它震慑了,感觉仅仅作为‘广东四大名山之一’太委屈它了。”彭华想着一定要为丹霞的研究和推广做点什么,丹霞初心自此萌发。没想到,这一做就是一辈子。
1992年9月,彭华干脆来到韶关市仁化丹霞旅游经济开发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工作,担任丹霞山风景区总工程师,兼任丹霞山开发区主任助理和旅游开发公司经理。他不要档案、不要户口,舍弃城市舒适生活,举家迁往仁化小城。从此,他一边搞丹霞山的保护利用和规划建设,一边潜心丹霞地貌的研究。
丹霞是在中国起步、发展,由中国专家自主研究、命名的地貌,被称为“中国地学国粹”。
早在1993年第一届全国旅游地貌学术讨论会上,彭华就倡导将中国丹霞地貌申遗。此后丹霞申遗几度提议几度搁浅,但他未曾放弃。
1995年,彭华因丹霞研究上的成就,被调入中山大学地理系,后来成为丹霞地貌研究的第四代领军人。他要完成看起来颇为艰巨,同时也是几代丹霞前辈夙愿的任务———推动“中国丹霞”成为“世界丹霞”。
2004年初,丹霞山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首批28家世界地质公园之一,彭华借此机会再次提出丹霞申遗倡议。
到了2006年,在国家相关部门推动下,广东丹霞山、湖南崀山、福建泰宁、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和浙江江郎山等六地正式确定联合“申遗”,彭华任六省“中国丹霞”联合申遗项目专家组组长、首席专家。此次申遗参加单位多、涉及面广、影响大,是中国申遗史上较困难的申报项目。
从2006年至2010年,彭华为丹霞申遗进行了无比繁重而艰辛的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巴西时间8月1日18时,历经17年,中国丹霞申遗“大业”终于成功。六座名山一次性通过,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在全世界仅此一例。中国丹霞入选世界遗产,标志丹霞地貌这个在中国土生土长的地貌学国粹真正实现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得到国际社会的最高认可。
“拼命三郎”
把学术研究写在大地上
彭华是一位名副其实将学术研究写在大地上的地理学家。
从知识青年下乡当农村生产队长,到丹霞山风景区当总工程师,再到中国丹霞地貌科学研究的学科带头人。他曾表示“我希望我主持开发丹霞山能够实现政府、景区和当地农民的‘三重效益’”。
自结缘丹霞山之后,他就以核心专家的身份,加强丹霞山整体规划建设,牵头开发建设翔龙湖景区、阳元山景区,使丹霞山从一座山头扩展为三个园区;他还培训建立丹霞山第一代规划建设和科普讲解队伍,手绘丹霞全景素描图,主持制定丹霞山地质地貌总体规划编制……
30年来,他以艰辛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推动丹霞山成为中国名山、世界名山,也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旅游发展,助推近3万名农民脱贫致富。
彭华还广泛挖掘粤北山区尤其是仁化县的旅游资源,他走遍仁化的山山水水,主持编制完成《仁化县旅游总体规划》。
近年来,为了更确切地研究我国丹霞地貌分布状况及特点,彭华牵头推进“全国丹霞地貌基础数据调查”项目,他仅用三年时间,就走遍了大半个中国,我国各地主要的丹霞地貌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同事评价彭华永远都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工作狂”,永远都是一个心向着土地和人民的“拼命三郎”。就在离世100天前,他还踏在海拔五六千米的青藏高原土地上。经年累月的艰辛工作,使彭华的心脏终于不堪重负,心血管主动脉大面积阻塞,连给医生进行手术准备的时间都没有,就匆匆走了。
行为世范
学生“心目中的良师”
作为老师,彭华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为人师表的崇高风范。
1982年,彭华从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毕业后,在安徽宿州师范专科学校(现宿州学院)任教,他在黑板上一笔画出中国地图的绝活,令学生叹为观止。1989年,他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
1995年,彭华从丹霞山来到中山大学工作,受聘于地理系,多次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良师”。
作为学者,他严谨治学、守正创新,编著了16部论文集和专著,发表论文150余篇,主持了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1个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为推动中国丹霞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作为老师,他自己编写的讲义累计达80多万字,教授数千名本科生,培养近百名硕士生、博士生,桃李满天下。他在中大主讲9门课程,内容跨度大,备课任务重,但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认真上好每一门课程。
在学生眼中,彭华亦师亦父,给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为困难学生垫学费、生活费,资助学生进行科学考察、教学实习以及参加国内外会议,对彭华来说是常事。
在生活上关心学生,但在学术科研上,彭华却“斤斤计较”、毫不客气。一位硕士生说,彭老师对学生的论文要求非常严格。“让我改完小论文,再改大论文,每次都改得‘一片红’。”
2018年1月8日,“师者楷模”彭华永远离开了这个他热爱、奉献了一生的教学科研岗位。就在离世的前一天,他还在指导学生的论文课题。
彭华教授去世后,按照他生前的意愿,他的所有科研经费将留给学生搞科研。粤北当地政府奖励给彭华团队的10亩地也将建成丹霞研究院,培养他的传承人。
出品:南都采编指挥中心
统筹:南都人物新闻工作室
主持:胡群芳
采写:南都记者贺蓓
通讯员蒋静
由通讯员供图
新闻推荐
13个龙湖区景观照明修补提升项目春节前亮灯 “亮灯工程”照靓城市夜景
13个龙湖区景观照明修补提升项目实现春节前全部亮灯。泰山路机场候机楼流光溢彩,汕头口腔医院灿烂夺目,龙湖科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