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手剪红云 缕缕真情谁似
博物馆寻珍录
享誉世界的伦敦V&A,是一座装饰艺术主题博物馆。进入那里才发现,原来生活中不起眼的衣帽鞋袜、壁纸窗花、门钉把手,都是可以摆在过滤掉紫外线的柔和灯光、恒温恒湿的展柜中,大模大样地接受世界各地人们的瞻仰的。
那广州有没有这样的博物馆呢?还真有一座,它就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以下简称“工艺馆”),也就是平常大家口中的“陈家祠”。这座博物馆的2万多件藏品,就是一部广东民间手工艺的发展史。看着它们,我们会很自然地想到,过去的人们,是怎样在午后的阳光中,或者如豆的灯下,凭着灵活的双手,玩出无数的花样,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也会恍然大悟,那些最普通不过的老物件,原来承载着那么多欢跳的灵感、明丽的想象。比如那属于春节的,红彤彤的剪纸。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张蕙兰
何谓“民艺”?见人见物见生活
在陈家祠浩瀚的广东民间手工艺品群落中,《八仙》《红粿桃》《戏曲人物》等几件(套)潮阳剪纸作品,是新兵。上周,它们在展厅雪白的墙壁上挂出来,透过精雕细琢的花门,衬着五彩斑斓的灰塑望过去,年节的气氛扑面而来。它们的创作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阳剪纸省级传承人许遵英飞快地运着剪刀,在一大群屏息静气的围观者眼前,不打底稿,剪出一座潮阳的古屋以及环饰的瑞花。陈家祠专家介绍,五代剪纸世家出身的许遵英,执剪方法独特,小而尖的剪刀从宣纸背面向前面剪,被称为“潜剪”;作品线条工整细致,刀法精巧细腻,就像“春蚕吐丝”,技术性和艺术性都极高。
技术性和艺术性,是解决了“生活必需”之后精神层面的追求,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希冀。正如工艺馆馆长黄海妍所说,民间工艺的魅力与活力,根子还在其“生活化”的本质。也就是说,可用、好用,才能让一门手艺长久传承下去。
所以陈家祠赶在春节前启动的剪纸展,名字就叫“见人见物见生活”。无论是“供品花与民俗活动”,还是“团花与家居装饰剪纸”,又或“剪纸颂祖国”,我们在这些飞剪裁出的红云中,看到的是朴实的“地气”,是家居的日常。比如“五牲花”,是潮阳供品花剪纸的一部分,贴附在年节、典礼时的“五牲”上,寄寓了四季平安、五谷丰登、福禄寿全、团团圆圆等吉祥寓意。“五牲”并不固定,一般包括猪头、鸡、鸭、鱼、猪肉等,有时猪肉也会调整成龙虾或其他,贴附的剪纸也随之变为龙虾花。“酵粿花”取发酵之“发”,寄寓着发财、发家的祝愿,一般贴在酵粿正中的位置。又比如曾获中国剪纸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的《八仙》,也是在典礼活动中贴在一些显要位置的吉祥符号。
“即逝艺术”?
言传手教代代承
对轻薄如蝉翼的剪纸感兴趣的还不止陈家祠一家。远在北京的中国艺术收藏最高水平机构中国美术馆,也收藏了一套潮阳剪纸《潮俗礼品花》。它们有的像虎头帽,有的像小肚兜,主要的功能,是作为民俗生活中的礼仪物品装饰,比如婚庆、得子等,蕴含的是浓浓的真情真意。又如曾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好手艺”展中亮相的《喜盈门》,中间以牡丹为圆心,连接并蒂莲花,以变形蝴蝶为瓜果,叶子连接于荔枝与瓜之间,瓜上方周边分别饰以喜鹊、盘长、金钱、梅花等层层向外扩展,将喜鹊尾夸张变形为一圆门状。作品寓意喜在眼前,双喜临门,好事多多,世代绵延,是用于家居装饰及婚事喜庆的剪纸题材。
广东省博物馆馆员黄苏哲在《广东潮阳剪纸的民俗文化意蕴》中写道:“剪纸在历史上有民间剪纸、宫廷剪纸、文人剪纸之分。宫廷剪纸与文人剪纸追求高贵典雅和闲情逸致;而工匠则将剪纸作为一种生计;流行于民间的剪纸则更带有鲜明艺术特点,充满了市井或乡村风情。”作为一种“即逝艺术”,它的长久传承,主要是通过民间艺人的言传手教,把一些民俗文化观念和剪纸中的艺术符号(即纹样)以及自己在剪纸创作中的创新和体验,不计报酬,完全开放地一代又一代地不断向下传递。
跟许遵英学剪纸的人,很多是当地的女性。她们带着淳朴的情感,真切的希望来学习,格外认真而专注。
马上就是春节。每年此时,我们在街头巷尾的年货丛中,总能瞥见大红的剪纸,通常也会买回来,贴在门或窗上。这似乎就是一般人家对于“剪纸”的全部理解。更有一些地方的剪纸品种,已经基本演变为纯粹的“旅游工艺品”。传统手工艺要想发扬光大,可能还是得像工艺馆的这些藏品那样,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如何“变通”?天时地利与人和
一些研究者指出,过去,从事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多数把眼光投向了北方剪纸,而忽略了南方剪纸的收集和研究。事实上,在中国南方同样存在极为优秀的民间剪纸。一般来说,北方称剪纸为“窗花”,多用于装饰家居。而南方剪纸的代表之一,潮汕民间剪纸用途则更加广泛,如礼仪用的礼品花,赛会的装饰灯花,祭祖的供品花等。这有可能是因为当地潮湿多雨的气候,加之以“下山虎”“四点金”为主,窗户高悬窄小的建筑样式,对于较长时间地贴剪纸来说并不十分适宜,所以先民便加以变通,将剪纸用于其他用途之上。潮汕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给了剪纸等民间艺术形式有力的支撑。这些主要用来表达各种美好诉求、文化传承的艺术形式,内容涵盖了大部分的民俗类型。它们既为“民俗”增色,又自然内化为“民俗”的一部分。
如猪头花、猪尾花是将在典礼上使用的猪头、猪尾进行艺术的变形和概括,加以美化而来,具有独特的美感。猪头花在剪制过程中一般分为局部剪(耳、鼻、脸分开)和整体剪两种。依潮阳地方文化学者郭新绵所言,它们属于我国剪纸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中最独特的一个门类——供品花。这类剪纸,“多随物象而剪饰,呈现出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当中既包括“中秋时节果品上的香蕉花、柚花等;月饼糕点上有各种团花、饼花”,也包括“时年过节,祭祖用的红粿花、鸡花、猪头花、鱼花等”。这些花在不同的用途上所采用的装饰纹样也各自不相同,平常多用“寿”“福”等字,婚庆常用“喜”或“双喜”,不一而足。
郭新绵指出,潮阳剪纸的艺术语汇极为丰富,比如用谐音来寄托吉祥之意,福与“蝠”,鸡与“吉”,鱼与“余”,蝴蝶与“福叠”,以及“莲(连)生贵子”“岁岁瓶(平)安”等,所谓“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潮阳民间剪纸的起源时间难以确考,但从剪纸题材的内容和刀法上看,它们可能是在东晋时,由迁入潮汕的中原移民带来并加以发展。在潮阳,老、中、青、少都有剪纸爱好者。它的经验,对于当代城乡环境下传统手工艺的留存,或许有很大的价值。但在春光将至的时下,还是让我们放下那些严肃叙事,走进古老的祠堂,穿过幽长的青云巷,就着洒落的阳光,简简单单、安安静静地去看看那些巧夺天工的剪纸吧。
新闻推荐
中国进步电影先驱者蔡楚生暨潮籍电影名人史迹馆开馆 重现潮汕电影荣耀 缅怀老电影艺术家
弧形幕墙播放蔡楚生的生平故事。余丹摄蔡楚生、郑正秋的雕像,展示了他们在上世纪20年代上海生活的情景。陈元摄旧式海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