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阳金浦手艺人郑义20余年坚持手工制作油纸灯笼 “传统永远是无法割断的牵挂”
春节临近,市场上灯笼的身影也渐渐多了起来,其中不乏手工灯笼。做工精细的油纸灯笼是潮汕民间一种雅俗共赏的实用工艺品,更是旧时老百姓办红白事必不可少的传统用具。
随着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灯笼匠这个行业日益萎缩。然而,仍有一些民间手工艺人对这种传统的油纸灯笼,有着一份坚守的情怀。他们靠着自身单薄的力量,坚守着让人无法割舍的传统和牵挂,潮阳金浦的郑义便是其中的一员。
在潮阳金浦南门新市场内,有一家不起眼的纸质灯笼店。一走进这家小店,就能闻到弥漫在空气中的一股浓烈的桐油味,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已经成型的灯笼。店主郑义夫妇正在做油纸灯笼,抹浆糊、撑圆、糊纸,两人分工明确。“这是在赶制一批预定的乔迁灯笼”,郑义告诉记者,临近除夕、春节,各地喜事接二连三,这些天几乎天天加班制作,有时晚上做到快天亮。
与灯笼为伴20余载
每天,除了睡觉时间外,郑义几乎都与灯笼寸步不离。“挂着的这些灯笼都已经被人预订了。”郑义说,灯笼店每年的生意不断,特别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十里八乡的人都会幕名而来,他们总要加班加点赶制灯笼。
今年48岁的郑义编制手工灯笼已经有20多年了。上世纪80年代初,郑义就与灯笼结下一生“情缘”,跟着祖父祖母学做油纸灯笼,他告诉记者,祖父在世时是个有名的油纸灯笼师傅,开始时他只把灯笼当爱好。“很有意思的,手工灯笼陪我度过整个童年时期”,郑义向记者讲述起他与灯笼的故事。1992年,郑义从汕头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开始自己做灯笼。
工艺繁杂制作考究
“这种传统民间手工灯笼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包括削竹篾片、编织灯笼架、糊灯笼纸、上字画、粘灯丝纸等10多道工序”,郑义说,制作是纯手工的,要精工细作,每一道工序都有讲究、有技巧,中间哪一环节做不到位,最后成型的灯笼就不美观。
老一辈人认为,人们之所以对纸扎灯笼情有独钟,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其包含的吉祥寓意。在潮汕方言中,“灯”与“丁”,“竹”与“德”同音,所以竹子做的灯笼代表了“财丁兴旺”、“德泽绵长”。宫庙落成、婚庆嫁娶、添丁进财,有喜事时,人们总喜欢买灯笼添气氛。郑义的手工灯笼是抢手货,客户遍及潮汕各地,连香港客户也慕名而来。每年,郑义总要制作一些珠灯送到香港、广州等地,“今年我还为香港黄大仙祠制作了一盏直径2米、高3米的巨型灯笼,在异乡见灯如见故土,家乡的灯光更温暖”,提起自己的得意之作,郑义双眼放光、喜上眉梢。
“灯笼主要有桶型和柿饼型两款”,郑义一边编制一边说道,大何、大柿、大布、尺足、尺二等这些包含古韵的名称,是传统油纸灯笼的固定尺寸。除此,一些灯笼的正面要写上姓氏,背面写上“堂、郡、府、第”等与姓氏有关的典故,预示家旺丁兴。
传统手艺后继乏人
虽然从小有着对美术的爱好和对灯笼制作的热衷,但20多年的灯笼制作生涯更多是因为对灯笼制作技艺的牵挂。“由于手工灯笼制作的环节比较复杂,利润率低,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门手艺”,郑义望着自己做出来的灯笼,声音变得低沉起来。
日渐惨淡的市场需求,让不少曾经热衷手工制作的老民间艺人对手工制作望而却步,郑义还是靠着自身薄弱的力量坚守传承着这项手艺。与介绍灯笼手艺时的眉飞色舞相比,郑义说到手艺传承时神色暗淡了许多,“在我们心中,传统永远是一个无法割断的牵挂。就算是工业化了,传统的手工艺品还是有市场的。”郑义说,传统的手工灯笼让人们重温着传统节日的传统氛围,代表着一种心意。所以他一直坚持着这份信念。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文钊)开办企业最快仅需一个工作日!近日,记者从潮阳区行政服务中心了解到,现在开办企业再次提速,从原来的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