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总导演青睐汕头“田记”小食店
猪杂火锅
陈晓卿青睐潮汕特色美食
猪肾“十字”雕花
陈晓卿(右)和田海鹰
□ 本报记者 陈珊娜 文/摄
近日,陈晓卿来到汕头,短短两三天的行程,却仍专程赶到平东一街,就为了吃一碗田记的猪血汤。汕头这么一家藏身于小巷不起眼的小店,为何大受“舌尖”总导演青睐,并为其打call呢?
“煮完这一碗猪血汤,转身想给食客端过去,望见门外最明亮最透彻的阳光中,走来一位老朋友,他微笑着在桌前坐下,等着属于他的猪血汤。热气缭绕中,唇舌磨合间,他享受着独特的美味,这是给辛勤劳作的人们,最好的馈赠……”今天,就让我以“舌尖体”开头,讲述田记和《舌尖上的中国》第一、二季总导演陈晓卿的故事吧。
来到田记,掌柜田海鹰(人称田老师)告诉我,这次还不是陈晓卿首访田记。“陈晓卿老师是对待工作非常认真的人。2017年,他拍摄纪录片《风味原产地》时,想取材潮阳益母草和我的猪血汤,于是来汕先行暗访。那是他第一次来田记。”田老师说。二掌柜珍姐(田夫人)回忆道:“那时,其实我们谁也不知道他是谁。吃完猪血汤结帐后临走时,他的一位女同伴才跟我们说"这是舌尖的总导演"。我和老田才知道。后来,陈晓卿老师就让剧组过来拍摄了。”据说,“沈爷”沈宏非来汕也常到田记,他和陈大导演无论哪一次,都把猪血汤吃得一干二净。“他们都说最喜欢吃老田煮的猪肝,从未吃过这样的口感,咬下去是脆的。”珍姐说。据田老师夫妇悄悄透露,《风味原产地》关于田记的那一集,将于正月初四在浙江卫视播出。
在田记,我发现田记不止卖猪血汤和东北水饺了,现在还有猪杂火锅。对于潮汕地区遍地的牛肉火锅,猪杂火锅显然是个另类。不过,谁说不是“物以稀为贵”。六七人团坐于圆桌旁,锅起水雾升,竟有种围炉的感觉。一盘盘猪肉猪杂端上来,心肝肾肺是常见的,另外竟有许多不知道叫什么。像这种白色条状并分布着一格格像楼梯的,名字形象地被称为猪天梯,其实就是猪口腔中的上颚软骨。田老师指着上来的这一盘告诉我们,里面至少来自5头猪。因为一头猪仅有一条猪天梯。
据说,一头猪身上可以切分成91个部分,仅猪杂竟可分割为33种。古有庖丁解牛,现代说“庖丁解猪”也不为过。经营了猪血汤20多年的田老师夫妇,对于猪各个部位更是了如指掌,精工细制。猪杂火锅,就像猪血汤的“升级版”,前期制作更费时费精力,关键也在好刀工。将猪肾切成两半,挑去白色筋膜部分,再改斜刀片,最后“十”字雕花。猪脑,被挑去血筋并清洗后仍能保持完好外形,洁白如豆腐脑,更可见“工夫”与“功夫”。而一块猪肝,为了让其呈现最完美的口感,田老师试过薄切厚切,试过厚切条状和斜刀厚切等等,最后才总结出斜刀厚切恰好,能让猪肝最为爽口弹牙兼无渣……
说起运刀技巧,田老师还有个故事,话说多年前,他去肉档进货,档主让他要什么自己切,正中田老师下怀。只见他斜刀进一刀落,姿势流畅优美地将整条猪身上最好的肉一分不少地挖了出来。这让一旁的档主看得肉痛不已。第二天,田老师再去买时,档主委婉地说:“这次把刀拿直切好吗?”
微微沸腾的汤底,把各种肉类、猪杂放入漏勺,用筷子轻轻摊平、抖动,稍收缩、变色即可品尝。肥瘦相间的猪雪花肉,油脂分布刚刚好,入口化开;猪天梯蜷曲的样子和墨斗鱼尤其相似,就连嚼起来的口感也差不多,只是少了海鲜的味,多了猪肉的鲜甜和甘香,细细咀嚼,越嚼越香;猪肚、猪大肠、猪粉肠等都是先处理熟,火锅中稍滚下汤即可,火候刚刚好,不韧不柴;新鲜的猪脑,细滑柔嫩,因挑拣干净而无丝毫异味,与豆腐脑无二,尤其适合在椒圈豉油的点缀下享用。
说到酱料,猪杂火锅的秘制酱料,是珍姐特调的,姜葱蒜辣椒酱油,特别提味,尤其适合猪杂火锅。东北人珍姐偶尔还会露几手地道东北菜,色香味俱全。
再来说说汤底,其实就是精心熬煮后不带米的粥汤,仅此一种,有种大繁化简的感觉。有趣的是,猪肉猪杂这些食材,刚好和米汤是“最强CP”。田老师试过各式骨头汤,喧宾夺主外还容易让人腻味。清润细腻的米汤中所含的淀粉,包裹住食材,就像嫩肉粉的功能,让食材更滑口也更原汁原味,在淡淡米香中自透鲜甜。
新闻推荐
书画笔会展风采,翰墨飘香迎新年。1月1日,国粹画苑热闹非凡,一场“金猪献瑞五洲迎春——潮汕知名书画家笔会”在此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