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进步电影先驱者蔡楚生 与时代同呼吸 与人民共命运
本报记者 陈珊娜/文林少然/摄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汕头潮阳人蔡楚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的推动下,创作编导了以《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为代表的一批脍炙人口、蜚声海内外的电影作品。他综合运用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表现手法,深刻揭示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控诉旧中国的社会、统治阶级的腐败,倾吐人民大众的心声,积极反映全民族的抗战精神。电影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达到了较好统一,是电影民族化的典范,也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蔡楚生因此被誉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
在创作的同时,蔡楚生积极参加左翼文化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加入中国电影文化协会,以及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等组织,被选为理事和常务委员。蔡楚生还在报刊杂志发表过不少文章,号召电影工作者以电影作品为武器,支持抗战。
★记者走访
蔡楚生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当我们驱车来到潮阳区铜盂镇集星村,映入眼帘的是田陇青青、绿树掩映的景色。在市、区党史部门同志及村干部的陪同下,记者参观了蔡楚生故居。故居原为蔡楚生的祖屋,是20世纪初潮汕传统民居建筑,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60 平方米。是“汕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潮阳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潮阳区铜盂镇集星村干部说:“为了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905 年)100 周年和蔡楚生诞辰(1906 年 1 月12日)100周年,在省委、市委及省、市宣传文化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潮阳区在2004年至2005年对蔡楚生故居进行修缮,在2006年正式对外开放。当时还举办"蔡楚生艺术人生及爱国情怀"主题展览,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深切缅怀一代电影大师蔡楚生”。
目前,故居陈列的是蔡楚生艺术成就展,其 《南国之春》《粉红色的梦》《都会的早晨》《渔光曲》《新女性》《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作品分别在故居四个房间里展出。据村干部介绍,蔡楚生故居已列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接下来还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强管理,在上级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保护利用这位电影先驱者的故居,从红色文化的角度带动更多人参与到爱国主义教育中来。
参观蔡楚生故居的教师李先生对记者说,故居的修缮开放,是中国电影界的一件喜事,也是汕头人民乐见其成,并感到自豪的一件事。“不仅留下一处可供后人瞻仰和游览的人文景观,而且增加了一个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基地。”
记者凝视着潮汕传统民居的灰墙红砖地,还有通透的天井,脑海中自然而然浮现出蔡楚生在这里生活的场景。蔡楚生的祖父蔡建之早年离开故乡辗转到上海经商。1912年举家返回潮阳故里“起厝”定居、务农,后又与乡人合资,在汕头市万安街开了一间纶章百货批发店。蔡楚生是6岁那年随父母回到家乡的。蔡楚生的母亲喜欢画画、剪纸、刺绣,还是位潮剧迷。童年的蔡楚生也许是依偎着母亲的臂膀,在这缠绵、清丽的唱腔中体味着乡土艺术的韵味,开启了他在这方面最初的聪颖天赋。他认为,童年乡土文化的熏陶,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对他后来的电影艺术创作产生很大影响。的确,在他拍摄的大部分影片中,观众总能依稀感受到如丝如竹般优美的潮乐,淳朴悠闲的潮汕工夫茶的画面,而蔡楚生一生最喜爱的地方戏曲就是潮剧。
集成发丝绸缎行电影梦从这里起航
在汕头,还有一个地方对蔡楚生的艺术人生有着特殊意义,那就是汕头市安平路46号的集成发丝绸缎行。集成发丝绸缎行曾经是汕头乃至整个粤东地区规模较大的布料批发、零售行。而同时,它也是蔡楚生电影逐梦道路开始的地方。目前,安平路46号已被列入不可移动文物。市文广新局正聘请专业设计团队进行修缮及布展。准备将其打造成包括蔡楚生在内的潮籍名人历史展览馆。
父辈因商起家,所以都希望蔡楚生也能走上经商之路。蔡楚生到汕头后,先后在纶章百货批发店、郭利安钱庄当学徒。但就在汕头的这几年里,蔡楚生逐渐脱离了家庭为他精心设计的生活轨道。他渴求文化知识,倾心于艺术。
在汕头期间,蔡楚生受到了时代风云的激荡: “五四”运动爆发,汕头爱国青年学生的示威游行,给少年蔡楚生留下深刻印象。同时,能第一时间得到当时社会的信息,让蔡楚生深深地了解到中国社会的现实,为他的现实主义电影提供坚实的基础。据潮汕历史文化研究者鄞镇凯介绍,1925年,19岁的蔡楚生来到集成发丝绸缎行当“小公司”,即小伙计。 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参加汕头店员工会活动,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由于喜爱戏剧,组织了“进业白话剧社”,担任戏剧演出的编剧、导演、演员。那时候,思想进步的蔡楚生因要参加话剧的排练,常常无法顾及丝绸缎行的工作。幸得经理支持,还照常给蔡楚生发工资,支持他的兴趣,让他能边工作边排练话剧。
1926年,上海华剧影片公司来汕头拍摄外景,由进业剧社协助。进业剧社蔡楚生等人编写了滑稽短片《呆运》,由“华剧”导演陈天协助拍摄,并在汕头上映。这是蔡楚生对电影最初的尝试,开启了他的电影梦。1927年9月,进军潮汕的“八一”南昌起义部队召开的群众大会上,周恩来的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讲演,更在他心中留下永生难忘的记忆。蔡楚生遂成了进业店员工会的活跃分子,经常组织话剧演出。他最早的剧作《无母之女》(4幕)、《月下》等相继排演。1927年大革命失败,蔡楚生因从事工会活动,被 反动当局列为活跃分子,处境危险。同年冬,为了寻找一个“能和全国共呼吸的地方”,蔡楚生迈出了人生重要的一步,只身到了上海。
★红色印迹
从“诗般幻梦”跌醒
探索革命创作道路
在上海过了一段近似流浪的生活后,蔡楚生进入了小小的华剧影片公司,担任临时演员、场记、置景。由于他锲而不舍、刻苦钻研,在短短的时间里,就掌握了影片生产的各种技术和技能,为他以后成为一个具有精湛技艺的编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偶然的机会,蔡楚生向我国早期电影艺术事业的拓荒者、明星影片公司的著名编剧郑正秋毛遂自荐,畅谈自己的电影梦想。郑正秋出于同乡的情谊关心这个后生人,同时独具慧眼,发现了蔡楚生卓越的才华,决定倾注自己的心血培养他。他推荐蔡楚生加入明星影片公司,并且让他担任自己的副导演。从1929年开始, 两年多的时间里,蔡楚生协助郑正秋摄制了《战地小同胞》、《碎琴楼》、《桃花湖》、《红泪影》等六部影片,显示了 自己的艺术才华。
胶片为纸导筒为笔
为自由解放而呐喊
1933 年初,蔡楚生完成了标志自己思想转变的力作《都会的早晨》,此时他的创作已转向广阔的社会现实。之后,蔡楚生创作激情一发不可收拾,随即投入《渔光曲》的编导工作。该片拍摄周期长达18个月,这在当 时电影圈是少见的。
1935年2月,《渔光曲》参加了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成为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此后,他接连拍摄了轰动影坛的《新女性》、国内第一部以“儿童问题”为题材的《迷途的羔羊》和反映中国人民抗日要求的《小五义》 《王老五》等优秀影片,紧扣时代脉搏,呐喊民族自由解放, 为20世纪30年代的进步电影事业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走向思想艺术巅峰
“满城争看一江春”
香港沦陷,日军千方百计寻找蔡楚生的踪迹。在中共香港地下党组织安排下,蔡楚生于1942年1月安全撤离,2月初辗转到达桂林。在桂林期间,他以日军占领前后香港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为题材,创作了5 幕话剧《自由港》(1943)。1944年夏,日军沿湘桂线南侵,蔡楚生抱病和万千难民一起,历尽艰辛,向大后方撤退,于年底到达重庆。
在重庆,他认识了周恩来、毛泽东。他向往着陕北那片崭新的天地和新的艺术氛围。抗战结束,蔡楚生于1946年初回到上海。6月,按照周恩来的指示建立了进步电影阵地——联华影艺社,一年后又改组成立了昆仑影业公司,蔡楚生为编导委员会成员。抗战胜利后,在物资和资金极其匮乏、自身重病未愈的情况下,蔡楚生与郑君里合作,奋力完成了一部轰动影坛的现实主义巨制——《一江春水向东流》(上集《八年离乱》,下集《天亮前后》)。
影片以其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赢得国内外观众及评论界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赞誉,在上海接连上映3个多月,观众将近80万人次,出现了“满城争看一江春”的景象,继《渔光曲》之后,再次创造了国产影片的最高卖座记录。在香港及东南亚一些国家上映时,也都引起轰动。舆论热烈称赞这部影片“标示了国产影片前进的道路”,成为了蔡楚生走向艺术巅峰的里程碑。
1948 年春,蔡楚生又着手创作了反映人民抗敌斗 争的电影剧本《西湖春晓》,并具体指导、筹划优秀影片《珠江泪》的拍摄。1949年蔡楚生从香港来到北平,先后出席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和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56年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为创建、发展人民的电影事业,继续贡献他的全部心血和精力。
★记者手记
鞠躬尽瘁为电影
一腔热血为革命
法国的电影历史学家乔治·萨杜尔所著《世界电影史》中,有中国“最杰出的导演为蔡楚生”的评价。这部著作收录了世界上最知名的200位电影艺术家中,蔡楚生是唯一的中国人。
为电影事业,蔡楚生可谓鞠躬尽瘁。在工作上,他事必躬亲,在行内有“夜妖精”的称号,那是拍摄《都会的早晨》时,联华同事王人美、黎莉莉奉送的,因为他熬夜工作的劲头实在太令人吃惊了。而此称号也可谓名副其实,蔡楚生不仅在“跑龙套”时熬夜学习赶工,就算成了大导演,这种势头依然不减。写剧本、分镜头、设计布景挑选演员……这些都是熬夜“正当理由”。
2006年蔡楚生诞辰百年学术研讨会在汕头市举办的时候,本报记者曾采访了来汕参加活动的蔡楚生4名子女。“父亲平时常和我们讲家乡、讲少时、讲祖辈对他的严格要求等事情。他一生对家乡有着浓厚的情愫。”蔡楚生的几个子女告诉记者,“父亲把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融进了他的作品中。”就像在影片《迷途的羔羊》开头描述环境的长镜头画面中,就融入了蔡楚生脑海里故乡的意象“晨光迷雾”、“云山如梦”、“湖波如镜”、“恬静犹似避世之桃源”等等。
而最让记者最令我感动的是,是蔡楚生一直坚守的一条原则,“用我自己理解的话来说就是拍老百姓都爱看、看得懂、有启发的电影”的原则用我自己理解的话来说就是拍老百姓都爱看、看得懂、有启发的电影。他这一点正是来自其恩师郑正秋的教诲,同时青出。蔡楚生正是从中郑正秋那里学到的与其说是写作技巧,不如说是了一种“大众化”、“通俗化”的电影观,拍摄的的“国防电影”和“抗战电影”,才能点燃底层人民心中的熊熊抗战之火,掀起一片片势不可挡抗战狂潮。电影只是一种载体,展现的是蔡楚生心中满腔革命赤诚。
蔡楚生对祖国、对人民、对家乡的赤子之心,对事业、对人生的挚爱之情,以及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的奋斗精神,将在家乡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新闻推荐
全市已完成改造升级农贸市场117个,群众乐享创文成果 菜市如超市,市民逛买很舒心!
农贸市场“超市化”管理,环境干净整洁。农贸市场是重要的城市基础公共设施,也是反映城市文明形象的窗口,更关乎着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