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行汕头话美食

汕头日报 2018-12-27 08:20

■ 龙一

编者按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由汕头市旅游局、汕头市公益基金会和香港商报联合主办的“2018品鉴岭南——中国著名作家广东行”汕头采风活动于日前圆满结束。在汕期间,作家们实地了解汕头市地方特色文化、传统工艺以及部分高新技术产品,他们用手中的笔描绘发展新气象、新成就,展现鮀城奋进之美。“韩江水”从本期起推出专栏“海风潮韵汕头行”,刊发参加此次采风的作家作品,敬请关注。

在下的中华美食行,这是第二次来到汕头。为什么要再次前往?无他,因为好吃,没吃全,还想再吃,仅此而已。其实,对于美食旅行者来说,有两项非常考验意志力的基本原则,第一是要有明确且不动摇的目的,第二是必须要学会取舍。其核心要义就是少食的决心和多次往返的耐心,否则,一味胡吃海塞,在汕头这样的地方,虽只短短几天,你一定会吃胖的。

汕头有座名叫小公园的广场,像欧洲的小城一样,从这个小广场放射性伸展出五条街道。这里是1929年汕头城市改造时,大批侨民投资兴建的繁华之地,百货大楼、银行、商号、客栈等聚集在广场四周,几千座骑楼遍布整片地区。我两年前来访,小公园一带的建筑都已是残破的危楼,令人痛惜。此刻,我坐在广场上的中山纪念亭中,再次郑重思索此行的美食目标,而周围正在热火朝天地修复沿街的古旧建筑。我游目四望,感觉下次再来的时候,这一带必定汇集了潮汕地区所有最著名的美食,特别是数之不尽的小吃,行色匆匆的游客在此一地,便可大饱口福。那么,我自己吃点什么呢?从传统美食着手,应该是避免失误的慎重之选。

鹅炙动英雄

汕头卤鹅乃本地寻常之物,但对于多数北方人来讲,却可称得上是奇珍,因为鹅在北方主要利用其看家护院的功能,与犬类相似,不是常规食物。而对鹅的烹制很能代表中国历史上几次人口大迁徙的结果,即中原烹饪技术在潮汕地区得到继承和变化。早在《楚辞·招魂》中便有“露鸡臛蠵,厉而不爽些。”露鸡便是卤鸡,中国对肉食的卤制技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成熟。至于鹅的普遍食用应该是在宋代,陆游常将食物入诗,其《对食》曰:“方其未遇时,鹅炙动英雄。”很显然,宋朝的鹅算是贵重食材,陆游以为,当有大志者暂时落拓,风云际会尚未出现时,一盘烤鹅的馈赠便会使未来的英雄心动情激。

我也假装怀有未遇之英雄气,在春梅里鹅肉店坐下,伸出英雄掌,当先取了块鹅头。此鹅额头上的肉瘤巨大,确是原产于潮州市饶平县浮滨镇的著名品种“狮头鹅”,一只重达二十斤。至于滋味嘛!一盘卤鹅,里边有鹅头颈、鹅翅、鹅掌、鹅胸、鹅腿、鹅胗、鹅肝、鹅血,还有鹅蛋,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美妙,若要描述,言语便显得笨拙且啰嗦了。

“清樽与鹅炙,忻此故人俱。”(梅尧臣《五日与陈真卿饮》)鹅头最宜品味,因为它有皮无肉,中间多藏孔窍,卤鹅微妙的滋味最易由此处显现。一盘卤鹅只有半只鹅头,因为上一次来汕头我没能抢到鹅头,这次我毫不客气,当先抢在手中,然后再去礼让同席的故交。嘿嘿,我这手段算是馋人应有之义,虽小有失仪,亦不为过吧。

我打点精神,于鹅头之上,择一窍要之处,用力吮吸——唉呀,万般滋味如潮涌般奔腾而至,与之连带的是感情的连番潮涌和味蕾层层递进的辨析,在我自内心深处油然而生的是:改革开放真好啊!国家富足真好啊!你一个吃窝头长大的穷小子有福啦!

这不是我第一次吃汕头卤鹅,但却是第一次品尝到高良姜的辛香味道,。不知道高良姜么?海上丝绸之路知道吧,一千三百年前的唐朝,我国便从南亚和东南亚大量进口胡椒、肉桂、豆蔻,还有高良姜,用于改善口味,提高烹饪水平。这段内容中学历史书上没有吗?只写了中世纪的西亚和欧洲大批进口南亚香料,葡萄牙航海家达·迦马专门为此开拓了从欧洲绕过好望角直达南亚的航线。其实,中国才是最早从东南亚和南亚进口食用香料的国家,古籍上记载很多,这里就不引用了。时至今日,高良姜作为食用香料,只有中国潮汕地区和东南亚诸国还在使用,因为这稀有的滋味,馋人便值得专门来汕头一趟。

顺便说一句,中国的卤制烹饪分为两大类,即“红卤”与“白卤”。潮汕卤汁属于红卤,也就是内中加入糖色或豆酱(酱油),卤出来的肉色发红。至于香料嘛,各家都有自己的独到之秘,最基本的卤料无非是肥猪肉、桂皮、八角、陈皮、香芒、丁香、高良姜、蒜头、川椒、甘草、芫荽头、葱头、茴香、红豉油、料酒、豆酱或酱油,还有红糖和盐。得到这个“单方”,我回家后便可以自己卤制了,天津没有鹅卖,但我可以卤猪脚,卤鸡,实在不行我还可以卤豆腐干,卤鸡蛋。美食之旅也是学习之旅,没学点手艺回去,这一趟旅行的价值几乎减半。

白居易在《春寒》中不是曾经说过:“岂惟厌馋口,亦可调病腹。”要是按照我的主张,嘴馋应该纳入医保范围。这是说笑,其实,人的一饮一啄即使不算前定,也有其偶然性与必然性内藏其中,只是人类的智力不够,难以自省其事罢了。

鱼饭、朥饭以及其他

汕头龙湖区有一家专门从事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的机构,从三四岁的儿童到二十岁的青年都可以在这里接受训练。这些儿童存在于社会生活的角落,如果没有来自社会的关注,他们便仅仅是家庭的负担和苦恼。这个机构已经办了好多年,教师很多,为孩子们设身处地着想的种种细节,令人感动。从这里出来,我前往南澳岛。

南澳岛有座宏伟的北回归线雕塑,远望如同拱门,细看却似双臂举起地球。在我见过的城市雕塑中,这是我最喜欢的现代艺术品之一。坐在雕塑下的台阶上,望着环抱的海湾和沙滩上快乐的游人,我在品尝南澳岛的芭蕉。您猜对了,不是香蕉,而是芭蕉,味道微酸,不甚香甜,是极好的餐前开胃品。

南澳岛出产非常出色的干虾和小干鱼,是我在家中常备的食材。这次来南澳岛我有一个目标,就是岛上渔民特有的食物“鱼饭”。当然了,这里是广东嘛,先上一道鱼骨汤,用石斑鱼头和鱼骨煲制。这汤当然是乳白色啦,浓厚,鲜美,让胃中感觉熨帖。舒岳祥说:“酒在何忧死,诗成可疗饥。”(《春日山居好》)此时诗就先别作了,还是乘热品尝活鱼制成的鱼饭。鱼汤和鱼饭同食有一个缺点,就是鲜味太重,我个人认为,此时最恰当的配菜,莫过于味道微苦的芥菜煲。这种搭配只在南澳岛才有,您若好奇,不妨一试。

潮汕地区有一个独特的 “朥”字,我在汕头,到处可以看到这个生僻字。回家查字典,发现这是古字“膋”的异体字,音“撩”,指的是动物脂肪。《小雅·信南山》:“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讲的就是祭祀祖先时宰牲取脂的情景。潮汕文化最大的特征就是祖先祭祀,这是因为他们几代人辗转来到此地,一定要记住自己是谁的子孙。于是,多数在中原地区已经消失的语言、习俗和文化特征,因此在这里得到保留,此乃汉文化之大幸。

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朥饭”。这是一种由祭祖供品演变为日常食物的饭食,其关键之处在于,它是用生米和猪油炒制而成的炒饭,微焦的葱花与芹菜粒混合在一起的香气蒸腾而上,米粒油润耐嚼,所谓“祖宗得以血食”大约这算是最低标准了。汉文化传统中,祖先文化是其精髓,不敢忘记祖宗,同根同种的心就不会散。今天是冬至节,晚上我也要以此奉祭先祖,同时,也犒劳自己写作辛苦。

新闻推荐

厦深铁路汕头联络线进入通车倒计时 汕头火车站站前枢纽将同步启用

通车在即,汕头火车站站前广场已经绿化。汕头火车站站前广场改造进入收尾阶段。出站旅客可从地下实现不同交通工具换乘。11...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