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区有个惜物主题博物馆 老物件讲述“光阴的故事”
▲老物件吸引了一大批参观者的目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三转一响”四大件。
深圳商报记者 邓红丽 文/图
还记得小时候,家里的电视是黑白的,洗脸盆是搪瓷的,家庭出行靠二八大杠自行车……这些已退出历史舞台的“老物件”,如今在光明区红木文化小镇内的“惜物博物馆”还能看见,它们可以带你重返“旧时光”。
近日,记者走进惜物博物馆,一进门便看到约450平方米的大展厅,厅内布局简洁明亮,展台上摆满各种老物件。“惜物”二字诠释了馆内藏品的特点,500多件珍贵老物件都是由80后馆长管强历时20多年奔走搜集而来。
谈起馆内藏品,管强如数家珍。惜物博物馆内展品以红色元素为主线,涉及文献史料、书籍报刊以及解放初期、知青岁月、改革开放前后的生活、生产老物件,如粮票、“三转一响”、雪糕箱、“大哥大”、搪瓷盆、留声机等,时代印记鲜明。用管强的话说,“都是接地气的展品”。
惜物博物馆于今年5月9日正式免费对外开放。据悉,这是光明区首个以老物件为主题的民间博物馆。
社会需要向前 也要有人怀旧
惜物博物馆开馆以后,有不少光明当地社区、单位、学校组织人员到访,大家好评不断。“上了年纪的人来看是满满的回忆,小朋友来看大多没见过,很好奇,能增长知识。”对管强来说,办馆的初衷就是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些老物件。
管强说:“社会需要往前,也需要有人怀旧。社会发展快,很多东西被淘汰。要有个博物馆,将它们保存起来,让后人看看,我们以前生活的场景。”
站在惜物博物馆内,时光仿佛回到了那些波澜壮阔的年代,每一个老物件都在讲述一个个故事,令人回味追思。
很多“老物件”藏着甜蜜回忆
管强从小就喜欢收集老物件。“开始说不上是收藏,就是喜欢,喜欢就想留下来。”六七岁时,他就开始从小伙伴中搜集邮票。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手机还未出现,家家都会写信,写信就有邮票。“当时,我在小伙伴里收,常见的邮票1毛钱,少见的或者比较大的邮票5毛钱。”管强称,那时1毛钱可以买两三颗糖。
从搜集邮票开始,管强渐渐发现身边的一些物品很快消失。例如,上世纪90年代读初中时,他还在机房用“286”的电脑练习五笔,大学之后便发现这些老牌电脑已经不见。“很多老物件都给我亲切的感觉,我就想去收藏这些东西。”工作后,管强开始大量搜集老物件,经常利用周末飞到各地去“寻宝”。
为了找到儿时记忆里的卖雪糕装备(“二八”自行车和白色雪糕箱),他跑过北京、上海、西安、汕头等地,最终在西安一个废品站找到了雪糕箱。其间,曾有人劝他找个木匠仿制一个箱子,但被他拒绝,“博物馆是要真正的老物件,仿古的就没有意思了”。
“我觉得这些老物件,外表斑驳,上面都留住了旧时光,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从这种意义上说,它是"活"的,是有生命的!”管强说。
如今,这台卖雪糕的设备放在了博物馆的显眼位置,也唤起了很多参观者儿时的回忆。参观者于小姐说,“小时候,每到夏季农忙时节,酷暑难耐,一听到拉着雪糕箱的货郎叫卖,就觉得欢欣雀跃,那时冰棍的味道,到现在想起来还是甜的。”
看着馆藏,有人感动流泪
每件老物件,都藏着一个个故事。在惜物博物馆,许多人会追溯时光,与小时候重逢。“我记得自己小时候,就是坐着永久牌自行车,跟着父亲一起去"墟上"赶集。那辆自行车还是我母亲的嫁妆呢!”80后陈先生站在“三转一响”四大件展区前说,自己父亲结婚时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必备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及手表“四大件”。
惜物博物馆里,还有众多六七十年代时期的老物件。电影《芳华》里面出现了许多那个年代的物件,包括邓丽君的专辑等,在博物馆里都能找到原件。
许多到过惜物博物馆里的人,看到一件件老物件都很感慨。一位老人看完后,当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说,在老物件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模样,那时候过得比现在苦,但令人难忘。
还想再办农耕和搪瓷博物馆
如果从6岁算起,管强的收藏生涯已有20多年。但迫于场地的限制,惜物博物馆内展出的物件只有其收藏总量的三分之一。“例如馆内展出的搪瓷系列物件只有三四十件,但我收了400多件。我还收了几乎全套的农具,这里也没办法展全。”如果再有场地,他希望再办一个农耕文化主题博物馆和搪瓷主题博物馆。
管强告诉记者,为了“养”惜物博物馆,他已经卖了一套房子。“博物馆租金、水电、人工一个月要两万多,一年就是30多万,我的工资是维持不了正常运营的。惜物博物馆自开放以来就是免费开放,未来也会永远免费。”他希望得到政府和社会关注与支持,以便更好地、健康地将惜物博物馆运营下去。
新闻推荐
“喝头啖汤”坐首发动车去旅游 汕头市旅行社积极筹备旅游首发团迎接汕头站高铁开通
本报讯(记者许玉璇)厦深铁路汕头联络线已完成了全线贯通,为接下来动车组进入汕头市区做好准备。虽然开通日期还没有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