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上华镇菊池村因地制宜推进创文提质升级 老厝区微改造成“网红村”
菊花盛开成为名副其实的菊池。本报记者 魏盼生 摄
本报讯 (记者魏盼生 通讯员陈少芸)澄海上华镇菊池村在推进创文提质升级中,注重挖掘历史文化和红色基因,因地制宜、修旧如旧、见缝插绿,对老厝区进行微改造,建成菊花池、思源井、红井、西畔闸门等10多个“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小景点,每逢周末吸引不少周边群众游览,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秋日午后暖阳,记者来到菊池村,只见老厝区处处绿意盎然,厝前屋后等空隙之处,见缝插绿,美嵌其中。菊池村是革命老区村,也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村落。目前户籍人口约700人,是个纯农的小村庄,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如何有效推进创文提质升级,必须花小钱办大事,让小村庄也有大作为。”菊池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毓茂告诉记者,如果在池塘种植菊花,按照传统的方法先抽干池水,再对池塘四周种植花苗,预计需要投入约20万元,这样投入高、周期长。最后村“两委”商量后决定,网购了140多个塑料挂篮挂在菊花池四周栏杆上,仅花了几千元。再请区农业部门的支持,种上了当季的菊花。现在菊花已经盛开,成为名副其实的菊池,吸引了许多村民和游客前来观光拍照。为了节约建设成本,村口的六角亭防腐木材料也是“两委”干部从网上淘来,再请人安装,至少节约一半的成本,现在已经成为村民休息纳凉的好去处。
像这样的微更新改造在老厝区不胜枚举。从今年9月起,该村在清除老房内长年累积的垃圾、卫生死角后,对老房区内外破损房屋、危房进行修旧如旧,就地取材用竹篱笆、石头等装饰,让老房子恢复了原来古朴面貌,留得住乡愁。在“破厝岛”等空地上也见缝插绿,全部都种植了菊花,不久这里将变为花海。值得一提的是,该村还为无偿提供场地种植绿化、支持创文的村民,插上一块暖心的“黄牌”,并写上村民的名字。村民董珍珠激动地告诉记者,“仅仅2个多月,微改造就让老厝区大变样,让村民的生活品质大幅提高”。菊池村创文提质升级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效果得到村民的肯定和支持。今年70多岁的村民黄绍怀将平时勤俭节约的4万元捐资给村里创文。
“……美哉,菊池,览斯地也,无不心旷神怡。美哉,菊池,创文更美,盛世芬芳。”这首记录菊池村千年历史的《菊池赋》是上华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陈少敏所作,他在菊池村当驻村领导已有5年时间,熟知菊池的历史文化,把菊花确定为村花,还作了村歌和村徽。陈少敏说,乡村振兴,文化先行,村里把思源井、红井、“鬼仔公”、鸿庐、踏碓、西畔闸门等有历史文化内涵和红色旅游元素的小景点,串联起老厝区游览线路,许多周边的群众都慕名而来参观。下来,将继续推进菊池村创文提质升级,规划建设种养教学基地,发展农家乐,探索发展乡村旅游的新路子,让村民奔康致富。
新闻推荐
老喜利猪头粽□陈为峰清朝年间,樟林市井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井仔泉水喜利粽,象鼻荖叶北头蛋。”这句顺口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