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仔泉 喜利粽 荖叶 北头蛋 昔年的樟林四宝
老喜利猪头粽
□ 陈为峰
清朝年间,樟林市井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井仔泉水喜利粽,象鼻荖叶北头蛋。”这句顺口溜所说的“井仔泉”“喜利粽”“荖叶”和“北头蛋”便是当年百姓所津津乐道的“樟林四宝”。
井仔泉
樟林原为大海浮洲,从明嘉靖年间创乡直至近代,大体的水井仍不可食用,用井水煮饭,米粒难以“开蕾”不说,还教一锅米汤呈栀黄色,食之味带苦涩。好在上苍赐给樟林百姓一口井仔泉。井仔泉位于樟林西北部象鼻山山麓,距离樟林二三里。在未喝上自来水之前,樟林百姓的食用水大体取自井仔泉。
从外观上看,与其说井仔泉是“井”,不如说它是一个小池更贴切。浅浅的一泓水,清澈得连水底的细小沙石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倘若没有人取水,几乎觉察不到水的存在。不知什么时候起,它就被人用几块条状山石隔成内外两水:内水大抵八尺见方,供人取用;外水供人洗桶,并流入附近一口池塘。井仔泉最神奇之处在于,不管是数月苦旱,还是连日大雨,均不见浑浊过。而且,不管每天多少人来取水,它都保持原来的水位。
井仔泉水清洌甘甜,用它煮饭,饭特别可口;用它泡茶,即便是最普通的茶叶,也香气四溢。经过现代有关专家考证,井仔泉水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泉眼。
井仔泉什么时候被人们发现,已无从查考,但它在樟林于明嘉靖三十五年创乡以来的漫长岁月里,不知为樟林百姓奉献过多少清甜的甘泉!难怪人们要将它视为家乡的第一件宝。
当年行将乘红头船离乡别井的先辈,不少人到井仔泉盛一瓶水,到了番畔,再把井仔泉水倒入客居地的井中。侨居异国他乡的樟林人认为,这么一来,他们便宛若时时刻刻可以饮用到井仔泉水了,这能聊以慰藉思乡之情。
喜利粽
喜利粽,全称应为老喜利猪头粽,是樟林闻名遐迩的特色食品。“喜利”为其商号,冠之以“老”,因其历史悠久之故。
清道光年间,原籍澄海溪南人陈其永在樟林河沟顶古新街口开了一间名叫喜利的猪肉铺。陈其永是一位有商业头脑和善于钻研的人,他发现从粤东、闽南、兴梅各地来樟林港乘红头船漂洋过海的人与日俱增,红头船没有为乘客提供伙食,而一趟航程短则十天半月,长则二十多天,当年过番的人大体只能带些甜粿充饥。陈其永想,倘能用猪肉为原料,做成状如甜粿的肉粽,既便于携带保存,也可增加点营养。经过反复研制,他终于做出第一批肉粽,免费让人品尝,无不拍手叫好。猪头粽跟甜粿一样,不仅味美可口,而且在自然环境中可以保存十天半月,很受过番客水客欢迎。喜利猪头粽不但饮誉樟林埠,在华侨所到之处的东南亚也有一定的知名度,终成樟林屈指可数的名优食品。
老喜利猪头粽创始人陈其永注重产品质量,曾在神位前郑重发誓,若用病死和变质猪肉做猪头粽,愿受雷击电劈,他还曾将自家生产的猪头粽以“雷公牌”冠名。
荖 叶
荖叶,曾经是樟林的土特产。樟林出产的荖叶质量上乘,嘉庆年间被公认为广东同类产品的佼佼者,据《澄海李志》所载,其质量“远胜番禺、阳春等地”。当时,番禺和阳春也是广东产荖叶著名的地方。荖叶又名蒌叶、扶留藤、浮留和蒟酱等等。先人因岭南瘴气多,经常嚼荖以除瘴气。通常的吃法是,用荖叶及蚌灰少许与槟榔同嚼。槟榔与荖叶几乎成为岭南百姓不可或缺的食品,粤人甚至以为聘果。
有需求就有市场。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樟林先民在郊外象鼻山东侧山脚广为种植,那里成为种荖基地,名为“荖巷”。吾邑名贤李绍雄先生曾这样描述荖园:“种荖之园,精锄细作,整齐划一,搭竹为棚,藤盘架上,秀逸萧疏。近土之处,将藤头屈曲盘节,极为精工。一入荖园,有条顺清爽之感。”
清代,樟林荖叶远销福建、江西等地,成为樟林埠除红头船营运之外的一大经济产业。进入近代,由于山岚瘴气逐步消除,嚼食槟榔和荖叶者随之减少,以至消失。失去市场需求的荖叶终于退出历史舞台,但有一种用糯米粞、白糖、白油麻做成,名字叫“荖花”(俗称塞冇)的糖果,至今仍然活跃于市场,只是不少人不知道这种糖果的形状就是从荖藤开花的形状而获得灵感的。
北头蛋
“北头蛋”就是皮蛋,也称松花蛋。这种“始于天津,成于江浙”的皮蛋为何也成为樟林四宝之一呢?这不得不归功于当年樟林海运贸易的发达。另一方面,北头蛋在清代只有樟林埠才可见到,就像从别处获得的古董一样,在家里放久了,就成了自家的宝贝一样,樟林人就堂而皇之将其列为家乡四宝之一了。
从清康熙直至嘉庆年间,为樟林海运贸易的黄金时期,从樟林港开出的红头船,北抵上海、天津,西至雷州半岛和海南,南可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地。红头船将潮汕的陶瓷和各种土特产发往外地,又从外地运来潮汕急需的粮食、棉花、布匹等物,这其中就包括了皮蛋。
皮蛋刚出现于樟林埠时,连见多识广的府城(潮州)人见之也啧啧称奇,还将之称为“奇蛋卵”。直至现在还有不少潮汕人这样称呼皮蛋。
新闻推荐
陈旺松举办的灯展很受学生欢迎学生的作品雏形已现学生在临摹吉祥图案陈旺松在跟学生讲解花灯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