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花灯,让农村孩子手作课“活”起来

汕头日报 2018-11-06 08:23

陈旺松举办的灯展很受学生欢迎

学生的作品雏形已现

学生在临摹吉祥图案

陈旺松在跟学生讲解花灯制作方法

● 本报记者 钟昕

初冬暖阳,正是学生们汲取知识学习新事物的好时节。在澄海广益龙田小学的一个教室里,学生们正投入在他们的潮汕花灯手作课中。只见孩子们分成几个小组,正在给花灯架子“穿外衣”,一个个形态各异的花灯已显出雏形,有传统六角宫灯、鱼灯,还有孩子们独创的星星灯。

原来,这是龙田小学开展的“潮汕花灯文化进美术课堂”系列活动,特别邀请澄海区非遗传承人“风筝王”陈旺松上课指导,传授孩子们传统花灯彩扎技术。对此,记者采访了陈旺松先生。

异曲同工,

“风筝王”“转行”耍花灯

谈起“风筝王”怎么教起了传统花灯,陈旺松仿佛打开了话匣子:“我接触花灯制作是两年前,有名艺术家要搞个花灯类的展览,找到了我。我才想起,一样的材质,一样的手艺,花灯与风筝其实同源,都是扎、糊、彩。比如传统的六角宫灯,可以挂起来做灯具,也可以飞起来,就是风筝。”

二三十年的风筝手艺功底,加上一定的美术基础,花灯的制作对于陈旺松来说几乎没难度。他甚至觉得花灯的制作更富于创造性,可以是传统的宫灯,也有现代的卡通造型。

人类一直都向往光明,从远古的夜里到现在的夜里,灯都是必备用具。而花灯是灯的艺术化表现,从汉唐开始到了宋代遍及民间。之后灯会等衍生出来的民间活动更成为民众喜爱的活动。

据陈旺松介绍,花灯种类主要有庙会争奇斗艳的风俗花灯、商业大众化的灯笼、小巧玲珑的室内装饰灯笼和小孩自己玩的南瓜灯、萝卜灯这几类。潮汕花灯以前是庙会式的,脍炙人口的潮剧《陈三五娘》,陈三邂逅黄五娘的浪漫爱情故事便是在元宵“走花灯”时发生的。

潮汕是中国三大花灯产区之一,潮汕花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潮汕花灯历史悠久,澄海上世纪80年代还举行过灯会,由各镇制作花灯集中展示。

令人遗憾的是,集合了潮汕人民的人文智慧和高超的彩扎技巧的一门传统手工艺却逐渐式微,传承堪忧。

传承发展,

手工艺人不遗余力传帮带

对于潮汕花灯工艺面临失传的境况,陈旺松表示很担忧,作为非遗传承人,他认为自己有责任让这门手工艺传承下去,龙田小学“潮汕花灯文化进美术课堂”活动正好契合了他的想法,所以他积极投入到这项课题中,每周给孩子们上两节课,在此之前还为该校美术教师进行了花灯扎胚、装裱的培训。

“首先,我动手做花灯,做出来了,就是成功地传承了这一已经式微的民间艺术。其次,这几年来,我在澄海文化馆、澄海中学都举办过花灯展览,对普及花灯文化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陈旺松一直不遗余力地为传承花灯文化尽力,“说实话,龙田小学的花灯课,出乎我的意料,是史无前例的。之前我在很多学校,比如汕大、澄海中学、建阳学校应邀讲的都是风筝工艺。作为龙田人,我也有义务为家乡的孩子们倾付心力,让农村孩子的手作课精彩起来。”

倾囊教授,

让孩子们的手作课“亮”起来

龙田小学的花灯手作课从开办到现在不过三个多月的时间,从开始的扎胚到装裱、上色,花灯制作程序繁琐难度也颇大。孩子们却乐在其中,一步步看着自己的作品成型,非常开心。

学校还组织学生们外出写生采集素材,到社区的妈祖宫搜集一些吉祥图案,作为花灯装裱的纹样。孩子们蹲坐在石雕前,廊坊下,认真描摹这些潮味十足的图案。这些精美的图像,将会在花灯上展现。据悉,接下来学校还将组织孩子们区澄海区文化馆非遗陈列馆参观。

该校陈绮瑾老师对记者说,这样的手作课使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了解潮汕传统文化,同时对培养孩子们的艺术观察力、专注力及毅力也大有裨益。学校准备在完成花灯制作后,举办一个花灯展,展示学生们的作品。

看着课堂上孩子们明亮的双眼,认真细致地埋头扎花灯,陈旺松仿佛看到潮汕传统花灯的希望之光。

新闻推荐

男子撞人后逃逸 交警48小时破案

本报讯(记者李灿霞实习生邱洁瑶)驾驶三轮车撞伤人后逃逸了事,交警部门多方排查迅速破案,肇事者48小时后便已落网。10...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