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人民政府参事陈鸿宇教授以数据诠释“汕头自信” 让汕头成为港深人心目中的“新大陆”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加快珠海、汕头两个经济特区发展,把汕头、湛江作为重要发展极,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汕头该如何把握机遇,坚定“汕头自信”,加快特区发展,不负总书记嘱托?
“我对汕头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开宗明义。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关键节点,对汕头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就和发展道路,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是肯定和认同的。有没有不同认识?肯定有,有不同声音很正常。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对汕头的发展有一个科学客观的比较方法?能不能辩证地看待改革开放40年来汕头发展的成就、经验和存在的不足?能不能通过对汕头过去40年发展经验的总结,找出已经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将经验化为推动未来发展的动力?”
陈鸿宇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次由汕头日报时评引发的“汕头自信”大讨论非常有意义,“总结过去、前瞻未来,深化认识、达成共识,才能坚定不断前进的信心。”
改革开放之初汕头发展条件薄弱
陈鸿宇指出,类似“汕头是最失败的特区”的观点,忽略了改革开放之初的汕头的发展基础,忽略了制约汕头发展的诸多主客观因素,片面地从“文化”“民风”上找原因,也就容易放大汕头的发展短板。
“一个地区的发展涉及诸多因素,如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等条件。改革开放之初的汕头,综合发展水平居于全省中下游。”陈鸿宇告诉记者,一是汕头处于“省尾国角”,远离全省主核心区,交通成本偏高,难以接受核心区辐射带动;二是资源禀赋不足,土地等自然资源匮乏、腹地窄小;三是经济基础薄弱,1978年的汕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落后于珠三角地区,甚至还落后于地处山区的韶关和肇庆。只有汕头的中心城区有一定的工业基础,真正的工业化在广大农村尚未起步;四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汕头市被分拆为3个地级市后,市场网络、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更加“碎片化”,难以通过经济网络的整合来节约粤东地区的交易费用和生产成本。此外,汕头作为粤东中心城市的地位长期未能确立,无法发挥区域经济中心的带动功能。
陈鸿宇指出,初创时的汕头经济特区面积仅有1.6平方公里,当时深圳特区却是327平方公里。即使赋予同样的先行先试政策,作为全国最“微型”的经济特区,地域太小直接制约了政策综合效应的形成和发挥。正如傅高义先生在《先行先试的广东》一书中描述的,汕头特区充其量仅是一个出口加工区,没办法像深圳一样以全新的体制来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因此,特区的起步不一样,政策不一样,范围不一样,要更加全面客观地看待汕头的发展成果,不能只看经济的总量和增速,更要从发展的质量、效率、结构转型升级等指标上着眼。
在客观比较中找准“汕头自信”
“"汕头自信"是干出来的,也是"比"出来的。”陈鸿宇认为,“要在客观的比较中找准"汕头自信"。”
陈鸿宇认为,“第一个指标是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个指标是可以客观比较的。手中有钱,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就会有保障,这是最体现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以2017年为例,看GDP总量,深圳是汕头的9.55倍,湛江是汕头1.20倍,茂名是汕头1.24倍;如果看人均GDP,则深圳是汕头的4.36倍,两地差距缩小了;再看人均可支配收入,深圳仅是汕头的2.35 倍,而湛江、茂名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相当于汕头的87%和88%,落后于汕头。
“第二个质量指标看地区的工业化水平。”还是以2017年为例,汕头一产占比只有4.60%,第二产业占比50.24%,整个非农产业占比差不多95%,接近于珠三角发达地区的水平,湛江和茂名的非农产业比重分别为81.40%和83.37%。汕头也是排在全省工业化水平前列中唯一一个非珠三角城市。“前几年我们省委党校曾经组织去澄海东里镇对口帮扶,大家发现这里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小工场,这种来自草根的民营经济和满天星斗的工业专业镇,恰恰凝聚成汕头旺盛的工业实力。”
第三个质量指标看城镇化率。2017年,汕头的城镇化率70.39%,在全省排第七,远远高于潮州、揭阳和湛江、茂名。“我们现在有个观点,就是不管你是住在城市还是农村,不管你是务农还是非农,只要过上了有品质的城市化的生活,那就算实现了城镇化,也就是说要就地就近城镇化、就地就近市民化、就地就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方面,汕头农村的发展基础与粤西粤北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此外,汕头还有几个主要经济指标也是可圈可点的。2017年,汕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7%,规上工业增速10.3%,增速均位于全省前列。“汕头去年高新企业数量554个,超过了揭阳、潮州、湛江、茂名4个市的总和,2018年已经突破700个;汕头的教育、医疗发展水平、对外知名度等,在全省范围内都处于靠前位置,像谷歌指数汕头就排在全省第四。”
“所以说,从40年的长跨度看来,汕头的经济发展质量并不低,从城市的建成区面积、城镇化水平、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及其集群的形成、城镇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和储蓄等方面看,与全国中等城市相比,都相对领先。”陈鸿宇认为,正因为汕头起点低、区位条件差、资源禀赋的缺乏,40年来,汕头自觉地以发展的质量与效率弥补区域发展条件的不足,充分发挥了潮汕文化固有的“精细”和“开放”两大特质,追求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质量配置,以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来哺育市场经济的发育,走出了一条与深圳、珠海、厦门等特区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正是这一系列成就,构成了汕头新一轮发展的基础。认清这一点,就能认清汕头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就不会妄自菲薄、失去自信。”
东出港深 唯有汕头
陈鸿宇认为,过去40年里,汕头发展成果有目共睹,和其他兄弟特区一起,得到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肯定。正是因为目前汕头有能力、有基础、有势头、有潜力,才会被定位为“现代化沿海经济带的重要发展极”,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城市”,这是“汕头自信”的根本。“可以说,今天的汕头自信是昨天的汕头人民坚韧不拔,排除万难,扎扎实实干出来的。未来的汕头更要靠把握住新时代的新机遇,从自信走向自强。”
“被赋予"现代化沿海经济带的重要发展极"这一历史重任,汕头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难得机遇。”陈鸿宇指出,形成沿海经济带必须具备8方面的基本条件,一是较为良好海岸地理条件,如良好的港口、码头条件,以及较为漫长和开阔的海岸线和可供开发的腹地延伸等;二是可供开发的海洋特别是近海资源;三是具有较大的经济总量和经济规模,能够成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力量;四是较好的人口条件,具备较大的人口密度、支持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人口数量与质量;五是具有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六是具有支持相关产业发展的人文环境和经济社会宏观背景;七是具有高度外向性,与海外市场联系紧密,同时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较强,能够充分利用国外市场和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八是初步形成了城市集群。
“纵观这些条件,除了香港、广州、深圳,省内具备条件的只有汕头和湛江。目前深圳已经提出"大东进"战略,香港也在积极谋求向东配置资源。所以我提出"东出港深,唯有汕头"!要让汕头成为港深人心目中的"新大陆",汕头人自己应该树立这样的自信。”
“汕头的未来发展要坚持"两线并进",一方面要全力推进把汕头建成广东现代化沿海经济带的重要发展极;另一方面要围绕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大机遇大文章",积极谋划汕头的基础设施、产业、公共服务、文化等方面,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陈鸿宇指出,在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前,汕头要着力去短板,在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现代化沿海经济带的重要发展极中增强汕头自信。
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会加快汕头特区发展和将汕头建成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的要求,按照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和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的工作部署,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转化为新一轮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是要以“港产城人”四位一体融合发展为核心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对标国内外现代化沿海经济带发展标杆,查找汕头自身短板,解决体制机制、营商环境、实体经济、政治生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具体的行动方案。
三是要以推进重点工作为抓手,突破发展瓶颈,提振全市信心。要争取在汕头设立自贸试验片区;要加快推进“汕头—汕尾”350高铁、疏港铁路建设,完善高速公路路网,建设高水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高技术渗透率”;要推进高新区、中以(汕头)科技创新合作区和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争取兴办、联办优质大学,打造区域科教文卫中心;要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解决历史欠账,走高质量、高效率绿色发展道路。
除此之外,还要以高层次的开放来弥补自身资源不足。一代代潮人远走他乡,扎根世界各地,积累了难得的人脉、网络、渠道、经验和财富,“有昨天的走出去,才有今天的引进来,两者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这是推动汕头未来发展的独特优势。”
“汕头的昨天是干出来的,汕头的今天也是干出来的。我相信,汕头美好的明天也完全能够干出来!”
本报记者 张明纯 黄鸿华
新闻推荐
汕头举办工业历史博览展,重温150年工业发展路 记录工业历史 触摸城市脉搏
栩栩如生的场景勾起学生们的好奇心。陈庆宣摄从老式海报可见,当年汕头鱼露厂产品繁多。这面“工业历史”企业墙,记录了几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