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宿营播火种 星火燎原传基因 探访潮阳谷饶赤杜岭南昌起义军宿营地旧址

汕头日报 2018-11-14 08:03

扫一扫二维码进入汕头Plus“汕头红色名片”专题

谷饶镇文化站原站长张旭源讲述红色故事

本报记者 陈 敏/文林少然/摄

从每天列车穿梭不停的厦深铁路潮阳站旁转入旁边的乡村小道,在大片稻田的尽头,汽车加大马力怒吼着开始爬上重重山岭。在不知绕过多少个弯后,我们终于沿着山路来到山顶的垭口。极目望去,曲折的山路从潮阳方向攀升而来,再从这里蜿蜒下山伸向揭阳方向。透过周围漫山遍野半人多高的芒草,不远处谷饶镇的繁华全貌尽收眼底;山脚下,厦深铁路贴山而过,轰隆隆的高铁列车鸣笛而来。在我们面前,被山风吹得哗哗作响的参天大树下,是一座古老的“感天大帝”古庙,游客在古庙旁边可以看到刻有“红军万岁”等字样的红色石刻标语巨石。这里,就是我们远道而来、寻找已久的潮阳谷饶赤杜岭南昌起义军宿营地旧址。

据历史资料记载,91年前的1927年10月1日,贺龙、叶挺率领南昌起义军南下部队,在中共潮阳地方党组织的密切配合下,自揭阳乘船横渡榕江,由潮阳关埠京北渡口顺利登岸,经西胪青山古驿道急行军至赤杜岭宿营,并将山岭的“感天大帝”古庙作为临时办公场所。从此,革命起义军的足迹在赤杜岭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记。

记者从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潮阳区委党史研究室以及谷饶镇等多个相关部门了解到,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谷饶深洋村一带就先后有革命进步群众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后来这里还曾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农会起义,在当地影响很大,很早就打下了坚实的革命基础;南昌起义军南下到潮阳后,受到赤杜岭所在的深洋村支前队的热情接待和迎送。起义军选择在赤杜岭宿营并非偶然:历史上这里曾是连接潮普揭三地的古驿道,也是古代粤东地区的主要军事路线,唐代时的军事战略要冲,曾设有临时驿站。

记者采访获悉,创村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的潮阳区谷饶镇深洋村,是一个半山区的革命老区,抗日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涌现了一批仁人志士。长期以来当地群众一直深切缅怀革命先烈,当年起义军一夜宿营播下的火种,90多年后广大群众仍在深深地怀念。他们自觉保护革命遗迹,大家都认为这些史迹对研究南昌起义以及粤东地区的古代军事路线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如今,赤杜岭南昌起义军宿营地旧址是镇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相关部门在这里建立了红军纪念碑,还计划兴建红色长廊和红色文化广场,以传承红色文化、打造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地图上看起来很小很偏僻的深洋村,竟然蕴含着这么多动人的革命故事!近日,记者为此专程前往当地,实地探访潮阳谷饶赤杜岭南昌起义军宿营地旧址。

古老山中驿道和动人的革命故事

站在赤杜岭上,山风清拂,满目青翠;山下果林、竹园四季常青,周围群峰环绕,气势磅礴。

潮汕地区居然有古驿道?一点不错,据考证,赤杜岭的古驿道始建于唐代,历史悠久。古驿道自深洋村至关埠渡口(旧时称为门辟渡口),路段大部分是山岭石基路面,陡峭崎岖,但因为地理位置重要,长期是粤东地区的重要门户。

当地人介绍说,据查考历史,古老的赤杜岭是潮普惠等地古时的必经要道,唐代时的军事战略要冲,历史上曾设临时驿站。据说韩愈任潮州刺史时,曾三次途经赤杜岭,前往潮阳灵山寺拜访大颠。宋末,皇帝赵昺与宰相文天祥从江西退兵进入广东,几经辗转途经赤杜岭,并在此扎营,招募乡勇。明万历年间,皇帝南访,途遇贼寇追杀时逃险至赤杜岭,且于岭上伯爷庙内隐藏,方才脱险,后御封此处的伯爷公为“感天大帝”。

“赤杜岭景点虽然只是在谷饶深洋乡的村寨后,但原来却是古老的羊肠小道,十分偏僻,不通汽车,行人上山下山都要跋涉好半天。”赶来的谷饶镇文化站原站长张旭源告诉记者,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谷饶深洋村一带就先后有革命进步群众参加中共地下党组织,后来这里还曾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农会起义(当地人称为“犁民起义”),在当地影响很大,很早就打下了坚实的革命基础:“自1923年至1950年,深洋村先后有陈少琴、陈长立、陈英杰、吴清真、陈木来等多人参加各个时期的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活动。其中陈少琴在1924年就被中共汕头市委吸收为地下交通员,1925年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赤寮地区最早的中共党员。他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陈长立一直以教书先生的身份作掩护从事中共地下党的工作,解放后曾担任关埠区区长;陈英杰自学生时代就在马来亚从事抗日护国运动,1940年回国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陈木来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大南山赤卫队,后又被编入东江纵队开展对敌斗争。”

广东省潮汕民俗文化交流协会顾问章华国告诉记者,依据历史资料,经多方研讨、论证,确定1925年潮阳县成立的第一个农民协会,名称就叫茶园犁民协会。近日,潮南区相关部门举行了雷岭镇大革命时期茶园犁民协会旧址的挂匾仪式,并依据史料,确定了苏区雷岭镇茶园犁民协会的会旗。该会旗是在红旗中间,加上犁与镰刀组成的。

据悉,在深洋村周围的山林中,还有不少红色遗址。抗日战争时期,该村附近的埔角山牛角洞,是小北山和赤寮地区中共地下党组织以及该村赤卫队的革命根据地,村里的一处祠堂则是中共地下党组织的秘密联络点。中共地下党组织和该村赤卫队以山林为依托,辗转于埔角山、烟墩岽、鸡姆石山和赤杜岭至乌窖大寨山等地,在各哨点观察敌情、监视敌人、发动斗争。1943年夏,因叛徒告密,牛角洞被日伪军包围,中共地下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6人被枪杀、1人被烧死。

最让当地村民难以忘怀的,是1927年10月1日,贺龙、叶挺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数千人乘船横渡榕江,在中共潮阳地方组织的密切配合下在潮阳关埠京北渡口顺利登岸,并在赤杜岭扎营宿营,古老的伯爷庙成了部队的临时指挥部。虽然起义部队仅仅停留一夜就转移了,但革命战士播下的火种点燃了当地群众的革命热情,从此打下了坚实的革命基础。

在由中共汕头市委党史研究室所编的《中共汕头市区地方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书里,记者也查到了相关的记载。该书第二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第一节“策应南昌起义军入汕、建立革命政权”中,详细描述了由贺龙等将领率领的南昌起义军在与敌浴血奋战后,于1927年10月1日凌晨撤出汕头市,经榕江向潮阳的关埠和贵屿方向撤退,与大部队汇合后到达普宁流沙镇。南昌起义军入汕前夕,原中共汕头地委委员、工委书记兼汕头市总工会委员长杨石魂从外地赶回汕头,积极组织工农队伍,领导武装暴动。起义军撤离汕头经潮阳、普宁到达流沙后突遇敌人,激战中队伍被打散,起义军人生地不熟,又是杨石魂等中共地下党员及时赶到,把周恩来、叶挺、聂荣臻等领导人引出险境,后辗转经陆丰安全撤到香港。

在赤杜岭上,记者看到一处巨石上刻有“拥护红军”的标语,另一块巨石上则刻有“红军万岁”的另一条标语。党史部门的同志认为,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中国工农红军,而南昌起义军在赤杜岭宿营的时间是1927年10月。因此,这些标语出现的时间不会是在1927年底队伍在此停留时所刻下的。估计应该是南昌起义部队转移后,当地进步群众后来为了怀念起义军、号召人们起来参加革命运动而补刻的,所以标语中才出现了“红军”的字样。

1997年,赤杜岭革命旧址被汕头市评定为镇级文物保护单位。际云写的《题赤杜岭“红军”石刻》生动地表现了90多年前的那一幕:

南昌烽火起飞弹,

革命武装惊敌寒。

转战乘船京北渡,

宿营上岭庙中盘。

石今有幸留题刻,

迹古无声誉墨翰。

岁月峥嵘芳韵永,

大风高唱震山峦。

石雕花篮被故宫收藏的梅祖家祠

谷饶镇位于潮阳区西北部的小北山南麓,历史上处于潮阳、普宁、揭阳三地交界处,而深洋村位于更加僻静的谷饶镇东北部,从汕头市区开车前往就能深切体会到这里的偏远。可深山里常常藏有令人意外的宝贝,谷饶镇文化站原站长张旭源告诉记者,在历史上深洋村有几件大事,是一直为当地人所津津乐道的:“一是历史上这里曾是连接潮普揭三地的古驿道;二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南昌起义军曾在赤杜岭宿营;三就是籍贯深洋村的陈梅生建造的精美梅祖家祠。”

因为深洋村有古驿道,还有远近闻名的梅祖家祠,所以近年来随着厦深铁路的开通和高速公路的便捷,逐渐吸引了不少各地游客。当地人介绍说,梅祖家祠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由广东军阀陈炯明的结拜兄弟、籍贯深洋村的富商陈梅生所建。其规模宏大,气势壮观,装饰精微,构思巧妙,很好地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与神韵,现为镇级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从潮阳区旅游局获悉,梅祖家祠又被称为花篮祠,建筑面积达632平方米,祠堂屋顶四周装饰着花鸟虫鱼、龙虎狮象等嵌瓷画屏。作为一个私人建造、身处僻乡的祠堂,它的四周墙壁上竟然装饰着多达300多幅的精巧木雕及100多屏的石雕,其数量的丰富和精美的程度令人瞠目,即使放在近百年后的今天来看,也算得上十分难得。另外,祠内还装饰有6个石雕花篮,每个花篮高35厘米、直径20厘米,以整块青石雕刻而成,其工艺的精巧令人一见难忘。

从布局上来看,花篮祠的最大特点是以天井、庭院为中心,上下左右四厅相向朝向大天井,形成一个纵横相交的十字轴空间结构,俗称四厅相向格局,也称“四厅汇”。梅祖家祠外观古朴、大气,整个前进建筑除两面山墙外,全部为花岗岩石结构件砌筑安装而成,所有花岗岩石构件均模仿木构件形式,仿木构造用榫卯联接和紧固,形成了一个非常坚固的石结构,的确值得一看。据说当时主人陈梅生为了展现潮汕石雕技艺,专门请有“石雕之乡”美名的潮阳泗美村石雕名匠庄来成等6人进行雕刻,每个工人的工钱有2000银元,雕刻最好者还有标尾额外奖励。

游客从现存的石雕花篮上,能充分感受到潮汕石雕通透、精致的工艺特色。据介绍,雕刻一个高约30厘米、直径20厘米、以整块青石雕成的花篮,时间竟长达一年多,雕刻时大小铁椎用了30多支,最小的铁椎只有铅笔芯大,还要伸进“篾缝”到内面雕刻,其难度之大,不言而喻。“梅家祖祠是潮汕民居的精品,其中前厅的一个倒挂石雕花篮、门楼的一块双面镂空石雕和拜亭梁架上的一个倒挂木雕花篮,已分别于1952年和1959年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有关部门以国宝收藏。”导游自豪地介绍说。

传承红色文化打造革命教育基地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当地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保护利用红色资源紧密联系起来,正规划将深洋村建设成为红色教育基地,探索美丽乡村建设融合红色旅游,人文景观结合绿色生态,打造“红色+绿色”组合捆绑旅游发展模式,让游客重走红色路、聆听红色故事、唱响红色歌曲,体验特色乡村旅游。

记者在该村编制的厚厚的“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规划设计方案”中看到,当地党组织准备建强“红色堡垒”,全面提升村党组织的组织力;激活“红色细胞”,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设“红色阵地”,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传承“红色文化”,打造革命传统教育体验基地。除了已经建成的赤杜岭红军纪念碑,还计划打造红色长廊、红色文化广场、红军文化陈列馆,就连附近的几条道路也被命名为“八一路”“红军路”和“红色路”。

“发展红色旅游,不仅有利于带动红色旅游资源所在地,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对外开放,有利于建设具有广东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且可以推动红色旅游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深洋村相关负责人认为,在资源上,该村有红色文化,有历史古迹,也有梅祖家祠这样的旅游资源,周围又有高铁线路和高速公路的便利交通条件,所以完全可以探索打造革命教育基地、传承红色文化,建设区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深洋村的党支部领导得很不错的,比如推进红色村建设工作,该村就很快编制了《红色领航、振兴深洋》的党建示范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提出要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保护利用红色资源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努力将深洋村打造成红色资源丰富、时代特色鲜明的基层党建示范点和精准扶贫示范村。”潮阳区委党史研究室的同志介绍说。赤杜岭红军纪念碑于2016年建成后,刘伯承将军的次子刘蒙将军专门为纪念碑题写了碑名。两年多来,潮阳区关工委、谷饶镇委等多个单位已先后在这里举行了新党员宣誓、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等多场活动。

一名老党员说,坐落在革命老区的深洋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也拥有辉煌的战斗历史,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蕴含着巨大的精神财富,是培养爱国爱党核心价值观的生动题材,应该利用好,所以当地政府部门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规划红色旅游项目、打造革命传统教育体验基地的做法,得到广大村民的支持。

★记者手记

在潮阳区的谷饶镇,有处赤杜岭南昌起义军宿营地旧址的红色景点。但包括记者在内,很多人都对此毫无印象,连去采访之前,大家还得在百度地图上搜索半天。我们到赤杜岭的时候,汽车在县道、村道间左转右弯,不熟悉地形的人很容易迷路。在一些人看来,这么荒僻这么不起眼的地方,该是很少有人涉足吧?

结束采访以后,我们印象深刻。这景点虽偏僻,但它是历史上连接潮普揭三地的古驿道,是1927年10月南昌起义军南下部队在潮阳的驻足地之一,如今被潮阳区定为镇级文物保护单位,建有红军纪念碑供人们瞻仰。让人们觉得相当特别的,是赤杜岭景区所在的深洋村非常重视革命旧址的保护和利用。当地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保护利用红色资源紧密联系起来,正规划将深洋村建设成为红色教育基地,探索美丽乡村建设融合红色旅游,传承“红色文化”,打造革命传统教育体验基地。

厚厚的“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规划设计方案”,已经做好规划的红色长廊、红色文化广场、红军文化陈列馆工程方案,甚至连附近的几条道路也被命名为“八一路”“红军路”和“红色路”……徜徉在深洋村,记者一行深深地感受到当地政府部门对保护与传承红色文化遗产、加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力度,决心之大、内容之细让人印象十分深刻。

当地相关部门负责人说,红色文化对于坐落在革命老区的村落来说,应强化举措加以传承:有形的旧址、遗迹要通过建立展馆等加以保护,无形的非物质形态要通过村规民约等一代代传承下去。这些朴实的话语听起来,杠杠的!

新闻推荐

居住区竟有人圈养生猪

本报讯在潮阳区贵屿镇后望村里,有人在居住区里圈养了生猪,严重影响村居环境和村民生活。居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对此现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