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图片展示民间潮绣藏品 收藏家陈志民教授带大家走进五彩缤纷的潮绣世界
椅披
眉勒
《海棠鸟栖图》
讲座现场
□ 本报记者 陈文惠 文/摄
藏界聚焦
潮汕地区工艺美术历来十分发达,有极其独特的风格与文化意蕴,在全国传统民间美术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
作为国庆节期间侨文化的系列活动,10月1日,“交剪对金针 潮绣与生活——兼谈传统潮绣的鉴赏收藏”讲座在市侨文化促进会艺术馆举行,邀请汕头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潮绣收藏家陈志民教授为主讲嘉宾,通过充满意趣的潮绣藏品精美图片,重现了潮汕民间生活风貌和民俗精神,带大家进入五彩缤纷的潮绣世界,与大家分享收藏的感悟和心得。
精美图片展示民间潮绣藏品
“潮绣具有浓烈的地方特色,有着独特的技艺和较高的艺术价值。”陈志民教授说,潮绣主要分布在粤东地区的汕头、潮州、揭阳等地,是潮汕民间艺术的重要遗产,其艺术表现风格的形成,不能脱离民俗的土壤。
作为对潮汕民间工艺美术颇有研究的学者,又是一名潮绣收藏者,讲座上,陈志民教授通过充满意趣的潮绣藏品精美图片,展示了与潮汕百姓民间生活习俗、宗法礼仪息息相关的潮绣藏品,品种包括了衣、鞋、帽、披、裙、兜、香囊、彩楣等民间日常服饰和用品,从潮绣的发展源流到艺术风格与成就一一为大家讲解。
“丰富且非常独特的生活习俗与伦理价值催生了潮汕民间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也促成了潮绣成为民间艺术最生动的载体。”陈教授说,在潮绣艺术中,题材多源自生活,内容丰富,可谓包罗万象,生动多彩。
潮汕百姓在刺绣时善于把寓意吉祥和美好的愿望融入绣品中。其中最具传统特色的题材包括了人物故事、花鸟、龙凤、瑞兽、博古及各种传统图案,其中以“百鸟朝凤”“牡丹松鹤”“郭子仪拜寿”等最具特色,在传统图像中赋以象征的意义。
机缘巧合“遇见”外祖母作品
在汕头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工作期间,陈志民对于多种艺术种类的研究均有涉猎。由于对陶瓷艺术迷恋的情结,陈志民在繁忙工作之余,经常到潮汕各地乡村,收购一些有历史价值的陶瓷作为地方陶瓷研究的素材。在收购陶瓷的过程中,陈志民发现了一些老潮绣。“不少老潮绣都非常精致,技艺精湛,而且有些题材还较为奇特。”陈志民说。
有意思的是,在收藏老潮绣的过程中,他竟意外“遇见”了外祖母的作品,与外祖母发生了一场穿越时空的联系。陈志民偶然收藏到一件“澄海第一女学校”当年首届毕业生遗存留校刺绣作品,落款为“澄海第一女学校高等甲级毕业成绩品,戊午(1918年)秋月作于校舍,侯淑华”。“这幅《海棠鸟栖图》是一幅画绣,构图优美。从潮绣作品来看,整幅针法缜密,层次丰富,色彩过渡变化自然。这些独特的艺术处理,显示了作者出手不俗的艺术功力和刺绣技艺。从落款来看,这是当年首届毕业生的优秀作品。”陈志民评价道。
经过一番考证,陈志民发现这幅绣画的作者侯淑华居然是自己的外祖母,进而发现外祖母当年就读的“澄海第一女子学校”的一些历史。
潮绣反映人们对幸福的解读
与一般潮绣收藏者不同,陈志民在收藏时,不只收藏有观赏效果的大幅潮绣,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潮绣精致小物件也有收集。妇女做出来的小物件,如香囊、眼镜袋等,既满足功用性又十分精巧雅致。在讲座上,陈志民教授以清末民国的妇女头饰“眉勒”为例,说明了潮绣小型佩饰的技艺精湛。
“潮绣历史悠久,始于唐代,盛于明清。”陈教授说,潮绣秉承盛唐遗风,发端至少始于唐代,在明代进入发展成熟期,到清代,潮绣装饰性技巧精湛,达到繁盛期,“如《狮禧图》,艺术风格以大雅大俗为主要特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潮绣民间艺术的风格特点,往往就是地方民俗审美趋向与精神活动的折射反映。比如,在讲座中展示的《漁樵耕读》就是反映归隐生活的人物题材代表作。其次,潮绣色彩绚丽堂皇、雅致秀逸,善于采用大块色彩来增强艺术效果,吉祥喜庆的气氛更是寄寓了沿海百姓对美好理想生活的祈盼向往。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成为了基本法则,图像的表意性和符号性在潮绣艺术中得以充分的发挥。“潮绣之所以繁密热闹,反映了民间的审美潜意识和对幸福的解读。”陈志民希望,为潮绣的研究与推广尽自己的一份力。
新闻推荐
澄海区“教育创现补短板学校建设”项目建成 三个新校区如期开学 新增5500个优质学位
按现代化标准化学校的规范要求,三个校区均配备了各类先进教育教学设施。澄海区三个新校区如期开学,为该区新增5500个优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