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金“送水工”生存现状:理财导流骤跌,现金贷浑水摸鱼
见习记者周炎炎上海报道
互联网金融命途多舛,“送水工”行业也暗藏隐忧。
为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外包服务的导流公司近期日子并不好过,尤其是理财端导流的公司,由于投资者信心下滑,业务量更是一落千丈,随着行业一齐迈入寒冬。
理财导流过寒冬
一家为互金公司理财端导流的平台前员工曾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今年年初,领导还夸奖了导流业务利润上升。到了六七月份,市场流动性紧张,投资者信心下滑,纷纷从互金网站上提现,而没有现金流入,导流业务骤降,公司目前也只是在强撑,等待有实力的公司来并购。
“去年还净挣7000万,撑起了公司80%-90%的利润,但我内心还是知道其中存在各种不稳妥,所以选择在今年6月离开了。”曾枚说道。
他所提到的不稳妥,是因为该导流网站在业界有一定地位,平时也会把关一下各家平台,筛选出相对健康合规的平台合作,因而深得部分网贷投资者信任。然而去年开始,曾枚看到,公司为了扩大盈利,不断向投资者推荐资产不透明、资质较差的平台,这些平台今年年中都出现了兑付问题,而曾枚的公司屡次被投资者问责。
“我们公司推荐的理财平台实在是下沉太多了,有些理财公司每天的业务量都只有1万、2万,一看就是我们公司导过去的,这些公司非常依赖我们导流,但是我们对其资产端也没有严格的风控审核,”曾枚说,“为正常的公司导流,100元的业务量我们挣1-2元,但是平台越差,给我们的报价越高,领导们也经不住诱惑。”
更让这家导流公司运转不灵的是今年7月,其推荐的一家深圳的互金公司出现还款问题和债务窟窿,这家导流公司与其有股权合作,也被拖下水,公司大失人心,一蹶不振,裁员过半。
上述导流平台已经属于略有风控的“业界良心”,在导流江湖中,更多的是完全不做风控,卖自有流量挣钱的公司,比如前阵子因导流生意被“米粉”们吐槽的、刚刚登陆资本市场不久的小米。
与理财导流公司相对应的是,“缺钱”是依赖C端投资者的互金平台共同的担忧。
现金贷变身“借款导流”
“现在市场上有多少家导流公司,原先就有多少家现金贷公司。”一位兼营部分导流业务的互金公司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去年12月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强调,现金贷业务必须持牌经营,不具备放贷业务资质的机构,不得展业。
持牌经营成了压垮现金贷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多位互金行业人士表示,当前的怪现状是,为了规避监管,现金贷公司们一窝蜂地摇身一变“借款导流公司”,暗地里还在做着不合规的现金贷业务。由于账目不明、股权做了切割安排,监管部门很难一眼看出其中猫腻。
“有家上海的公司明面上是导流公司,实际上流量都导到了自家的现金贷平台上,但是股权上乍一看毫无关联,监管部门尚未深究,”上述互金公司高管表示,“他们赌的就是监管部门忙着资管新规,忙着银行业纠偏,无暇顾及这灰色地带。”
按理说,借款导流公司作为互金的附属行业,去年“水涨船高”,今年也会遭遇下滑,但是一家从事消费金融业务的公司CEO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导流公司的境遇要分情况看待,如果主要是替互金公司导流,随着甲方逐渐清退出市场,会面临业务中断;如果主要是替小贷公司、消费金融公司、银行、信托导流,目前这方面资金尚无“退意”,还有一条生路;如果是戴上“导流公司”面具的现金贷公司,目前市场上逃废债压力较大,他们除了监管压力之外还得谋求如何在年化36%的利率红线下,用利润覆盖风险。
“目前而言,互联网理财资金只是消费金融领域非常小的组成部分,主要还是持牌金融机构对接的资金比较多,所以第二类导流公司暂时受到的冲击不大。”上述消费金融公司CEO表示。
而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一家专门对接互金公司的“贷款超市”近期也发现此路不通,开始转而对接银行资金以求“抱大腿”。
上述互金公司高管则观察到,近期不少导流公司业务量逐月下降,因为对其而言,以前从互金平台获取资金最为方便,而小贷公司等持牌机构受杠杆率制约,出钱的意愿有所下降。
暂时而言,一些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商行、农商行由于互联网化不彻底,依旧会把寻找资产端的任务交给一些互联网公司,其中,如果风控由金融机构承担,那么这种模式纯属导流,如果风控由互联网平台承担,并且签订抽屉协议,由互联网平台兜底损失,那么称之为助贷或联合放贷。
导流公司之所以仍有用武之地,还是在于获客能力。他们获客的渠道之一是通过联合旅游网站、电信公司自建场景,这种模式下的消费场景较为真实;另外一条渠道是去不同的网站购买流量信息,筛选出可能有借款需求的人,相当于用自己的系统跑一遍数据来“赚差价”。
新闻推荐
●1版?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全球征集吉祥物●?7版中方采取反制措施对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