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之子考究汕头开埠后医考历史 全国首批开展中医资格考试

南方日报 2018-07-19 13:06

汕头开埠初期,郑德庄祖父郑光华就在当地从事中医药经营。图为寿德堂印章文字。受访者供图

汕头市档案馆所藏郑德庄所取得的汕头市市政府第三次考试中医士证书。受访者供图

汕头市档案馆所藏民国二十一年新闻稿,其中提到,卫生局强调“未经审查不能执业”。

受访者供图

清末之前,没有全国性的中医资格考试,病家择医根据“医不三世,不服其药”“中医世家”等经验判断,医者行医靠人口口相传。

民国开始,中医职业化使行医资格及其评核成为国家重要职能之一,中医资格由国家说了算,中医药家族必须接受国家管理规训,规范家族学术繁衍。汕头埠作为当时在全国较早实施中医资格考试的地区,1927年3月13日,首次开设中医士(师)资格考试。

当时,寿德堂郑光华的第三代传人郑德庄把握历史新机遇,参加了1931年“汕头市政府第三次中医师考试”,取得中医师资格。近期,其子郑君杰查找文献资料,考究其父当时考试的情形,由此牵出了汕头开埠后医考这一段饶有趣味的历史。

●南方日报全媒体记者宋芾

1927年首设

中医士(师)

资格考试

1921年,汕头埠有17万人口,成为广东第二大港口城市,汕头市政厅仅仅比广州市政厅成立慢了一个月,这是汕头埠近现代转型过程中重要一环。

据郑君杰讲述,汕头埠为了体现国家对国民生命财产的负责,继广州之后开始对医药行业进行管理。当时汕头埠成为西方医药在中国登陆的桥头堡之一,成为中西方医药交流、竞争中心之一;汕头市政当局为了扶持中医,打击那些未依法取得合法中医资格而无证行医者,迫切需要进行中医行医资格评核。

郑君杰通读了《民国三部中医法规研究》后发现,1922年3月9日,北京颁布《管理医士暂行规则》,数千年来中医资格考试首次进入近现代化的国家管理程序。《管理医士暂行规则》是民国第一部中医法规,涉及资格认证、开业管理、义务责任、惩戒办法等,具有划时代意义。当时所称之“医士”,系指根据中国传统相沿之医学书籍为人治病者,以后称为中医师。

由于当时社会不稳定,《管理医士暂行规则》并未很好地施行,但其中规定了中医从业资格认证条件必须是二十岁以上、经各地政府考试及格领有证明文件者;在中医学校领有毕业文凭者;曾任官、公立医院医员三年以上,确有成绩及证明文件,并取具给照医师或医士三人以上之保证者;行医五年以上及由有照医师或医士三人以上之保证者。这四个方面的中医资格认证条例,一直被后来的中医法规延续。

郑君杰认为,这是数千年中医发展史第一次全国性立法,其亮点在于允许无正规医学教育学历的人员自学成才,通过国家授权各地政府考试合格成为中医师。郑君杰说:“这是"千年等一回"的"考而优则医"机遇,也是当时其父郑德庄从大家庭分家出来后,能否继承中医药世家的绝处逢生的机遇。”

1923年,广东根据《管理医士暂行规则》制定管理条例,广州市首开中医(执业)考试。据汕头卫生志记载,汕头市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至民国三十年(1940年)共举行8次中医士考试。综合史料分析,汕头是继广州、武汉、成都之后,在近代较早实施中医(执业)考试并且延续届数较多的城市之一。

民国中医士(师)

资格考试

一波三折

郑君杰告诉记者,“考而优则医”不拘一格降人才,对当时汕头市民及中医药行业引起非常强烈反响。时代变化了,从民国十六年(1927年)汕头设立中医资格考试之后,不遵循法律程序取得中医师资格的“医师”就属非法行医。原来亦医亦药、医药不分的模式走不通了。

郑君杰的父亲郑德庄当时十五六岁,正处于无所畏惧的年龄,想考中医师。郑君杰记得父亲曾回忆说,“看到民国十六年(1927年)第一届和民国十七年(1928年)第二届录取的中医师成为了当时中医药界、市民的"香饽饽",谁不心痒痒。”

但是,受到“废止中医案”调适期影响,民国十八年至十九年(1929-1930年)汕头埠连续停止两届中医师资格考试。后来,随着中医界的抗争取得胜利,“考而优则医”的观念深入人心,1931年第三届中医士考试报考人数激增。

“由于中医师甄训与评核制度、考试的内容与方式调适变化,当时社会存在的中医药乱象备受诟病,这也促使第三届中医士考试选才的程序逐渐现代化,标准化。”郑君杰说,考试门槛变化在不同层面上影响着当年报考考生,也影响后来汕头埠中医发展方向。

汕头埠民国十六年(1927年)第一届中医考试和民国十七年(1928年)第二届中医考试范围及题目据说均出自中医经典。1926年广州第二次中医考试,只考纯中医知识,考试分论文与面试。到了民国二十年(1931年),郑君杰的父亲郑德庄参加的汕头埠第三届中医考试,据民国《汕头市政公报》第73、74、75期合刊记载,考试科目为:生理学、解剖学、药物学、内科学、外科学、内科、外科、临床实验(即操作),都是同时期广州、武汉、成都中医师考试所没有的科目。

汕头埠

第三届国医士

考试纪律严明

据汕头市民国二十年(1931年)《汕头市政公报》中记载,在具体考试中,采取多种预防措施,力求公平、公正:

一是每场考试前,试卷在政府密封,由主席委员亲带到考场,由监考员主席委员、考试委员,逐卷加盖私章,然后按名给发考生。

二是因以往考试,有临场潦草之卷,事后则请托转换之流弊,于是此次考试在试卷上只填写号码,不填姓名,在收卷后将号码撕去,另由监考员改易他号。

三是每科试题由各考试委员拟定10至30则,亲自封固,在考试现场会同监考员、参观代表,当面拆封,将所有题目编成若干号,当场由监考员随机抽出十条,对号定题。

四是为杜绝夹带,先由考场工作人员将各应试者检查后,方许入内,考试完毕,所有试卷及考生名册、发卷收卷号码对照表,均在试室固封,由监考员主席委员加盖私章,送市府保管,待全部试卷评分后方将人名号码对照表拆封填写。

郑君杰告诉记者,郑德庄曾对后人说起过考试时的趣闻:考试委员把各科试题放到桌面上半人高的陶瓷筒里,加起来跟人一般高,考试员的身高是看不到书画筒里情况的,他们用一双长长的筷子,盲目摸着筒底,夹出要考的试题,由公众代表现场监督。

考试过程连续4天,上午考两科,下午休息,再准备第二天考试科目。据郑君杰介绍:“考生非常辛苦,但主考部门也不轻松,考试与评卷同时进行,9月10日上午考试,主考部门于第二天就开始组织评卷,除了6名考试委员,还有49名评卷员参加。”

据《汕头市政公报》记载,当时汕头埠第三届考选国医士录取97名内、外科国医士,录取率为36%。郑君杰表示,现今国家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是连续两天,上下午各一场,每场考试完毕,当场收卷密封,专人专车护送至省,最后集中到国家医学考试中心,足见汕头埠第三届考选国医士的管理水平颇高。

“中医考试

考西医”促

“中西医互动”

郑君杰告诉记者,郑德庄晚年时期谈起汕头市第三届中医师的考试科目,坦言当年考试内容除了中医经典,还有现代学科,给当时准备应试带来诸多压力。

但是,从业以后,他在长期临床中逐步认识到,国家中医生甄训与评核制度影响中医药发展,由于第三届中医师考试科目有现代学科,从那时候开始,汕头埠传统中医药就有了全新的视角与努力方向。例如,此后各地中医讲习社所讲授的课程开始有国文、解剖、生理、病理、药物、实习、临床实验等,学习两年,还可函授。

“像郑德庄一样原来自认"家学渊源"的中医药家族,开始审视现代科学的西医,逐步向西医学习,中西医互动,中西医并重。”郑君杰说,这体现了汕头埠中医药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走在全国前沿,反映了汕头埠这个中国最早期中西方文化交流集结点之一的中医药水平不断提升。郑德庄从业之后,中医学观念较为开放,应该与年轻时的那次重要考试其中的科目有非常大的关联。

此外,郑德庄曾评价:汕头埠中医考核统一了中医入门的标准,很有必要。

郑君杰表示,91年后的今天,应衷心感谢汕头埠得风气之先,敢于成为数千年中医史上首批开始国家中医资格考试且延续届数较多的城市之一。新中国的中医药政策充分体现了对老一代汕头埠中医药人员的期望。据统计,1952年,汕头地区(含潮梅)对中医人员进行调查登记、甄审、考核,有1767名中医(药)人员换发了开业执照。

2017年,中国首个《中医药法》颁布,允许没有医学学历、却有师承或确有专长的人员通过省一级考核渠道取得中医资格。郑君杰说,目前,广东省这项考核在即,希望有志之士“考而优则医”。

■故事

“一场改变

人生的考试”

清宣统三年,郑德庄出生于一个中医药世家,三岁时因其父郑国良英年早逝,母亲守寡,全家由祖父郑光华抚养,十岁被祖父从潮阳接到汕头埠与祖母、三叔、四叔一起在寿德堂药店学习生活。年幼的郑德庄只知道祖父郑光华在汕头开埠初期就在当地从事中医药经营。

据郑君杰考证,汕头埠从晚清至民国时期,中药行业大致可分三类:一是主要是从事批发业务的药村行;二是主要以经营饮片配方及各种中成药的零售加工生产的中药店;三是参燕及高档滋补品售卖。根据郑德庄家族的老人们回忆以及实物证明,寿德堂属于第二类,但也因郑光华是寿德堂的当家人,兼任中医外科、骨伤科医师,因此,寿德堂药店治病兼饮片配方、制药、卖药综合发展,体现亦医亦药特色。

后来,郑光华去世,大家庭分家,郑德庄的中医药家族面临传承新征程。

在1931年第三次中医师考试之前的一年多时间里,郑德庄面临着仅靠寿德堂一份薪水无法养活一家四口人的经济危机。

郑德庄知道,时代变化了,走祖父“以药通医”的老路不合法;家境不同了,到广州念中医学校再当医生如“痴人说梦”;经济状况大不如前,无本钱再开一间寿德堂;成家立业后肩上责任大,继续在寿德堂打工看不见前途。

当时政府决心强制养成医疗行业准入制度,将精英人才聚集于中医医疗行业,引导中医发展方向。考试科目的变化让郑德庄始料未及,郑德庄只在潮阳读过三年私塾,十岁随祖父学习中医药知识,几年间,牢记《药性赋》《汤头歌》,自学一些《本草备要》等医药书籍,粗通医药理论,基本上能在郑光华的指导下在店里医些小伤小病。

而第三届中医师考试增设的生理学、解剖学等现代科学,对郑德庄来说可谓“闻所未闻”。三年私塾基础,加上五六年不系统的中医药学徒教育,去攀登近现代中医师考试标准的高峰,几乎“不可逾越”。

郑德庄回忆,1930年,为了适应新的中医行业准入制度,一所对接第三届考试科目的中医药讲习社辅导机构在外马路成立。但郑德庄没有钱交学费,“我当时走投无路了,知道迟早要脱离寿德堂,机不可失,必须拿到中医资格才能独立。”郑德庄白天不耽误寿德堂的工作,夜里读书累了就躺着睡在柜台,当时老奶奶不理解,他就蒙在蚊帐里偷点油灯看书。

好在家庭的一再变故和生活的重担磨砺了郑德庄坚韧的意志,昔日在祖父寿德堂里的耳濡目染,也给了他敢于直面“考而优则医”的底气。

1931年9月10日,郑德庄按照潮汕风俗,吃了甜鸡蛋,期望得个好彩头,从镇邦路寿德堂步行半小时来到考场。

同年9月底评卷毕,郑德庄得偿所愿。一个月后,郑德庄领取到汕头市政府颁布、市长签发的《汕头市中医士开业证书》,可以先行“开业”了,其他的如南京政府考试院合格证书、民国南京政府卫生署中医师证书等,则按程序申办。

新中国成立后,郑德庄于1956年被汕头市卫生局吸收入首批国家医疗机构任中医师,享受国家高级知识分子待遇。可以说,这一场考试,改变了郑德庄的一生。如今,其子孙后代多人仍从事医药工作。

自郑光华起一脉五代百年传承,郑德庄中医药家族从一定程度反映了汕头开埠以来市民的家庭变化、人生经历和发展轨迹。

南方日报全媒体记者宋芾

新闻推荐

缺牙会“传染” 身体受影响 医生提醒,牙齿少于20颗会影响身体多个系统功能

专业牙科治疗的理念要求尽量保留天然牙,一颗牙齿是否有治疗、保留的价值,要经过充分的检查和评估。受访者供图种植牙手术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