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大生物医学工程系创系主任方强: 专业为产业服务 让技术真正落地
在汕头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和教学,是方强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杨立轩摄
方强是带着对这座城市的好奇来到汕头的。在他看来,潮汕地区是中国一个有着独特地理、历史和文化的地方,“如果把潮汕地区当作一个人,那么这就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并且还是一个有趣和有意思的人”。
“对于一个在海外生活工作多年又进入中年的人来说,如何分配时间,特别是把接下来的时间放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是要认真考虑的。回归祖国,投身一个有意义的事业,充分实现人生的价值,这几乎是出国多年的老留学生们的一个必然选择。”方强告诉记者。
至于回国选择到哪里发展,在北京、上海和苏州各生活多年的方强说:“回国不应该单单着眼于一线城市,哪里有机会就可以到哪里去。”
汕头成为了方强的选择。2017年,方强正式加盟汕头大学。“在汕头从事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和教学是我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
●南方日报全媒体记者沈丛升
再次回国留汕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1994年,方强便漂洋过海去了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他不断钻研生物专业知识,顺利地在2000年获得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从2002年起,方强获得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大学的永久教职,出任过该校的实验室主任、学科负责人、讲师、高级讲师以及代理系主任等职位。
“对家乡的思念实在太过强烈,我有过一次回国的经历。”方强回忆,在2010年底的时候,因为中科院系统某些新建研究所的设立,他从国外来到江浙一带,开始了他在中国对医疗仪器的研究,“医疗仪器与我一直从事的生物医学工程有着内在的联系。我也欣然接受在这边的任务和挑战。”方强说。
然而这一段经历并没有让他真正留下来,由于各种原因,后来他又选择回到澳大利亚。直到2017年,汕头大学向他发出了邀请函,他欣然接受,重新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
在汕头大学,他的名字和“新工科”以及“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紧紧相连。作为汕头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的创系主任,方强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专业应为产业服务”成为方强设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推动该学科与当地产业融合的目的。如方强所言,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来支持医疗器械、医疗服务这两个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高端医疗器械和高质量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
丰富医疗资源为专业开设奠定基础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理工医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很多高校选择开设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仅广东省就有近10个学校设置此专业。虽然发展迅猛,但在汕头,设立该学科也是第一次。
“医疗器械产业、医疗健康产业,背后需要学科支撑。生物医学工程应该为生物和医学领域所服务。医学信号处理,可穿戴式和植入体技术,神经康复工程以及移动医疗和医疗大数据技术都是我的研究兴趣,也正好契合了我学科建设的方向。”方强说。
汕头是粤东医疗中心,医疗资源丰富成为方强大力推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基础。“汕头大学拥有5个附属医院,这些附属医院同时也是潮汕地区水平较高的医院,服务将近2000万潮汕地区人民,这些都为开设生物医学工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方强说。
致力实现产地融合让技术真正落地
方强告诉记者,设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培养侧重在医疗仪器和医学信息学,做到硬件软件相结合,同时利用人工智能手段对医疗健康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
“此外,随着老年化社会的到来,国家面临康复人群的增长,很多院校都忽略的康复工程也是重点方向。”方强说,虽然汕头大学的毕业生很多,但是留在汕头工作的人总体还不多,反而是医学院培养的人才留下来的比例很高。方强认为,“如果汕头医疗器械产业能够发展起来,那么汕大的毕业生也愿意留在汕头,从留住人才这方面来看,可以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目前,方强正在致力于与汕头有医疗器械发展需求的企业合作,“汕头企业不缺乏这方面的需求,例如超声电子等一些大型的企业,都对生物医疗器械等研究有较高的需求,而我们的研究可以与企业相结合,实现产地融合,将技术真正落地。”
█人物简介
方强博士曾担任中科院百人计划研究员(A类)、中科院研究室主任和博士生导师,一共辅导毕业了博士生7名、硕士生22名,在国内外获得的研究资金总额超过200万美元,出版了4本学术专著,40多篇期刊论文和70多篇同行评审的会议论文,并且拥有7项中国专利,担任多家SCI期刊的审稿人和客座编辑,曾经出任吉林省吉林市的海外科技顾问、浙江省嘉兴第二医院(三甲)的学术顾问以及嘉兴市委党校的兼职教授。
新闻推荐
汕头推动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 并将筹建校地合作产业研究院 拥抱“智造” 天地更宽
金明精机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首创金明实验中心。汕头市举办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高级研修班,引导本土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