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将建海绵城市,打造“水韵山灵新汕头” 旖旎山水卷 园林海绵城

南方日报 2018-07-31 09:53

汕头将依托“山、水、城”的自然格局和优良的生态资源本底,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杨立轩摄

东海岸新城综合管廊工程试验段正在施工。杨立轩摄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下垫面能有效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又可适当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对于一到雨季市区部分主干道容易积水的汕头,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尤为凸显。记者从《汕头市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了解到,汕头提出到2020年,汕头市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将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结合汕头市“山、水、田、林、湖”结构本底,规划建设用地海绵城市空间格局为“一带、四核、多廊、多点”的“点—线—面”总体格局,其中“一带”指的是滨海生态带,“四核”指的是以牛田洋、练江、鮀济河、六合圩湿地为核心,“多廊”指的是南溪河、莲阳河、外砂河、梅溪河等水系,而“多点”指的是以各类建设用地、道路、公园绿地等为海绵节点载体。

南方日报全媒体记者沈丛升

依托优良生态坚持绿色发展

记者从规划中了解到,此次规划汕头市域范围,包括金平区龙湖区澄海区濠江区潮阳区潮南区南澳县等六区一县,总面积为2245平方公里。

根据规划,依托汕头市“山、水、城”的自然格局和优良的生态资源本底,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同时,融入和突出“海绵城市”理念,全力打造“水韵山灵新汕头”,实现“旖旎山水卷,园林海绵城”的总体目标,建设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的粤东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典型。

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汕头市城市发展需求,从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等功能需求出发,兼顾水景观、水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从而实现“涵养城市水资源、修复城市水生态、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水安全”的多重目标。

近期和远期的目标在规划中也有详细说明。据了解,到2020年,汕头市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片区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状况有所好转,污染严重水体大幅减少,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地下水采用得到严格管理,地下水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片区水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基本恢复,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恢复原有自然水生态格局

海绵城市建设对汕头有多重意义,包括缓解城市防洪排涝压力,解决城市水体环境问题,完善城市生态景观系统,以及保护与调控优质水源,实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还有解决新老城区海绵城市标准化建设问题,提升城市人居环境的作用。

规划中提到,近年来,汕头市频发积水内涝的现象,导致内涝的主要原因与城市建设中排泄通道、水系淤积或堵塞,导致河涌水流缓慢、排水设施能力不足等有关。现状是很多雨水管渠达不到规范要求,在汕头市大力开发建设的前提下,迫切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提升城市总体水安全能力。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构建低影响开发(建设)雨水系统,可以提高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率,缓解城市防洪排涝压力。

此外,建设海绵城市的意义还体现在控制城市初期雨水污染,解决城市水体环境问题。

规划中提到,当前,汕头市正处于大力发展阶段,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逐渐凸显,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加重,随着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初期雨水面源污染将成为重要污染源。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结合相关河道的地形条件、水文和水动力条件,采用“渗、蓄、滞、净、用、排”等综合措施,可以大幅度削减面源径流污染,净化城市水环境,从而形成以保护、修复和预防为主的城市水体污染控制体系。

规划中也提到,在汕头市建设发展过程中,一些城区建设的排洪渠被裁弯取直、硬质化,呈现千篇一律的人工景观,城市排洪渠的天然属性基本丧失,排洪渠水体及沿岸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对城市水系的建设和改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注重行洪、排涝、引水、灌溉、航运等基本功能的同时,力求以人为本、回归自然,重视水质和水环境的改善,突出亲水休闲和生态景观功能。这就迫切需要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完善城市生态景观系统,恢复原有的自然水生态格局。

实现优质水资源供需均衡

规划中分析,汕头市本地的水资源总量并不丰富,将来发展将更加依赖入境客水。通过建设海绵城市,进一步推动全市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保护工作。建设水质、水量安全度更高的备用水源地,通过采用水资源调配、水质改善和防洪排涝三位一体的优化布局与总体技术方案,结合引韩供水工程的建设,研究提出水系统总体构建方案以及分步实施目标,构建健康水环境系统,完成城市水系整体布局优化和水量水质的综合调控,最终实现优质水资源的供需均衡。

规划中提到,汕头市新老城区基础设施与发展处于相对不平衡的状态,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人居环境质量有待提高,亟需通过新老城区海绵城市标准化建设措施,协调新老城区发展融合,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老城区按照改造更新与保护修复并重的要求,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有序推进旧住宅小区综合整治,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达标率,加强初期雨水处理,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同时,新城区严格按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严标准”“高要求”开发建设,实现新老城区均衡发展。

不断提高“海绵体”规模和质量

规划中还提到,针对排水防涝安全、水环境治理、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修复等的优化方案提出建议。

针对排水防涝安全方面,规划提到,以汕头市各片区排水防涝规划为指导,以各区域海绵城市规划指标依据,在详尽的现状调查基础上,合理区分内涝原因,坚持源头防治和工程改造并重,坚持传统方案和新理念互补,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并重。

在水环境治理方面,汕头市城市黑臭水体形成原因众多、成因复杂,需通过对全市黑臭水体的污染源和环境条件调查,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技术方法。同时,为保障整治效果,依据《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针对河道及周边管网系统存在的问题,拟采用“控源截污、沟通活水、清淤疏浚”等措施,综合提升河道功能,以达到“水质达标、排涝顺畅”。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规划提出,汕头市年降雨充沛,境内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属水质型缺水,片面强调雨水的收集利用在经济上并不合理,不具备可持续性,汕头市城区雨水滞留和利用目标,着重在于减轻城区防洪排涝压力、缓解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趋势、控制雨水径流面源污染、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障汕头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水生态修复方面,规划提出,海绵城市的建设,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首先,要对城市原有的“海绵体”进行有效保护。通过科学合理划定城市的“蓝线”“绿线”等开发边界,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还根据汕头市植物名录,特别说明了海绵城市植物选取建议。规划提到,生态型植物配置设计随着景观生态学、海绵城市等多学科的引入,植物造景不再局限于营造传统的视觉艺术效果。根据不同地域环境的特点和人们的要求,建植不同的植物群落类型,例如在污染严重的工厂应选择抗性强且能净化污染的植物种类。

规划提到,要逐步恢复和修复已受破坏的“海绵体”。在建城市城区,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问答

海绵城市怎么建?

按三期分区推进建设

结合总规和近期建设规划,根据地域特征与海绵化需求,本次汕头市海绵城市在大的空间格局上,近期建设区域面积102平方公里。针对需重点解决的问题,结合“十三五”规划,确定近期实施的重点项目。

规划按三期分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分别是近期、远期和远景:近期为2016年至2020年,完成汕头市中心城区20%以上面积海绵建设或改造,主要由近期规划建设的新区组成,新区包括东海岸新城、珠港新城、五矿新城、中以新城、东牛田洋片区、南滨片区、练江新城、后宅隆澳盐场新城等,老城区为汕头小公园、光华片区、乌桥岛改造片区。

远期为2020至2030年,完成汕头市80%以上面积海绵建设或改造,主要涉及近期建成区、改造难度大的老城区和重要镇区发展片区。远景为2030年以后,完成汕头市剩余面积的海绵建设。

海绵城市的另一大亮点在于道路方面有别于传统城市的建设方式。

规划中提到,传统城市道路的硬化面积占道路面积的75%左右,道路绿带面积占25%左右,透水铺装率不足30%,路缘石和绿化带均高出路面10至20cm,雨水口设置在机动车道或者非机动车道上,绿化带只能接纳自身区域的雨水,雨水口仅汇集路面雨水,不能实现有效的雨水排放,容易造成路面积水,甚至内涝。但是海绵城市道路采用LID技术设施,不仅可以保证道路的通行能力,还能在解决道路排水问题的同时防止雨水对路面稳定性的影响。

建设资金从哪来?

采用PPP专项资金开展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成本高,资金如何解决呢?规划中提到,专项资金的来源可包括国家专项资金补贴、地方配套资金、政府财政预算、土地出让时收取的配套费等。专项资金可下设PPP专项资金,专门用于PPP项目的前期开发补助、项目补贴等。同时还应制定《汕头市海绵城市专项资金及地方配套资金管理办法》,保障专款专用。

海绵城市建设应当与水利设施建设充分沟通和协调,具有海绵城市建设效益的水利设施项目可纳入水利专项资金使用范畴,遵守相关管理规定。

█实践

汕头开建首条综合管廊试验段

有效解决

“马路拉链”

城市管理难题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加强排涝管网、建立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切实解决了水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破解了“城市看海”难题。这就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呈现的一个全新的、系统的理念——海绵城市。

作为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不仅有利于保障城市安全、美化城市景观,还与居民的生活品质息息相关,促进城市向集约高效的方向转型发展。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包含着对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顶层设计,而汕头的首条综合管廊试验段建设目前已经在汕头东海岸新城开建。

7月烈日当空,东海岸新城新溪片区昆仑山路的东海岸新城综合管廊工程试验段施工现场,工人的作业热情如艳阳般高涨。

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挖掘机、CFG桩机、钢板桩打设机共同奏响建设的序曲。超过7921根CFG桩基的施工建设目前已经完工,在被开挖出来的土地上,管廊主体工程施工即将开展,全长667米的管廊试验段预计今年9月底竣工,并开始全方位大面积管廊施工建设。

此次项目采用三舱的设计方案,电力、通讯、给水、燃气管线入廊,项目建设总投资约26.49亿元。据悉,此前国内在填海造陆区建设城市综合管廊方面缺少实例,在软基处理、基坑止水等方面具有较大施工难度。地下综合管廊作为集约化、科学化、综合化的城市市政管线,可有效解决空中“蜘蛛网”及路面“马路拉链”等城市管理难题,大幅提高新城市基础设施配套现代化程度和建设标准,保证管线布局合理、维护便捷、运转高效,节省城市空间,增强管线综合防灾抗灾能力和使用寿命。

新闻推荐

汕头经济特区城镇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和保护条例 (2018年6月28日汕头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

汕头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汕头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废止〈汕头市城镇中小学校规划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