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印章镌刻技艺“见人见物见生活” 汕头民间艺人力推此项技艺列入非遗,并尝试将其转化为时尚艺术品
印章镌刻技艺非遗传承人丁明默默坚守这项技艺近30年。
《汕头印记》印章作品目前共有16枚,镌刻的均为汕头经典建筑形象。
操刀刻字时,需要用到专用的印规这一辅助工具。
若干枚直径约7厘米长的圆形印章中,分别刻印了百货大楼、胡文虎大楼、汕头大厦等汕头老城代表性建筑以及汕头市博物馆、侨批文物馆、开埠陈列馆等建筑——这套名为《汕头印记》的印章作品,正是出自印章镌刻技艺非遗传承人丁明之手。
印章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朵艺术奇葩,与书法、国画、诗歌并称中国四大艺术。由手工镌刻的印章是汉字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与家喻户晓的篆刻相较,印章镌刻更具有实用性与精细性,风格与艺术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
在汕头,印章镌刻技艺已传承了至少120年的时间。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之后,电脑数控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手工镌刻技艺日渐式微,时至今日,能够完整掌握这一镌刻技艺的人已寥寥无几。
在默默守护这项技艺已近30年的丁明的推动下,印章镌刻技艺入选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丁明也成为了这项技艺的非遗传承人。如今,丁明还尝试着将手工镌刻的印章转化为时尚艺术品,让这项技艺能够在“见人见物见生活”中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播和传承。
●文/图:南方日报汕头观察全媒体记者杨可
字体材质变化催生刻印行业
据了解,《周礼》中有“货贿用玺节”的记载,是印章在历史上最早的文字记录。自宋代以来,对印章的称谓有“关防”“押”“契”“记”“图章”等。印章大致可分为篆刻印章和公用印章,多用于书画标识。公用印章具有凭信、证明、指示、标识等功能,被用于官府的公文和关防以及私人的钤押。
到清末民初时期,由于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和时代政治等多种因素的需要,官方规定宋体、楷体、隶书等字体作为通用印章的字体,在印章用料上也基本以木材、骨质为主。
由于字体和材质的变化,更完善了适用于这种材质字体的印章镌刻技法,也催生了以镌刻印章为职业的刻印行业。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5年,国务院明确规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军队、企业及流通领域使用的印鉴,一律为由手工镌刻的宋字体圆形图章,并将印章镌刻行业列为特种行业。
汕头刻印业曾有过风光历史
印章镌刻技艺虽有多年的历史,但传入汕头的时间较晚。1860年开埠后,随着汕头经济迅猛发展,印章的需求增大,出现了不少职业印章人和刻印店。在小公园一带,就有20家左右的印章社。
印章使用在潮汕地区乃至海外的盛极一时,从侨批上也可以看得出来。丁明告诉记者,印章是侨批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很多侨批信文称谓上方和信尾落款处,可见一个红色醒目的小印章,这就是如意章,以寄愿远方的亲人如意平安。
1956年,汕头市政府以汕头川月刻印社为班底,将20多家刻印作坊组成汕头市刻印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汕头刻印业仍维持着风光的历史。
“汕头刻印业在国内同行业中算是很有名的,刻印厂承接的印章镌刻业务以精、快、美的行业特色而遍及南方各省市。”丁明告诉记者。
丁明本人就曾是汕头市刻印厂的职工。他说,当时汕头市刻印厂是一座三层楼建筑,二楼、三楼都是生产车间,采用流水作业生产印章。最初职工70多人,业务量最大时全厂有近300名职工。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由于全国各地需求量大,订单很多,汕头市刻印厂专门成立了邮寄组,最鼎盛时特设有8名员工专门负责将印章包装好装车,再拉到邮局去寄送。
“可以说,在改革开放前,刻印业仍是汕头的重要产业。”丁明说。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60年代初,由汕头市刻印厂选送的产品参加广东省工艺技术博览会,备受关注,得到西泠印社名家很高的评价。
手工镌刻印章需经六道工序
那么,手工镌刻一枚印章,需要经过哪些工序?
丁明向记者介绍,手工镌刻一枚印章,需要经过六道工序——
首先是用细软纱布将印面磨平,要求表面平整,粗细适中,然后在印面上按字体大小和字数多少,以黄金分割比例进行平分打格,达到上下左右均匀,构图布局符合视觉艺术。
第三道工序是书写反面文字,通常采用倒写和拟写的方法,这是印章制作优劣的关键一环,也最考究印章师傅的书法功底和书写水平。
操刀刻字是第四道工序,需要用到专用的辅助工具——印规。印规其实是个木匣子,内装有若干可活动木条,用于固定工件,操作时可以受力。镌刻时,将书写好的印坯夹牢在专用的印规上,用斜口刻刀对每个字进行细心镌刻,要求开刀、复刀工整利落,角度和力度适中,使字体笔画清晰。
第五道工序就是加深平底了。镌刻凸字的印章要一丝不苟地将字边凿深、印底铲平,使盖章时不会沾底。
最后一道工序是修整,对字体的笔画结构进行修整,然后拓印校对确认,一枚印章才算完成。
在丁明看来,由手工镌刻的印章,明显地倾注镌刻者的艺术手法和个性修养,具有难以仿制的唯一性和防伪性,在选字、布局、章法、造型均显现出形式美,因而成为我国独有的传统手工技艺。
完整掌握镌刻技艺
的民间艺人寥寥无几
正如丁明所言,汕头刻印业曾有过一段风光的历史。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脑数控技术发展,印章雕刻机、激光雕刻机等设备的出现,传统手工镌刻技艺便逐渐被替代。从刻印速度上来看,机器设备用10分钟就可以刻一个章,而手工镌刻最少要花1小时,难度大的甚至要用七八个小时才能完成。传统的手工刻印企业因此名存实亡。
“不会手工镌刻的人,只要买一套设备,就可以加入这一行。也就是说,刻印业准入放宽了,但懂得手工镌刻技艺的人更少了。”丁明说。
随着汕头市刻印厂的老师傅相继离世,时至今日,能够完整掌握这一镌刻技艺的人已寥寥无几,而习艺者不仅要有三五年的手工镌刻磨练,还得有书写反字的功底和美学的悟性,不少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印章镌刻这项传统技艺濒临失传。
丁明为印章镌刻技艺申报非遗项目,正是基于这一点。
9岁学书法、10岁开始学习国画和篆刻,13岁又学起素描色彩,丁明从小就在书画上打下扎实基础。17岁时,他开始随汕头市刻印厂的郑灼光师傅学习镌刻,19岁正式进入该厂工作。而他在该厂所师从的陈成美、郑灼光、高茂扬等名师,都是曾任汕头市刻印厂技术主管的吴来华师傅的第二、三代高徒。
“未学镌刻之前,师傅要求我先学习磨刀,这是"入门必修课"。师傅在口传磨刀技法的同时,还要求我自己去感受和体会。”丁明说,他花了三天三夜的时间,边磨边琢磨,在不断调整中找到一个最佳角度,终于磨出一把合格的刀。
从刻“茶米印”“月饼印”入手,丁明正式进入刻印行业。经过20余年的刻苦努力,他全面掌握了印章的镌刻技艺,尤其擅长运用斜口平刀法和三角扛刀法等镌刻印章的独到技法。2015年,丁明被广东省印章协会评为印章大师,并被该协会聘为培训部副主任,每年定期邀请他为全省印章行业的新一代开设讲座、传授知识。如今,他已成为协会副会长。
就在开设培训的过程中,丁明发现,进入印章行业的新一代大多只会操作电脑,基本不懂手工。为此,他萌生了将印章镌刻技艺申报为非遗项目的想法,并开始查阅历史资料、整理技法教材等,希望以此保护、传承这一传统技艺。
在丁明的努力下,2016年6月,特种印章镌刻技艺被列入汕头市龙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7年5月,印章镌刻技艺成为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特种”二字的去除,正是为了方便非遗的传播推广。而丁明也因此成为印章镌刻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
用手工印章讲好汕头故事
将印章镌刻技艺成功申报为市级、区级非遗项目后,丁明便投入到这项技艺的传播、传承中去。但他很快发现,这并不容易——毕竟,手工刻印不是生存所需的手艺,印章如今也并非生活必需品。
怎么办?丁明的想法是:将印章转化为能够点亮生活的时尚艺术品,以此吸引更多的关注。
前文提到的《汕头印记》的印章作品,便是他的尝试——既传承古老工艺,又融合现代题材。
为了创作这套作品,丁明下了不少功夫,单是为各座建筑物拍照,就拍了上百张照片,再从中挑选出最好的一张作为创作蓝本。进入到画稿创作后,一个建筑物又要画上十多份稿,才能定出最满意的一份。
“用印章来表现建筑物比较少见,既要结合技法和构图,还要充分考虑印章的特性和拓后的成果。而建筑物本身的特点也需要通过设计来呈现。”丁明说,建筑物有一些隔离栏、点缀物,因此在设计上需要花比较多的时间。而在刻印时,又要十分注意不要把线条刻断,把比较精细的部分刻出来。
为此,他选择了较耐用且密度较高的黄杨木,并且在刻印时保持静心、细心。如此创作下来,一个印章就要花上一个星期的时间,而这一组作品则整整用了半年时间。
目前,由丁明创作的《汕头印记》系列已积累了16个印章作品。他还将其中的“汕头市博物馆建筑形象”“汕头市开埠文化陈列馆建筑形象”两枚印章及印章拓印作品分别捐赠给了汕头市博物馆和汕头市开埠文化陈列馆收藏。
除了创作具有艺术价值、收藏价值的印章作品,丁明还将它们与文化创意结合起来,做出了一批印有《汕头印记》印章拓印作品的文化衫,以及供人们赏玩的印章玩具。他还尝试用手工镌刻的印章来记录汕头大事,如将2017年、2018年的汕头国际马拉松赛的奖牌创作成印章作品等。
“接下来,我还计划以公安、医生、教师等群体作为创作素材,弘扬汕头文明创建正能量,讲好汕头故事。”丁明说。
丁明的想法还有很多。他向记者透露,他将开设工作室及技艺传习基地,设立技艺展示厅,搜集整理编辑潮汕刻印名师的作品资料集,让印章镌刻技艺得到进一步的有效保护和传承。
■纵深
印章镌刻技艺纳入
“女生素养课程”
“我一度认为镌刻是门简单的手艺,但在学习后我发现,实际上不是我想象当中的那么简单,它蕴含着大量的学问,它古朴里有新雅,使人从方寸天地里得到艺术的享受。”这是汕头二中一名女生在学习印章镌刻技艺之后写下的心得文字。
汕头二中是一所具有80年历史的老校,从2016年开设了女生素养校本课程。2017年,该校将印章镌刻技艺纳入2017—2018年女生素养课程,并邀请丁明授课。学校希望以此培养学生的专注力,让学生感受印章镌刻的魅力。
“学校开设课程后是在网上开放给学生"抢课"的,据说印章镌刻这门课很快就被抢光了,最终有30个学生抢到了这门课。”丁明说。
在课上,丁明从印章镌刻的历史讲起,再教学生如何磨石、拿刀,如何用印规夹住工件等最基本的技艺,并且注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而不仅仅是讲理论,同时引导学生从中去感悟印章镌刻的美妙之处。他还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汕头二中的主题简易作品供他们练习。“让我倍感欣慰的是,学生们仅用了4节课,就刻出了一个完整的作品。”
不过,学生们的收获不仅仅是学会了刻印,这从他们写下的心得文字中可以看得出来:“镌刻中的每一步都需认真严谨地对待,这让我感到了它的严肃性。”“在磨坯的石子上一遍遍修改,让我学会坚持;雕刻索然无味的线条,让我学会耐心。”“印章镌刻无时无刻不在散发着它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去了解它。”
新闻推荐
“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该如何写? 汕头市政协发布调研报告,探寻“汕头特色”振兴新路
汕头将大力发展生态特色旅游产业,推动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杨立轩摄加大整治力度,才能让农村环境焕然一新。杨立轩摄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