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相伴说缸瓦(下)

宝安日报 2021-06-09 10:33

烧窑图。

郭喜忠 文/图

(接上期)

缸瓦也就是陶器。烧制陶瓷,除了土质不一样外,温度是关键。中国人很早就烧出了精美的瓷器,瓷器甚至成为中国别称。而烧制陶器不需要很高的温度。据出土考古情况,老宝安只在沙井、公明发现有烧瓷遗迹,大埔有一个碗窑的地名。但老宝安烧制缸瓦的地方就非常多了。每一个大一点的墟市,肯定都有缸瓦铺,不少地方都有缸瓦窑。上川有缸瓦窑巷,大浪有陶吓村。基本上以窑命名的地方,都是烧制缸瓦的地方。

陶吓村位于大浪街道南部,与赤岭头、元芬、早禾等地相邻。陶吓村始建于清朝初年,当年林氏先祖懂得烧砖瓦手艺,来到清湖金鸡岭寻找砖瓦泥土,发现此处有烧砖瓦的泥土,故在此烧砖瓦,并筑庐于老围安居,当时人称为“窑下”。嘉庆年间,有一个叫林礼京的年轻人赚了一笔钱,其兄弟三人便在老围南边建起新围。村人把新老围统称为“陶吓”。又因为这个窑下的名字,让旁边一个村改了名字。龙胜村位于大浪街道南部,与陶吓、赤岭头、上早禾相邻。相传,本地最早的村名为“炉盛塘”,因为村周围有三座小山围绕,形似倒立的炉墩。后来由于对面阳台山下有窑下村(今陶吓),认为“炉墩”入“窑”不吉利,遂根据地形似龙,取“有龙助胜”之意,而改称“龙胜堂”。现简称为“龙胜”。

对这个传说,忠哥有疑问,龙胜之名或者是说龙窑烧砖瓦,胜过以前的老瓦窑呢。事实上,龙窑是新技术,它的出现是中国陶瓷业一个里程碑式发明。既节约柴草,又提高烧窑效率,还提升缸瓦质量。以其为荣,用其来命名,也很正常。当然,十多年前我在这个村找了老人也没问出个确切答案。

龙窑依山而建,一级一窑,一直通到山顶,远看如巨龙卧于小山,故得名龙窑。最下级是龙头,主烧,每一级窑温有变化,能节约大量燃料。但即使这样也要大量柴草,所以老宝安有不少地方,如上合楞罟方粽的民间传说里,说由于公公与丈夫天天上山打柴,饥饿弄伤了胃,所以这新媳妇就用楞罟叶包粽子给他们吃,治好了他们的胃病。这就是宝安区非遗项目——上合楞罟方粽的由来。有人问我:“他家怎么会需要每天两个大男人上山砍柴呢?烧不了这么多柴吧?”我说,上合老村不远处的山脚,就有缸瓦窑巷,我考察过那里的地势,确实是建龙窑烧缸瓦的好地方,不远处是盐田村,烧缸瓦煮盐都需要购买大量的柴草。

老宝安的缸瓦业与市级非遗项目《沙井蚝民生产生活习俗》有一段特殊的姻缘。传说,有一船运缸瓦经过沙井旁边海域,突遇风浪,船差点倾覆,虽最终侥幸未沉,但整船缸瓦已经破碎。无奈之下,只好把整船碎片抛入海中逃命而去。次年,该船老大等又途经该处,突发奇想,试着捞起去年的碎缸瓦片看看,结果发现碎缸瓦片上附着肥大的生蚝,食之味道更为鲜美,从此沙井人发明缸瓦片附着养大生蚝的生产工艺。这一传说,符合沙井一带烧制陶瓷的生产历史长(有南朝陶瓷窑址),也说明此地生产缸瓦规模大,运销各处。

蚝业生产每年都要用碎缸瓦片,这说明这里家庭所用缸瓦非常多。坛坛罐罐就代表家庭财产,谁家没个几十个陶器呢?谁家不是每年都会有破瓦碎片?舍不得“坛坛罐罐”,这也是普通人的人之常情,然而,我们老宝安先民,却创造性地用这破碎的坛罐瓦片养出鲜美的顶级海鲜——沙井蚝。

新闻推荐

大埔3名学子野外游泳溺亡

本报讯(记者梁志航)22日下午,大埔县高陂镇3名中小学生韩江边游泳,不幸溺亡。记者了解到,当天高陂镇几名中小学生来到韩江边游...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