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璞玉 待展新颜 “中国古村落”水车镇茶山村拥有30多座客家古民居, 为发展文旅产业的宝贵资源
古民居呈带状沿山脚布局,既显得错落有致,又不占耕地。
绍德堂的墙壁是用竹片为墙壁支架,两面抹灰而成,俗称“孔子壁”。
茶山村遍布古民居,就像珍珠般散落在绿水青山间。
茶山村的古民居依山而建,与山、田、水构成和谐画面。
古民居与周围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仿佛一幅山水画。
绍德堂距今有485年的历史,是茶山村历史最悠久的古民居。
深山藏古村,茶山有古屋。
古村落里的青砖古巷、老屋旧物,以及说不完的传说故事,让古村落散发出别样魅力。深藏于梅县区水车镇的茶山村,该村的魅力来自30多座依山而建的古民居。
驱车前往茶山村,山路兜兜转转,驶入村内,映入眼帘的便是错落有致的古民居,有锁头式方形围屋、杠式方形围屋、殿堂式方形围屋等典型建筑方式,犹如遗落深山的璞玉。
游走于茶山村,穿梭于古民居,石板古道纵横交错,河渠碧波荡漾,两岸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这时,老房子里传来收音机的声音,埋在心里的那段乡愁,跟着收音机里的音乐涌现心头,让人惆怅。
夏日阳光,照耀在古民居的屋顶。于是,古村呈现出一场光影的画卷:或绘于斑驳土墙,或描于瓦片屋顶,或片洒于木梯,或轻穿小巷,在这光影迷离的古村里,古朴的气息随处散发。
据茶山村党支部书记黄向明介绍,茶山村的传统民居依山而建,30多座不同时期、形态各异的客家传统民居,以条型或方型结构形式,依次坐落呈带状沿山脚布局,既显得错落有致,又不占耕地,体现了客家传统民居与山、田、水的和谐,保持了一派比较原始的农耕景象。
眼前这座宫廷式建筑,是茶山村历史最悠久的古民居,名为“绍德堂”,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距今有485年的历史。绍德堂形似蝙蝠,正厅恰如蝙蝠的嘴巴,左右两侧的偏厅正如蝙蝠的翅膀。
值得一提的是,绍德堂的墙壁并非砖木建造,而是用竹片为墙壁支架,两面抹灰而成,俗称“孔子壁”,经数百年不腐、不倒。“绍德堂形似蝙蝠,蝙蝠是轻的,用孔子壁才飞得高、飞得远。”黄向明说。
目前,村中现存的30多座传统民居,除了绍德堂为明代建筑,村中300年以上的建筑有萼辉楼、创毅公祠、伯荣楼,200余年的建筑有畅云楼、德崇楼、司马第、培云楼、承庆楼,其余民居均有100年的历史。
茶山村里的每一座古民居,都有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文化历史。如资政第是外交家黄钧选的故居,培元楼为抗日名将黄琪翔的故居,云汉楼是嘉应州首富黄云辉的故居,访云楼由旅居印尼富商黄康华兴建,柏荣楼是原鲁迅美术学院资深教授、全国著名铸铜专家黄心维故居等。
“这些古民居是茶山村珍贵的宝藏,是触摸历史的"活化石",目前有住人的古民居保存完好,但部分屋子没有住人,年久失修,有些已经破烂不堪,瓦漏桷穿,我们正在想办法,怎么把这些亟待修缮的房屋给保存下来。”黄向明说,保护修缮古民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不但政府层面要重视,社会各方力量也要参与进来。
岁月冲刷,时代变迁,古民居能够保存实属不易,蕴藏其中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更为人所珍重。文/汪思婷图/何森垚
新闻推荐
梅县区全力筹备全省乡村振兴“万企兴万村”行动现场推进会 从细微处入手 充分展示乡村振兴成果
梅县区在“万企帮万村”行动中,积极探索产业联村、设计美村、就业扶村、教育兴村等方式,建设美丽乡村。图为雁洋镇阴那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