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中的侨乡 古村里的自在 “中国古村落”南口镇侨乡村探索出一条农旅融合发展之路

南方日报 2021-05-24 07:47

侨乡村引进公司发展培育火龙果、杨桃、水果玉米、精品水稻等优质农业产业。

古色古香的客家古民居在侨乡村随处可见。

侨乡村盘活古民居资源,发展特色农业,走出农旅融合新路子。

侨乡村是一个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

绿水青山与客家围龙屋构成了一幅美丽乡村画卷。

■编者按

青山绿水白云间,流水潺潺桥下走。游走梅县乡村,一边是保存完整的连片古村落,一边是干净整洁的美丽乡村新貌,两种古今迥然不同的建筑风貌交相辉映,奏响了一首乡村发展奋进曲。

在梅县,随处可遇的美丽乡村,都是建筑与田园、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美丽与发展共赢的新对话。

《南方日报·梅县视窗》即日起推出“遇见梅县乡村邂逅客家新韵”系列报道,深入梅县古村落、古镇、古街等,开启古村新韵的探索之旅,看梅县乡村如何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敬请垂注。

梅州是华侨之乡,而位于梅县区南口镇的侨乡村,更是侨乡中的侨乡。

步入侨乡村,视野所及,数十座客家围龙屋古色古香,围龙屋周边,沃野阡陌相连。放眼望去,远处的群山和近处灰瓦白墙的客家围龙屋,构成了一幅祥和的客家山居图。

侨乡村的历史,是一部客家人下南洋拼搏的历史。

一个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见证了客家人下南洋的艰辛和创业成功后荣归故里的辉煌。在这里,走出了近代的潘立斋、潘祥初、潘君勉等一批华侨企业家,培养出了现代世界著名化学量子专家潘毓刚博士、经济学家潘汝瑶教授等。

在外事业有成的华侨都继承了客家人落叶归根的传统,回到家乡建大屋,小小的侨乡村因此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客家建筑群落。目前该村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有116座,其中有较大型和保存良好的围龙屋38座,被誉为客家古民居建筑的天然博物馆。

入村方一日,仿若上百年。行走在侨乡村,恍惚能看到当年客家人下南洋创业归来的繁盛景象。那一座座朴实、厚重的围龙屋里面人声鼎沸,欢庆着华侨的归来。

百年沧桑,古韵新生。今天的侨乡村,探索出一条农旅融合的发展之路。

花灯节、赴圩节、户外亲子活动……近年来,侨乡村组织的系列活动吸引了不少人气。而这些活动背后,是当地充分利用山水田园风光、客家古建筑以及客家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了富有特色的“农业+旅游”模式。

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南华又庐”是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古民居。在它不远处,是侨乡亲子农场,偌大的游乐场地与背后的“南华又庐”、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孩子们在这里不仅能玩划船、PK碰碰球等项目,还可以进行抓鸭子和抓猪比赛,让假期变得趣味无穷。

“前几天,来自深圳外国语学校约800名学生在亲子农场开展研学旅行,不少同学感叹侨乡村的古香古色。”侨乡村党支部书记潘增明认为,正是有了游客们的前来,让古味侨乡村有了新韵。

随着游客量大量增加,该村成立了侨乡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村民以户为单位进行入股参与,充分激活村民主动参与乡村发展的积极性。合作社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模式进行运作,引进公司发展培育火龙果、杨桃、水果玉米、精品水稻等优质农业。同时盘活古民居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发展乡村旅游,让资源优势变成乡村振兴的资产优势。

如今,侨乡村以“三变+特色农业”“三变+乡村旅游”等模式,盘活农村生产要素,实现农村资源增值,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村发展,实现村民在家门口投资和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文/汪思婷图/何森垚

新闻推荐

5月 31日前重型货车需安装视频监控

为坚决防止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切实保障群众出行安全,日前,梅县区交通运输部门发布了《致重型货车经营者的一封信》,对用于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