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媒融通搭建“教学式工厂”让学生在校即成为“媒体人” 华立职院打造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
信息时报讯(记者 徐珊珊 通讯员 马俊) 2019年毕业于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下称“华立职院”)的抖音流量王黄钰杰拥有粉丝近1300万,点赞数超过2亿……华立职院在传媒人才培养上为什么这么突出?有什么特色?
开展融媒体课程教学 打造系列传媒实践平台
据悉,华立职院在传媒专业人才培养中逐步认识到新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对新技术和新能力的要求,新闻传播教学历来讲究实践性、强调与业界的结合,新媒体业界变化迅猛,跟踪和互动更为重要,尤其对实践导向的教学项目更是如此。以往的产学结合可能更多局限于两方面:一是浅层次的专业实习,二是企业行业员工到校开展少量讲座,整体上处于“碎片化”的产学研联动。
华立职院认识到新闻传播专业人才要朝着“全能型人才”转变,搭建融媒体教学平台、开展融媒体实务类课程教学,已经成为当下新闻传播类专业教学效果的基本保证,是办学必不可少的手段。华立职院与广东珠江电视台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协同构建专业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传媒+育人平台,打造覆及报纸、广电、网络的“校媒融合群”。实现生产标准和课程标准、职场环境和教学环境、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融合等“四融合”。
学校每学期根据实践要点,动态制定人才实践方案,循序渐进地推进参观体验、基础训练、专项实训等六个步骤,引导学生在六个学期中,逐步掌握数媒影像等领域的关键知识、技能。即在校内做到平台无处不在,校园电视台及电台、两微一端等,都成为华立传媒类专业学子大显身手的平台;在校外,学生实践的媒体也实现广覆盖,无论是传统纸媒还是广电媒体抑或新兴媒体,都有华立传媒学子矫健的身影。
实践在身边,新闻在手边,通过在校内搭建“教学式工厂”,启动与企业运作逐一对应的实训体系,努力实现校内校外一条线,让学生在校即成为“媒体人”。
经过华立职院传媒+创新教育改革团队的多年努力,已打造成一系列强大的传媒实践平台。如:“华立微电台”受到广东广播电视台好评并应邀入驻其重点打造的融媒体平台——“粤听APP”,专设“华立微电台”栏目,并获得粤听主播榜和年度声势团队;学校官微连续3年获广东高校(高职高专组)新媒体影响力二等奖;校外合作方在“华文头条”专门开辟华立职院高校板块,为师生提高专业技能量身打造校外实践窗口等。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传媒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激发了学校办学活力,提升了学校社会服务能力。2015年,学校与广州增城区大埔围村签订“校企村共建红色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集“校企合作、政府支持、公益实践”为一体,合作成果被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评为2018年度“中国校企合作好案例”;2019年,大埔围村入选“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学校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等;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增城区荔枝出现滞销,传媒+团队策划“校长直播带货”等主题活动,仅首播一小时就卖出1950公斤荔枝,得到“学习强国”等平台报道;联手广东珠江电视台打造网红卖货等,让滞销荔枝等农产品找到销路,成了服务地方经济亮丽的风景线。
华立职院不仅注重传媒本专业学生人才的培养,还实现跨专业交叉融合,设置了以岗位能力需求为核心面向多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岗位设置面向传媒类、传媒方向类,各专业开设了各层次多方向的传媒人才培养方式,为学校各专业对传媒有兴趣或有从事传媒类工作意向的同学开设传媒类岗位的学习渠道,打造新媒体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为学校媒体群做大做强提供基础。
新闻推荐
为加快推进2021年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协调解决未开工项目存在的困难和问题,5月13日下午,大埔县在县科技信息大楼二楼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