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年杨俊如创建汕樟轻便铁路 一个潮汕实业家的救国梦

汕头日报 2021-05-15 01:00

杨俊如

汕樟轻便铁路

■ 谢初勤

杨俊如创建的汕樟轻便铁路虽然无论在规模还是资产经营上均无法与当时的国有铁路相持并论,但是,作为潮汕地区早期的实业家,他“实业救国”的理想充分体现了潮汕人民在追求富强、民主、自由的道路上所付出的不懈努力。

提起“汕樟路”,相信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只是将其视为汕头市一条普遍的道路而已。但只要对汕头近代历史有些了解的,就会知道,这条路其实是跟一个人有着莫大的关联,这个人的名字就叫杨俊如。

杨俊如,又名汤贤,字国藩,清光绪五年(1879)生于潮州府大埔县。杨俊如青少年时期,正是各国列强纷纷觊觎中国的时候。国际风云迭起,国内矛盾百出。世界列强纷纷用枪炮、技术和思想打开中国国门,国家积贫积弱,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为新一代开过眼界接受过新教育的企业家,杨俊如认识到一个国家如何走上民主富强的道路所应具有的基本要求,他和当时的一批爱国青年一样,深信“实业救国”的道理,赴上海经商,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资本。

民国初年,杨俊如回到故乡。当时汕头在澄海县治下,潮州府城至汕头的铁路已开始运行,而汕头到澄海之间仍是崎岖小道,且境内河流纵横,沟壑杂处,交通极不方便。杨俊如见此情形,认为建筑一条连接汕头与澄海重要港口樟林之间的铁路,可以大大方便两地交通,促进两地经济发展。于是,他联络同乡萧亦秋等海内外亲友,先后筹款近23万光洋,用以修建铁路。

民国四年(1915),杨俊如在汕头成立“汕樟轻便铁路股份有限公司”,铁路以起止站汕头和樟林命名,次年正式破土动工,民国七年至下埔段通车,民国九年延至外砂河边,民国十二年铁路修至澄海县城。铁路在修建过程中,遇河设站,到站搭渡,共8站,总站设在汕头盐埕街头,即今中山路同益市场门口,经金砂、东墩、浮陇、鸥汀、下埔、外砂至澄海站。杨俊如原来还计划铁路自汕头始一直修到澄海樟林,再集资继续修建直至饶平黄冈。为此,杨俊如多次赴香港等地,订购车厢、铁轨,试图改良技术,将铁路一直延伸下去,可惜后因资金不足,铁路修至莲阳河边的埔尾新乡,刚刚新设莲河站,便告停工。

杨俊如修建的汕樟轻便铁路无论是运载货物还是乘坐均比其他出行工具方便,价格也不贵(普通车票价1角5分,特别车价格为3角),因此,初期沿途乘客甚多,生意兴隆,获利甚巨。全盛时期铁路共有轻便车厢200辆,从业工人180多人。

就在杨俊如雄心勃勃想要再次将他的铁路事业延伸发展之时,战争的阴云开始笼罩潮汕地区。国民政府两次东征,各派势力占领汕头后,皆要求轻便铁路公司缴纳各种苛捐杂税。此外,各派势力均以铁路作为运兵之用,名义为“协同”,其实是完全免费占有铁路运输。士兵也以铁路乘车之便,向周边铺户或乘客进行勒索。一些当地势力也趁时局动乱之机,向铁路公司敲诈勒索,一旦铁路公司不允他们的要求,便以种种破坏铁路行为让公司疲于奔命,无法运营。

铁路通车仅仅经营两年多,公司已负债累累,内外交困、重病缠身的杨俊如走投无路,被迫自杀。

杨俊如逝世后,铁路公司的经营每况愈下。后来,随着汕樟公路的投建,轻便铁路客源日渐减少,仅勉强以货运及其他运输收入维持开支。1939年日军入侵华南,汕头行将沦陷,为迟滞阻碍日军推进,南京政府下令将潮汕铁路与汕樟轻便铁路一并拆毁。从此,潮汕铁路在人们的记忆中慢慢消失。

杨俊如创建的汕樟轻便铁路虽然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资产经营上均无法与当时的国有铁路相持并论,但是,他作为潮汕地区早期的实业家,抱着一腔爱国爱乡的情怀,在寻求富强、独立的道路上,可以说树立了一面旗帜。今天的汕樟路便是得名于当年的汕樟轻便铁路,可以说,这条路是杨俊如留给汕头的永远难以磨灭的印迹,他“实业救国”的理想充分体现了潮汕人民在追求富强、民主、自由的道路上所付出的不懈努力。杨俊如的精神也将激励着一代代潮汕人永远朝着向往独立自由、富强民主的道路前进。(本文照片为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筑牢防汛“铜墙铁壁” 大埔织密防汛备汛“安全网”,全力确保平安度汛

为全力做好防汛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大埔县早组织、早谋划、早部署,扎实做好防汛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安全度汛。今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