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多古语
前些日子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湖南方言的文章。作者举了两个方言字例,并考证这些方言其实并不“土”,是古语古字,是古代华夏雅音。
我看罢都有点怀疑作者不是湖南人而是梅州客家人了。因为作者举的湘方言字例,其音义都与梅县客家话惊人地相似。
先说作者举例的“搒”字,湘语读音“bàng”,意思是“藏”东西。客方言读音“biàng”(丙4)也是藏东西的意思,两种方言此字的使用频率都很高。
最有意思的是作者举的另一个字例“綯”:湘语与客家话读音都是“táo”,都是表示用绳索捆绑或用绳索固定限制活动范围的意思——1、把罪犯綯起来(把罪犯用绳子捆绑);2、“綯牛”(将牵牛绳捆绑在不能移动的木桩上,牛只能在牛绳半径范围内活动,不易走失);3、引申义为因条件限制而不能自由自主活动,如:“只因父母年老多病无人照看,他只好綯在家里,不敢出远门做工。”这个“綯”字表意非常独特精微,是现代汉语万难能及的:换做现代汉语的表述无非是“呆在家里”“困在家里”,与“綯”字表达的精彩意境简直相去万里。
因为该作者的湘方言字例,我联想到十多年前看甲A足球比赛电视直播,湖南长沙球迷为家乡足球队挂出“湘军顿兜”的横幅,意思是湖南足球雄起,而在梅县客家话里,“顿兜”这个“土话”也是雄壮的意思,比如称赞人长得壮实,说是“他十分顿兜”。我不是语言专家,无法考证“顿兜”典出何处,却因此触悟汉民族方言虽有不同,但与古汉语都有同源关系,故相同相似之处甚多。根据最新考古发现,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之后,不仅统一文字“书同文”,而且“语同声”——推广统一的语音“官话”,就如今天的普通话吧,这也许是为什么方言有许多相同相似的重要原因。
(戴纪提)
新闻推荐
本报讯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近日,石坑镇中心小学党支部组织部分党员教师及六年级2个班82名少先队员,到岭村葛藤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