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坝战役:浴血铸丰碑 革命存火种
■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
■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是梅州市和大埔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电影《建军大业》中,最燃和最催泪的一场当属三河坝战役。然而,在近代历史中,三河坝战役似乎并不起眼,我们的历史书中对它也着墨不多。
三河坝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西部的三河镇,因梅江、汀江、梅潭河三江在境内交汇而得名。这个不起眼的粤东小镇,史家称之“得此控闽赣,失此失潮汕”,向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成功后,起义军挥师南下广东创建革命根据地,同年10月初,起义军3000多人在朱德指挥下,与国民党钱大钧部约2万人在三河坝激战三天三夜,为后来的“朱毛会师”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埋下了伏笔。参加南昌起义的肖克老将军对三河坝战役曾这样评述:“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后来的井冈山会师,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亦将重写。”
■采写:新快报记者杨升华■图片:新快报记者龚吉林
历史上的三河坝战役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国民党反动派纷纷调兵遣将,“讨伐”起义军。起义军主动撤离南昌,南下广东,目的是“先得潮、汕、海陆丰,建立工农政权”,后取广州,再举北伐。
离开南昌后,部队经过抚州、瑞金、会昌。8月29日,起义军集中兵力进攻会昌的国民党军阀钱大钧主力,激战至30日,攻占会昌县城。会昌战役是八一起义军南下途中取得的一次大胜战。会昌战役后,起义军经过长汀、上杭入东江。9月初,叶挺、朱德率十一军在会昌西北的洛口地区击退黄绍竑部进攻。起义军在福建汀州时,周恩来主持召开了军事会议,详细讨论了进军东江的计划。会议最后决定,进入广东后,主力部队南下潮汕、海陆丰建立工农革命政权;朱德率二十五师以及军官教育团分驻三河坝,以防敌军从梅县抄袭主力部队进军潮汕的后路。
朱德率领的起义军到达三河坝后,立即张贴“安民告示”组织群众,并严密布防,准备迎击来犯之敌。国民党钱大钧部三个师约2万人,由今梅州市梅县区松口乘船沿梅江而下,气势汹汹地向三河坝扑来。
起义军选择与汇城遥遥相对的八十米的小丘陵——笔枝尾山山顶及石子案一带挖战壕、筑工事。这是阻击敌人扼住梅江、汀江、韩江的好阵地,起义军的主力集中在这里,前沿阵地上有三架水龙机关枪,东文部、沿河竹头下都挖了战壕。当时战线很长,三十余里的山头都埋伏着起义军英勇的战士,准备迎头痛击来犯的敌人。
战斗打响后,第一天,匪军火力单方面向我军阵地射击。由于起义军早有准备,隐藏在稠密的松树中,守得似铜墙铁壁,敌人不知虚实,不敢冲锋,就这样坚持到晚上。第二天上午,敌人捉来十多条民船,载兵强渡。起义军守在笔枝尾山山顶的三挺机关枪居高临下,火力集中射击敌船。钱大钧眼看惨败,恼羞成怒,又调来十条船,发起第二次冲锋,起义军以猛烈火力给予回击……
起义军在朱德副军长和二十五师师长周士第、党代表李硕勋等同志的指挥下,在东江工农军一部的配合下,与敌激战三昼夜,打退敌人无数次的进攻,歼敌几千人。时敌增援钱大钧之黄绍竑部已由大麻东渡韩江后,占据起义军阵地南部制高点阵地,北部亦被钱大钧部占据。在敌众我寡、弹少援绝的险恶情况下,为了保存实力,指挥部决定采取“次第掩护,逐步撤退”,把主力撤走,保持有生力量二千人。队伍的一部分转移到广东海丰、陆丰与当地的起义农民武装会合,另一部分由朱德率领经江西转移到广东北部,后转入湖南南部,终于在1928年4月28日到达江西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队伍胜利会师。两军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为工农红军第四军)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起义军在三河坝地区逗留的时间虽然不长,但革命的行动已经深入人心,扩大了党在农村的影响。起义军虽然走了,但给三河地区播下了红色的种子。
体验式战壕再现战斗场面
今年初,新快报记者走访了位于大埔县三河镇的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这里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梅州市和大埔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步入纪念园,园区入口“没有三河坝战役,就没有井冈山会师”的红色标语引人注目,标语右边是以“军魂”为名的军人战斗雕塑,栩栩如生,气势磅礴。沿着大理石台阶而上,便看到了“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的入园牌坊。沿着山势往上走,路边林木郁郁葱葱,护坡上的浮雕文化墙气势恢弘,转过一个大弯,三河坝战役纪念馆从树林中显露出来。
三河坝战役纪念馆为五开间单层狮子口典型客家堂式建筑,白墙黑瓦,显得十分肃穆庄重。自正门一入大厅,便是巨大的三河坝战役沙盘。纪念馆展厅内设“举义南昌城”“浴血三河坝”“会师井冈山等展区,展出了100多幅珍贵的历史图片和历史文物,真实地再现了那一段峥嵘岁月和值得永远纪念的历史。
纪念馆边上是“八一”广场,11座将帅全身铜像和9座烈士半身铜像立于大理石基座上,在笔枝尾山的最高处,高高耸立着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纪念碑兴建于1963年,碑高15米,碑座宽4.4米,碑身用35种规格365块优质密纹花岗石砌成,碑正面镌刻着朱德委员长亲笔提字“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
站在纪念碑前,俯望汀江、梅江、梅潭河在远处交汇成韩江。纪念碑旁,一条小路通到山侧,这里是三河坝战役“最后的阻击战场”,被全新打造成了体验式战壕,战壕里一个个正在填弹药、瞄准河面和运送物资的战士塑像,还原当年的战斗场面。山坡上站立着、手拿望远镜的是营长蔡晴川,他是黄埔军校第三期优秀毕业生,牺牲时年仅24岁。
在三河坝战役中,最后担负掩护主力部队撤退的是二十五师七十五团第三营营长蔡晴川和他的全营官兵。主力刚撤出阵地,敌人就发起了猛烈攻击,蔡晴川指挥全营官兵不怕牺牲奋勇抵抗,没有一个后退,表现出誓死杀敌的英勇气概。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阻击了敌人的多次猛攻,胜利完成了阻击掩护任务。全营官兵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甩完最后一颗手榴弹和拼尽最后一口气后,全部壮烈牺牲在笔枝尾山的主战阵地。
全国红色经典旅游景区
如今,“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已成为全国红色经典旅游景区。据了解,每年有数十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尤其是清明期间,参观游客络绎不绝。有许多市民专门带着孩子过来,让他们在游览参观中学习和了解革命历史知识,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从笔枝尾山下来已是傍晚,街边的路灯依次亮起,孩子们在纪念园门口的广场上嬉戏,远处传来父母高声喊孩子回家的呼声。江水静流,岁月静好。
“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恰如三河坝战役纪念馆导览结束语所言,我们将永远铭记这段辉煌的建军历史;永远铭记为了实现强国梦想在三河坝浴血奋战、誓死杀敌、前仆后继的起义军将士;永远铭记那个时代最激越、最壮烈的生命音符。
新闻推荐
焰峰山有一处革命母亲之墓,“为党献一生,为国献三子,无愧忠贞”是李梨英的真实写照 革命母亲故事永流传
在风景秀丽的礐石风景名胜区焰峰山南坡有一处革命母亲之墓,这位母亲一生都投入到革命事业中,还把自己的三个儿子也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