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委旧址青史永留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位于枫朗镇大埔角村的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旧址被誉为“南方小延安”

南方日报 2021-03-29 08:31

中共南方工委机关

曾设立秘密电台。

中共南方工委旧址。

中共南方工委纪念馆。

天成商号曾是距离南委最近的联络站。

如今,大埔角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大埔县枫朗镇大埔角村,一座简朴的老屋、一株百年的杨桃树、一间不起眼的商号……这些看似普通的事物,却是打开当地人红色记忆“大门”的钥匙,它们是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旧址。

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旧址曾是闽粤赣边区中共革命活动的指挥中心,被誉为“南方小延安”,它的成立为抗日战争、解放全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为传承红色基因,做好党史教育,近年来大埔县扎实做好南方工委旧址修缮工作,以完善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陈列室布展为重点,着力打造红色旅游景区,以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带动产业振兴,促进经济社会向好向快发展。目前,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旧址已成为大埔县光荣革命传统红色教育基地、梅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撰文:张柳青刘招迎罗文燕摄影:袁群华

南委机关设立

点燃革命火种

走进大埔县枫朗镇大埔角,笔者不由自主地被这里独具客家风味的商铺老街所吸引。沿着村庄主干道来到池塘边,正前方的“江水流徽”老屋,在周围现代房屋的衬托下别有韵味,老屋前方“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旧址”几个红色的大字,格外醒目。

走进老屋,陈列的历史和资料诉说着当年的故事。“当时"南委"工作组的同志们就在这小小的屋子里多次发射重要电报、传递重要信息,为破除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动高潮的阴谋发挥了重要的联络和掩护作用。”今年已67岁的黄振庄是南方工委旧址的义务讲解员,其伯父黄维礼是地下党员、电报员。正是在黄维礼的牵针引线下,老屋才成为南委机关所在地。

在黄振庄的带领下,笔者一行参观了老屋,并在他的讲述中,走进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曾发生在这间老屋的伟大历史。

82年前,日军控制了广东中部和东西两翼之后,以扩占战略据点,打通交通线和夺取经济资源为目的,向全省各地发动了无数次军事进攻或扫荡。

广东除兴梅几个县之外,大部分县市都被日军占领侵扰。日军占领广东后,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对国民党实行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策略。

国民党政策由对外转向对内,确定“军事限共为主、政治限共为辅”,国民党顽固派在全国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

1940年,国民党特务对设在重庆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加紧监视、跟踪。为使南方局领导机关一旦遭受破坏时,南方党的工作仍有领导带领,经中共中央批准,决定成立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和西南工作委员会,作为南方局下属的两大派出机构,分别领导华南和西南各省党组织。

当年11月,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简称“南委”)成立,代表南方局领导江西省委、粤北省委、粤南省委、琼崖特委、湘南特委、潮梅特委、闽西特委、闽南特委、广西工委、大埔县委和闽粤赣边委等。

南委领导由方方、张文彬、涂振农、郭潜、王涛等组成,南委机关设驻大埔。机关在大埔期间,先后辗转搬迁,从大埔西河迁往大麻,辗转高陂,然后至枫朗大埔角,使大埔成为当时华南地区、闽粤赣边区革命的指挥中心。

在老屋展示的第一部分中,详细介绍了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成立的过程,以及当时的历史图片。老屋的前厅有一棵枝干粗大的杨桃树,像一位守卫守护着老屋。黄振庄介绍,这棵拥有百年历史的老杨桃树曾是南方工委秘密电台天线架设点。

1941年9月,南委书记方方(化名王子华)与枫朗镇大埔角新村的黄维礼同志接上关系,南委机关由恭州经高陂转移到枫朗镇大埔角新村黄维礼家“江水流徽”右边的这间小屋子里。

方方与郑小萍、许英(许韵松)、陈锦卿等住在黄维礼老屋内。同时,在福建省平和县长乐下村乌旗山南委秘密电台的基础上,在百侯镇南山“见南轩”又暗设一个备用台(平时收取延安的新闻信息)。

那时,秘密交通员戴丽华同志乔装挑盐,从福建省平和县长乐走山路,千辛万苦地运送电台到百侯南山“企南轩”。

南委不仅建立了秘密电台,开设秘密交通线和设置交通站,还参与享誉中外的“香港秘密大营救”,成功营救800多名在港爱国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并领导东江、琼崖等地抗日武装力量参与抗战斗争,为华南地区的统战工作和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村民掩护

鸣锣报信保机关

距离老屋不到500米的大埔角圩(原永和街),有一家名叫“天成商号”的商铺。商铺门牌为5104号,店铺占地面积52平方米,为砖石瓦顶结构,上下二层。

黄振庄介绍,这间商铺是当时距离南委最近的联络站。楼下店面经营文具日用百货,楼上为店员住房兼仓库,“天成商号起到了联络和掩护的重要作用”。

南委成立后,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投降、分裂,坚持团结、抗战的精神,联系广东实际,依靠人民群众,在各地开展回击反共顽固派的斗争。

同时,领导南方各省国民党统治区的中共党组织进行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领导南方各省的进步势力进行抗日救亡斗争;领导东江、琼崖等地抗日武装力量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武装斗争。

南方工委之所以设在大埔境内,除了这里具有山重水复、与闽西相连的适合隐蔽斗争的良好自然环境外,还有一定的历史原因。

大埔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甘海洋介绍,大埔的党组织在抗日战争时期坚强而有力,苏区人民在开展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先进思想。自然地理、党组织的力量、群众基础等各个方面的优势,为南方工作委员会设在大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1942年6月初,原南委组织部长郭潜在韶关曲江被捕叛变后,带领国民党特务破坏了粤北省委,并引江西中统特务头子庄子芳来大埔,企图秘密破坏南委机关。

6月6日上午,庄子芳一行乘船赶到高陂镇时,由王亚华带路到高陂坐船准备下揭阳的南委宣传部长涂振农,不巧在高陂码头与郭潜等敌特相遇被捕,当即押回高陂柴行街(今民主路21号)荣江旅店。

是日夜晚,敌人又押王亚华带路赶到大埔角,秘密包围黄维礼家老屋和天成商号。次日凌晨,群众发现有人包围老屋和商店,便机智地鸣锣大声叫喊:“土匪来了!土匪来了!”

大埔角周围的群众被铜锣声惊醒,纷纷带刀捧等器械赶来,一时螺号声、嚷喧声、吆喝声震荡全村,弄得敌人措手不及。其中一特务头目慌乱中双脚踩进水田里,皮鞋拔不出来,只好光着脚板指挥分兵压制群众,进而鸣枪威吓。

待到敌人搜捕时,老屋已空无一人,遂将天成商号洗劫一空。敌人原想进入墩背,但见山高林荫,又听说有武装部队,便押着曾友深、王亚华星夜赶回高陂。

这一事件也被后人编成了“群众心向共产党,鸣锣报信保机关,吓得特务慌手脚,鞋陷水田光脚丫”的歌谣,广为流传。

“南委机关设在大埔角时,受到群众的拥戴。所以在敌人秘密包围老屋和天成商号被群众发现时,才会得到群众的支持,阻挡敌人的行动,让南委的人离开,留下革命火种。”甘海洋认为,大埔角自古拥有良好的文化传统,这里士淳民朴,美好的乡风陶冶了乡民追求真理、崇武反邪的革命情操。

“南委事件”发生后,周恩来和南方局领导断然决定,南委机关撤销,工作停止。南委电台停止使用,南委书记方方离开南方,潮梅特委、闽西特委直接同南方局联系。

“南委事件”被捕人员中,除涂振农叛变投敌外,绝大多数坚持斗争,百折不挠。廖承志在狱中英勇斗争,坚贞不屈;张文彬、丘鸿耀、杨保生、蔡选英等坚持革命气节,受尽酷刑,英勇牺牲。

“红+绿”转化发展动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

站在老屋里环顾四周,“南委事件”在脑海里不再是历史书页里的概念,而是共产党人为理想而战斗的鲜活动人场景。老屋里斑驳的痕迹,提醒着世人这里曾发生的血雨腥风、刀光剑影,以及革命胜利的嘹亮歌声。

作为当年闽粤赣边区中共革命活动的指挥中心,小屋子的一砖一瓦仿佛都坚守着、闪亮着一种崇高的精神。在这间小屋子的左边,现已新建了一座漂亮的建筑物,名称为“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陈列馆”。

崭新的陈列馆坐落在山峰耸翠的小村庄里,特别引人注目,使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旧址这一红色旅游经典圣地显得亮丽夺目。

“大家现在所看到的老屋,曾经是粤闽赣边区中共革命活动的指挥中心,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机关在此设立。”在导游的带领下,中国联通有限公司梅州分公司的员工们接受着党史教育。

据大埔县枫朗镇党委委员张聪贤介绍,2015年以来,大埔县聘请了专家进行全面、系统、专业的规划和设计,以“修旧如故、保持原貌”的原则,拓宽和改造“南委”旧址及其周边环境景观,总面积扩至约1万平方米。并增设了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陈列馆、红色文化长廊、宣誓广场等景区节点,完善停车场、卫生间等基础配套设施,完善南委周边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打造集旅游、教育、发展农村经济于一体的红色基地。

“每年都有大批群众来到南委旧址参观学习,特别是每年的7月和10月,前来参观的群众络绎不绝。打响大埔角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片的同时,也促进了村民的增收。”大埔角村党支部书记郭华添介绍,大埔角村曾是省定贫困村,“红色旅游+绿色发展”的布局带动了村庄脱贫致富。2019年12月底,大埔角村实现全面脱贫。

近年来,大埔角村提出了“风雨小延安多彩大埔角”的发展思路。通过提炼红色精神,大力推进“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让红色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引领助力精准脱贫、产业发展,促进村集体和个人增收,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铺开枫朗镇规划图,可清晰地看到一幅“大雁展翅高飞图”:以红色村大埔角村为“雁头”,大埔角村至上山下村为发展“主轴”,西岩茶乡、将军輋及大王坑村为“两翼”,串起22公里红绿文化旅游线路,连通大埔县、潮州市饶平县新丰镇等3镇20余村,真正实现“山下听一段红色"讲古",山上品一杯绿色香茗”。

经过党建示范工程建设,目前以大埔角村“红色村”为龙头,西岩万亩茶文化产业园为抓手,大埔县得以串联“三镇十村一场”,构建“一核一轴两翼多园区”空间布局,打造红色党建引领绿色发展示范带,带动周边近1.5万群众共同奔康致富。

“"红"和"绿"是环环相扣的。这几年,南委旧址红色旅游的发展带旺了人气,也为当地及周边镇村带来了商机。”张聪贤说,枫朗镇计划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发挥南方工委旧址的影响力,让“红”“绿”更为紧密地结合,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关

听红色故事

品绿色香茗

枫朗镇着力推动“红色+绿色”产业融合,实现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以红色引领、促绿色发展的大埔县枫朗镇,以大埔角村“红色村”为龙头,西岩万亩茶文化产业园为抓手,不断推动“红色+绿色”产业融合,实现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大埔角村出发,驱车沿着旅游公路,九曲十八弯,20多分钟车程进入了常年云雾缭绕的上山下村。这里林霁风岚清音、岭秀云雾缭绕,各色茶吧、茶厂分布上山道路两侧,“茶味”十足。

在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常年云雾缭绕的枫朗镇,西岩万亩茶文化产业园内茶香四溢,漫山遍野的茶树郁郁葱葱。曾经人迹罕至之地的西岩山岽顶湖,如今已成为周边村民的“自由就业基地”,一片片茶园也成了村民奔康致富的“绿色金矿”。

家住上山下村的林姨是一名采茶工,从家里到茶场只有10多分钟的路程。采茶季节,每天清晨她都和丈夫骑摩托来茶场干活。“茶园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像锄草、摘茶等都行。”林姨说,茶场不仅能保障周边村民就业,还带动了越来越多的村民种茶致富。

“这里家家户户都种茶,茶叶只要摘下来就是钱。靠种茶很多村民都发家致富了,回来建起了新房。”上山下村党支部书记魏新光说,目前上山下村茶叶种植面积达8000多亩,有的村民靠种茶每年收入20多万元。

“这几年,枫朗镇红色旅游的发展带旺了人气,也为当地及周边镇村带来了商机。”深耕家乡茶山24年的广东凯达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赖法卫深有感触地说,以前茶农要自个踩单车游村叫卖茶叶,现在经常有开宝马的老板上门来买茶叶。旅游线路带旺人气,就会进而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目前全村茶农茶叶销量每年呈30%的增速上升,一片小茶叶撑起了一个致富大产业。

新闻推荐

县人民医院改扩建二期工程加快推进 占地5.3万平方米年中竣工

大埔县人民医院改扩建二期工程作为重点民生工程之一,自开工以来备受关注。目前,该工程主体建设已全部完工,进入装修阶段,预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