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无闻老黄牛 全国巾帼文明岗
日前,全国妇联授予梅州市环境卫生管理局江北所中华街清扫组“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这支平均年龄近47岁、在环卫岗总工龄近96年的巾帼队伍,再获殊荣。
●本报记者钟幸钰
通讯员梁辉
凌晨3时上班,日行万步
“数不清一天要来回转几遍”
有人自18岁起便将青春奉献给环卫岗,有人退休后依然选择坚守环卫岗,一年365天雷打不动,做最苦最累最脏的活——这支“老黄牛”队伍,全年无休守护着梅城江北老街7条街道2.3万平方米路面的整洁。
凌晨2时许,环卫工人汤仕梅就要从梅县区城东镇金盘桥附近的家中出发,赶往江北环卫所金山中转站,骑上垃圾清运车、拿上工具,凌晨3时前准时到达所负责保洁区域。
梅城江北老街中山路、中华路、油罗街、辅庭路等7条街道的路面清扫保洁任务,落在了包括汤仕梅在内的市环卫局江北所中华街清扫组身上。每天凌晨3到6时许,伴随着“哗哗”的清扫声和逐渐光亮起来的天色,安静的街道上恢复干净清爽,清扫组也完成早上的大清扫任务,进入接下来的“巡逻”状态。
清扫组共有5人,都是在环卫岗超过10年的“老环卫人”。今年还未满50周岁的组员曾惠金自18岁起就女承母业,成为一名环卫工人,可以说将青春奉献给了环卫事业;组长姚雪芬是一名老党员,早已过了退休年龄,又被单位返聘回来,继续坚守在环卫一线,干这一行也将满20年了;组员谢志珍和张子芳是同一年加入环卫的老伙伴,在岗有近16年了;组里年纪最小的汤仕梅是一名“80后”,于2009年加入环卫,家住得最远,每天需要最早起床出门。
姚雪芬告诉记者,清扫组原有6人,其中1人退休后,因一线环卫工招工难,迟迟未能补上这个“空缺”。“人少也没办法,作为组长,我一个人顶两个人的活。”姚雪芬说。一年365天,早晚班轮替,除了不可抗因素,大伙几乎从不请假缺席,因为这样就要“把活分到其他人身上”。
由她们负责清扫保洁的地段,恰好是梅城江北老街交通最繁忙的地段,路面狭窄,车多人多,附近菜市场摊贩、饮食商家多,道路清洁压力实在不小。“以前人们还用煤炭的时候,我们需要来来回回清运煤炭渣。那时候还没有现在的电动清运车,用的是徒手拉的"拖板车"。” 曾惠金说,现在商家们有意识地会将垃圾装好再扔出来,但每天清运的压力也不小,“每天也数不清楚来来回回要跑几趟,只要在上班时间就会巡查路面有无垃圾,商家有垃圾扔出来也要及时清走。”
每天凌晨3时上班,完成大清扫后继续巡查街道卫生,傍晚起沿街收运垃圾,一直到晚上9时许才能忙完,甚至加班到晚上11时也是常有的事。整天像“陀螺”一样,日行一两万步成了她们的工作常态。
徒手掏水沟,日晒雨淋也坚守
“看到街道干净就满足”
最早加入环卫的曾惠金在岗32年,经历了从月薪80多元到现在“五险一金”俱全、安全防护保障齐全的待遇保障变化,也感受到他人对环卫工人这一职业的情感变化。
“刚开始做这一行时,遇见熟人还要赶紧把头低下来,生怕被认出来。”曾惠金回忆起自己18岁刚从业时的心境。随着越来越多人开始了解环卫工人这一职业,“躲得远远”的人越来越少,尊重、体谅环卫工人的人越来越多。“我们负责的区域没有遮挡,少不了要日晒雨淋。尤其是炎热的夏天,时常有商家邀请我们进去乘凉、喝茶。”姚雪芬说。
2017年起,梅江区启动历史文化街区升级改造工程。这一“改”,也改变了姚雪芬等人的工作环境。“以前路旁的下水道时常堵塞,有时甚至粪便都排到了水沟底下,用工具没法清理,只能用手。”姚雪芬说,改造以后,不仅路面平坦、易于清扫了,污水横流、下水道堵塞等问题也解决了。
环境虽然改善了,可任务却没有变轻,近年来为响应梅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巩固国家卫生城市”等号召,保洁指标要求越发严格,加上老街成了“网红街”,市民游客越来越多,保洁压力只增不减。“好在我们升级了装备,有了电动清运车,不用手拉斗车,市民也越来越配合我们的工作,再严格我们也能完成。”姚雪芬坚定地说。
经历了多年的日晒雨淋,姚雪芬等人都落下了不同程度的肩颈疼痛、腱鞘炎等“职业病”。身体病痛不说,有时候工作太忙、照顾不了家里也会让她们心理负担加重。“思想挣扎肯定是有过的。”众人坦言。“可后来又想想,做了这一行就要坚持做下去。”曾惠金一番话引起了大伙的共鸣。“坚持着、坚持着,又一年过去了。”谢志珍笑着说。
岗位平凡,建功不凡。这支平均年龄近47岁的队伍靠着日复一日的坚守,先后获得了广东省“三八红旗集体”、广东省“巾帼文明示范岗”等称号。今年“三八”妇女节前夕,她们还获得全国妇联授予的“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获得这些荣誉,大伙都很开心,可更直接的快乐和满足却来自她们平凡的工作中——“看到街道干净整洁,市民满意,我们也就放心、满足了。”众人异口同声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梁志航)松源一位八旬老伯来梅城本想看病,不料刚下车便迷了路。3月21日,“让爱回家”梅州嘉城志愿者驱车70多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