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蕉岭县援疆支教老师郑芳 西域上的一颗芳草心
●本报记者何春燕
郑芳的微信名叫做“芳草心”,在她的朋友圈里,分享的永远是她的笑容和援疆支教的故事。报名援疆计划之前,郑芳在网络上大致搜索了援疆目的地喀什疏附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而对自己住哪里、是否吃得惯当地的饮食、怎么和当地人沟通等问题都没怎么细细考虑过,就报名了广东教育援疆援藏万名计划,在疫情期间来到喀什疏附县第一中学支教,在这里留下她的“芳草心”。
攻克难关 收获满满新疆师生情
飞越5000多公里,郑芳踏上了新疆喀什疏附县的土地。
呈现在郑芳眼前的,不再是小桥流水人家,而是敦厚的黄土沙石,充满异域风情的建筑幢幢矗立。
一下飞机,郑芳第一个感受就是“干”,气候是她要面对的第一个难关。
三四月份,正值新疆的沙尘暴天气,漫天黄沙卷起,习惯了南方湿润气候的她,来到疏附县像一株缺水的植物。“嗓子经常干疼,上课的时候甚至干到难以发音。”郑芳说道。但是她都默默忍受,上到差不多半节课时,再喝口水缓缓。
在疏附县第一中学的食堂,土生土长的客家人郑芳遇到了第二道难关——饮食。每道菜上面都覆盖着满满的花椒、辣椒,红彤彤的一片,郑芳只得用筷子把饭菜里的花椒一点一点地夹出来。“第一周的时候几乎天天都要拉肚子。”她笑道,“我觉得挺好,就当是减肥了!”如今,她的“广东胃”已经适应了新疆的饮食,有时她自己下厨还要放上几个辣椒。
“新疆人民都可以在这生活,我为什么不能?”郑芳不断地反问自己。生活的难关并不能打败她在疏附县支教的决心。
从1994年开始一直在蕉岭县华侨中学教历史学科的郑芳是位经验丰富的“名师”,她想把自己对历史的热忱带给疏附县第一中学的学生。
对于疏附县第一中学的学生来说,汉语相当于是“第二语言”。郑芳上课时,尽可能地放慢语速,一个知识点重复多次解释。课堂上,她经常停下询问班上的学生,“老师会不会讲得太快了,要再讲一次吗?”郑芳还会借助多媒体平台,给学生播放一些历史小视频, “因为语言的问题,我希望自己的历史课可以尽可能有趣起来。” 课后,她也不厌其烦地对讨教的学生认真讲解。
兢兢业业
疫情期间体现民族深情
“偌大的教室坐满了人,大概有一百多个人吧。”郑芳回忆,去年5月份,疏附县第一中学举行了援疆老师的全校示范性公开课,作为“打头炮”的她,课前难免会有些压力,“这代表了我们广东老师的形象,一定不能松懈。”
上课铃一响,郑芳面带微笑,“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文艺复兴,请大家翻开书本……”渐入佳境的郑芳越讲越精彩,直至下课后,全场响起掌声,她才反应过来这是一节公开课。郑芳优秀的讲课表现博得了满堂喝彩,而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也给第一中学的领导和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进一步在疏附县第一中学推广普通话,郑芳作为评委参加了普通话知识竞赛,给各个参赛的新疆老师的普通话打分、指正,同时,她作为疏附县委、教育局任命的学校教研室主任,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培训新教师的知识技能专题讲座。
援疆支教的生活渐渐步入正轨,而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这一场平静。去年10月29日,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响,郑芳接起电话,听完消息后她感到一阵紧张,平息一会儿后,她冷静地收拾行李。
原来,郑芳所教班级出现了一名接触过新冠肺炎感染者的学生,作为间接接触者,郑芳和该班的老师学生们要一起前往隔离点进行隔离。遇上这样的事,她对亲人好友瞒得死死的,假装自己居家隔离和家人报平安。“我不想告诉家人,怕他们担心。”郑芳说道。
隔离期间,她还发动自己的亲朋好友捐资捐款,“当时物流基本都停了,物资难以送进来。”郑芳犹如热锅上的蚂蚁,所幸,在她先生的帮助下,一批价值一万多元的N95口罩和医用口罩捐赠至疏附一中,而郑芳本人还对疏附一中和布拉克苏乡小学捐款了几千元善款,“力量虽然微小,但也是我的一份心意。”郑芳说道,接下来,她还将继续用自己的一颗“芳草心”留在新疆支教。
新闻推荐
数智聚力向未来 厚积薄发启新程 广东省数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21年学术年会在蕉岭召开
蕉岭县以丘成桐国际会议中心为核心,高标准规划建设“卡拉比—丘”数学小镇,致力打造“亚洲数学学术中心、世界数学学术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