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结婚54年

宝安日报 2021-03-24 12:13

▲很久以前就想画一幅父母亲的肖像,却因为忙于工作、生活,一直不曾动笔,如今父母双亲都已白发苍颜,拿起笔却不忍下笔,记忆中的父母亲一个英俊潇洒、一个温柔靓丽。最终,笔下的父母亲是年轻时的模样。彩色铅笔画《我的父亲母亲》 作者:魏娟

▲1988年春节父母亲合影。(时年父亲46岁、母亲38岁)

魏娟 文/图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已是2021年,春节、元宵节一过,年也就过了。今年,我的父亲79岁,1942年出生,我的母亲71岁,1950年出生。想想还是昨天的时光,怎么一下子就七、八十岁了呢!一想,1968年出生的我不也是五十好几了吗?真的是用“日月如梭、光阴似箭”都不足以形容时光的易逝。

我的父母于1967年结婚,时年,母亲17岁,父亲25岁。年龄相差8岁,至今,一起携手走过了54年的风风雨雨,步入金婚,明年就是55年绿宝石婚了。

旧时代人普遍结婚早,母亲是家中唯一的女孩子,上有两个哥哥,下有两个双胞胎弟弟。尽管如此,家中长辈还是重男轻女,按母亲的话来说,就是感觉到生活中不被重视,因而想要早点结婚。没想到的是,结了婚比单身辛苦一百倍,生儿育女、经济困难、搬家、换工作、夫妻怄气……每一项都让年轻的她受尽折磨。曾经也对着父亲吼过:“离婚!”父亲总是不急不慢地回她:“离什么婚哦?”机智如他,母亲一会也就消了气。换了别人:“离就离!马上离。”结果对方马上行动,其实双方未必真想离,但都耐不过面子,最后真的离了。

父母从相识、相恋到结婚,想来挺有意思的。父亲1960年从兴宁师范学校毕业后,即被推荐到兴宁体委工作,负责去各小学挑选乒乓球好苗子,时年读小学的母亲青春靓丽,双眼皮、大眼睛,阳光、率真,喜欢运动,被父亲一眼相中,招到兴宁业余体校训练,没想到这次选乒乓球好苗子,却也选到了一个好老婆。

时年18岁的母亲生下我以后,隔两年生下我妹妹,再隔两年生下我弟弟,姐弟三人。几年间生下三个孩子,父母都要工作,还要带孩子,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父亲先后在兴宁体委、叶南中学、兴民中学任教。母亲在兴宁纺织厂做纺织工人,三班倒,人停机器不停,纺织厂主要工作是纺线、纺纱和织布等,母亲是织布工人,坐在织布机的横凳上操作,噪音大,飞絮、粉尘多,作为曾经是乒乓球运动员的母亲,身体不太好,大概是三班倒和工作环境造成的。大约5、6岁时我经常跟着母亲去纺织厂。夜班,食堂会有一餐夜餐,母亲总是舍不得吃,喂给我吃,青菜有猪油的味道,白米饭是用瓦钵、大锅蒸的,香!有没有肉我不记得了,总之是大口大口地吃,年幼的我,根本不会想到母亲肚子会饿。

有一次,工余的母亲带着我在二楼天台上玩,楼下传来叫卖声,一个男人挑着担子,一边敲打着手中的铁器,发出“叮叮当、叮叮当”清脆悦耳的声音,一边叫卖麦牙糖,母亲喊住他,把纸币折成条状扔给他,他则用锤子敲打刀切下两小块麦牙糖,用纸包着,扔上楼,母亲捡起麦牙糖打开纸包,把糖全部给了我。她其实还是个大孩子,却忍住一口没吃。麦牙糖的香甜、饭菜的香味、母亲织布时的模样、那股棉布的特殊味道,在厂里迷迷糊糊睡着时,机器发出的噪音像下暴雨的声音,至今一直在我脑海中,印象深刻。

因为父母都要上班,孩子只能请保姆带,除了给保姆费,还要给大米,保姆是个年龄不大的女孩子,负责煮午餐和晚餐给我们吃,母亲晚上下班回来,把我接回家,晚饭从来不敢先吃,每次喂我吃,还能吃下很多,说明保姆根本没有让我吃饱。

当然,生活不只是苦难,父亲多才多艺,母亲温良贤淑,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欢乐。

新闻推荐

有一种赶集叫“赴墟”

墟日场景。张伟彬文/图“墟日”是集市交易之日,这种约定俗成的民间赶集,在广东粤东等客家地区又叫“赴墟”。各乡镇的墟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