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赶集叫“赴墟”

宝安日报 2021-02-08 08:22

墟日场景。

张伟彬 文/图

“墟日”是集市交易之日,这种约定俗成的民间赶集,在广东粤东等客家地区又叫“赴墟”。各乡镇的墟日,一般是农历的“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相邻镇的墟日会完美错开。

在老家梅州兴宁坭陂镇,算是一个大圩场。1948年,兴宁全县17个农村圩场中,规模最大的当属龙田圩和坭陂圩,有“头龙田、二坭陂”之说。农耕时代,父辈除了耕田种地,没有更好的家庭收入,靠祖传竹篾手艺挣点辛苦钱。记得小时候总要挑竹篾制品到镇上变卖,特别是到了我们兄弟姐妹交学费的日子,长辈们为了多凑点学费,总要熬夜到鸡啼报晓。赶工完毕,顾不得疲惫,又马不停蹄挑着最后一批竹篮等往墟上赶。那些艰苦的赴墟日子,深深刻在我童年记忆中。

墟市交易商品种类繁多,各墟因历史习俗各有特色,墟日商品交易内容各有不同,如米行、布行、三鸟行、竹器行、猪肉行、青菜行、青草药行、水果档、茶叶档、鱼档、五金档等。

兴宁坭陂的“猪哩行”,会吸引很多潮汕地区的采购商,本地“猪中人”(中介)也在市场忙碌着;新陂墟的“鸡哩行”,流传着“鸡里好卖墟墟来”的民谚;岗背墟的“石灰行”远近闻名,吸引了邻省江西客。

赴墟就是一种风雨无改的赴约。墟日到了,大家会不约而同去墟市买卖物品,或邀朋友逛一逛,累了就一起到餐馆吃顿饭,聊聊天,喝喝酒,解解馋。也有趁墟日看电影的,通过媒婆来相亲的,也有结伴对唱客家山歌的。

旧时因交通不便,客家人卖东西只得靠肩挑步行,后来是骑自行车、电动车、摩托车,或搭三轮车或小四轮,也有开拖拉机或农用卡车载着自己的产品去赴墟。墟日万人空巷,以前家乡横跨宁江的大桥“万缘桥”也会堵得寸步难行,现在已经在几百米外多建了一座更宽的大桥,墟日也就畅通无阻了。

赴墟是一种快乐的出行,步行的大都是墟场附近的人,留守的中老年人居多,三三两两的,边走边谈,摩肩接踵中,总能碰到熟人,快速招呼后,便各自消失在人流大军中。

墟日人来人往,难免鱼龙混杂。有些不怀好意的人便浑水摸鱼,有小偷小摸的,有用假币骗人的,真让人防不胜防,让管理者头疼。兴宁有个传奇式人物叫张英,1948年曾任兴宁县自卫大队长,人称兴宁张少帅,听老人说,他大字不识几个,看报纸也倒过来,但管理治安却很有一套。当然,这种不走法律程序行私刑的做法极为不当。他特别讨厌小偷小摸,听说他在墟日抓到小偷时,会毫不留情地带到墟尾当众枪决。传说他还亲自枪毙了自己的亲外甥。他管理过的集市,秩序井然,鲜有再犯者。他还禁烟戒赌,妥善解决各姓氏之间矛盾和纠纷,为维护当地社会治安做出很大的贡献。

墟场杂乱无章,叫卖声不绝于耳,有讨价还价的,有卖艺卖药的,有阉猪阉鸡的,有撮把戏的,有补锅修车的,有焊洋锡驳煲底的,有理发美发的。

墟日,是农耕时代的一抹亮色。墟日图就是一幅浓缩版的清明上河图。2008年在梅州客天下旅游产业园落成亮相的铜质浮雕《客家墟日图》就是一幅长50米、高2米,刻画的人物形象达510多个,展现多种客家墟日民俗风情和繁荣的商业氛围场景的一幅墟日图。

以前墟日,七、八点就开始热闹起来,直到下午四点才散墟。现在的墟日已太不如从前,很多时候中午前就已散墟了。随着时代发展,如今摆卖的商品也发生了变化,物资交易的改变,也改不了客家人对客家墟日的精神寄托。

新闻推荐

“兴宁鸽”在两会期间受到人大代表广泛“点赞” 把“伟鸽”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继续发展兴宁鸽等优势产业,这让我们倍感振奋。”市人大代表、梅州市金绿现代农业发展有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