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应元夜时 火花灯如昼 梅州客家人元宵节习俗多寓意美

南方日报 2021-03-24 09:37

兴宁赏灯舞龙。

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元宵节时,丰顺县埔寨镇会举行烧火龙活动,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今年为配合防疫工作取消了。图为往年活动盛景。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摄

元宵节大埔县百侯镇举行迎龙珠灯活动,一支传统龙珠灯队由100多个手工制作的八角灯笼组成。袁群华摄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新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日。人们吃元宵、赏圆月、看花灯,过完年节的最后一天,带着满满的爱各奔东西。

在世界客都梅州,元宵节是民间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元宵节在客家地区并不仅仅是正月十五这一天,而是以正月十五为主的一个周期。对于深植“家、族”观念的客家人来说,在这个周期里,灯和火有着别样的含义,它们分别代表着人丁兴旺和家族红火。

随着时代发展,元宵节的习俗也在不断更新,摒弃陋俗、增添新风,一些极具梅州客家特色的民俗活动在传承中不断适应新的变化,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以继续发扬光大。

迎“丁”赏“丁”

注重后代人才培养

人是家族兴旺中最重要的角色。从秦朝开始,为避免战乱和自然灾害,五次大迁徙的客家人一路披荆斩棘、客居他乡,十分渴望人丁兴旺的力量。他们对后代寄予强烈的成才愿望,关注着后代的健康成长。

在客家话中,“丁”与“灯”同音,以“赏花灯”为主要习俗的元宵节,便成为了客家人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之一。

今年为配合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兴宁“赏灯节”取消,但民间赏灯活动依旧如火如荼。在控制一定人数的前提下,从正月初六到正月二十之间,兴宁各姓氏的家族成员便张罗组织赏灯活动。

元宵赏灯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存在。从中原而来的客家人,把元宵赏灯的习俗带到各地,同时也赋予了不一样的含义。

“赏灯寓意着添丁发财、人丁兴旺、美满幸福,每年元宵赏灯,家族亲友会从十几个地方赶回家乡参加活动。”兴宁市图书馆馆长黄红亮对梅州赏灯习俗研究多年,他说,在客家地区“赏灯”与客家话“上丁”同音,人们家中添了新丁(生了孩子),就会选择在赏灯节期间隆重庆祝。

梅州各县(市、区)都保留有赏灯的习俗,尤以兴宁为甚。在兴宁,自古都有“赏灯大过年”的说法。

赏灯分为请灯、上灯、赏灯、暖灯阶段。赏灯日的前一天,就是“请灯”“迎灯”“接灯”的日子。

各姓氏族人或各村组织人力,把一担担鞭炮编在长长的竹篙上,组成请灯队伍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前往存放花灯的祠堂或店铺,甚至有舞龙、舞狮队一路助兴。

花灯“请”回村后,同村同姓族人一般都会在老祖屋迎花灯、升花灯,为家中新出生的孩子上族谱、摆酒席庆贺等,其间会增加或者结合其他一些民俗庆典活动。

赏灯当日,家家户户宾朋满座,爆竹声、唢呐声、锣鼓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暖灯”也称作“散灯”,就是将花灯从祖公厅大梁上“请”下来,意味着赏灯节正式结束。

除了赏灯外,梅州地区还有许多与“灯”有关的元宵民俗活动。

2月24日,正月十三,大埔县西河镇各村已开启了迎元宵系列活动,其中范围最广、活动最盛的要数迎灯活动。

在锣鼓声中,年轻人高举着写上“富贵双全”“丁族兴旺”等祝福语的红灯笼,走街串户,将寓意美好的红灯笼迎回村庄。

3天后的正月十六日,西河镇各村的人们模仿“做古事”和“飘色”的形式,进行化装巡游。由一成人化装成寿星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后面跟着两位化装成手持扫帚仙童的小孩在打扫街道,随后跟着各村组织的花灯队、锣鼓队、舞狮队、舞龙队等。

这是广东省级非遗项目——西河镇溪墟扫街灯,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每逢农历一、六日是大埔县西河镇漳溪墟的墟日,而正月十六是新年开春做生意的第一个墟日。人们选择这一天为漳溪墟闹春,将正月留下的鞭炮屑、废弃花灯清扫干净,俗称"扫街灯"。从未间断过元宵扫街灯活动的黄堂村党支部书记张机斯说。

除此之外,五华下坝迎灯、大埔百侯迎灯、丰顺砂田菜花灯等都与“灯”有关。“从元宵赏灯,可以看出梅州客家人对人丁兴旺的渴求。以前特殊的生存环境让客家人希望增添男丁让家族兴旺,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人认为男孩、女孩同样重要,无论生男孩女孩,家家户户都在元宵期间举行赏灯活动,规模也越来越盛大。”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肖文评认为,客家人的赏灯活动与现代提倡的“对人的培养”理念一脉相承,所以得以延续从而愈发壮大。

跳“火”聚“火”

祝福家族红红火火

“龙腾凤舞歌盛世,鱼跃人欢乐升平。”每年元宵节,梅州最引人瞩目的元宵民俗活动,除了赏灯外,还有丰顺埔寨烧火龙。

今年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烧火龙活动取消。往年元宵节当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都会聚集埔寨,一睹烧火龙的盛况。

晚饭后,夜幕降临,小镇华灯初上。“龙身岽”人群已挤挤攘攘,期盼着“火龙出洞”。6时许,参加表演的村民把“火龙”连接好,由一群少年组成的鼓乐队在前引路,火龙队伍浩浩荡荡地前往表演地点。

埔寨火龙表演,包含“烧火龙”“烧禹门”和“烧烟架”三大项目。晚上8时左右,“烧火龙”活动正式开始。铳炮三声巨响后,先是周围锣鼓声起,预热场面。而后烟花四射,火缆(一种像缆绳一样的火把,用竹篾编成)队、喜炮队、鼓乐队引出“火龙”,先绕场三周向观众致礼,是为“金龙出洞”。

随后,由德高望重的长者点燃“火龙”,几十名赤膊壮汉手擎“火龙”,在绣球的逗引下绕场舞动。只见“孔雀”“金鲤”“龙虾”等争当先锋,在前开路。“龙眼”也闪闪发光,嘴里吐出“火舌”,龙的两边还有“火缆”伴舞。

突然,金龙吐出串串金珠,龙身闪烁,发出五彩缤纷的火花。刹那间,“火龙”在火海中翻腾飞舞,流星漫天,礼炮声、喝彩声、相机快门声此起彼伏。擎“火龙”的勇士们光着肩膀,任由火花洒在他们的身上。在当地,火花溅到皮肤上起疱,寓意着钱财和好运。

据考证,埔寨烧火龙已历经近300年。传说举行“烧火龙”活动的场所——龙身岽,由一条恶龙的龙身变成。

相传古时候东海龙王的孙儿“浊龙”,不满被派到莲花山脉治理荒灾,不为善举,导致莲花山一带饿殍遍地。龙王得知情况后,派出青风公主大义灭亲,将“浊龙”斩成4段,并分放在4个地方。浊龙身腰被放在埔寨镇东南面,被后人称为“龙身”。

为纪念为民除害的清风公主,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埔寨火龙应运而生。一条巨龙,一般要十几个人一起制作,而且要一个星期才能做好。

而“火龙”加上周身五彩灯泡以及各式各样的烟花火箭,每一段龙身可重达80斤左右,龙头更是有上百斤重,一般需要约40人才能擎住。大家一起配合,在表演的时候能做出张嘴、吐珠、躬身、摇尾、喷火的动作。

烧火龙是需要家族团结协作才得以达成的活动,也被认为有着家族团结共对困难、家族兴旺不衰的含义。

衣冠南渡的客家人,在迁徙途中遭遇过许多虫害带来的疾病,因此对火尤其钟情,希望通过火消灭害虫,让一家人健康红火。同时,客家人认为火象征着光明、希望,用“火”照亮新一年的康庄大道。

在年节的最后一天,客家人会以用火的习俗,点亮亲友新一年的路。除了有“烧火龙”的活动外,梅州各地还有许多与“火”有关的元宵习俗。如延续了300多年的兴宁星耀火把节,寓意着祛除疾病困扰,将火温暖家族的每个角落。丰顺汤南跳火堆,寄托了人们欢庆元宵、共贺丰收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古时候客家人资源稀缺,火是较易获得的资源,客家人用火煮熟食物,祛逐虫害。有了火就象征着生活有了希望,渴望生活能红红火火。”肖文评说,在客家人许多的民俗活动中,火都是其中的关键要素。

品“圆”赏“圆”

祈愿新年团圆安康

走南闯北的客家人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无论去往何处,都铭记着根在何处、家在哪里。这种“根”的意识、对宗族的强烈认同,和别的民族、民系相比显得十分特别。

对于团圆的渴求,也体现在节日习俗中。“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元宵节时,正是新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日,在客家地区家族成员围坐一堂,品元宵、赏圆月、猜灯谜、话团圆是必不可少的节日活动。

年节期间,走在梅州城乡,皆可看见阳台有两盏红灯笼高挂的场景。年二十四祭祖挂灯笼,正月十五过后则把红灯笼从房梁上取下,保管好等来年春节再挂。

为什么过年期间要挂红灯笼呢?这与客家的传统习俗有很大关系。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一年除夕,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大家都在逃命,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东头老婆婆的家屋内灯火通明,便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年”看到挂在门口那闪着红光的红灯笼后浑身战栗,再也不敢往前凑。

为了祈愿新一年幸福安康,客家人便以挂上红灯笼代表年节的开始,以摘下红灯笼代表年节的结束。

正月十五的晚上,红红的灯笼下,摆上客桌吃上汤圆,一家人闲话家常。待茶话会结束后将灯笼取下,意味着年过完了,家族成员将要踏上各自的新年旅程。

汤圆(元宵)在客家地区也被称为“圆粄”,客家人把制作汤圆,读作“挪(搓)圆粄诶”。旧时,全家人围坐在一起“挪圆粄”,寓意为家族团圆。

“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是客家人对团聚的美好向往。”肖文评说,虽然全国各地都有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但梅州客家人的汤圆与外地的汤圆略有不同。

客家汤圆多为椭圆或圆形,圆形的没有馅,椭圆形的汤圆里面有一颗香花生。煮汤圆时,客家人喜欢用老姜、红枣、糖熬成底汤,将“挪”好的一颗颗汤圆放进去熬煮,煮至汤圆浮起即可。

随着时代的发展,圆形的汤圆种类和口味越来越多,可以看到五彩的汤圆皮。汤圆的馅,除了花生还有芝麻、猪肉,依据个人口味制作可口的汤圆。

除了吃汤圆外,这一天客家人还会吃葱、蒜、算盘子等食物。

“葱”与“聪”同音,而“蒜”和“算盘子”则与“算盘”同音,这些食物都寓意着子孙后代聪明灵敏,在外工作的人能精明伶俐,赚大钱。

“以前没有计算器,就用算盘来算账。在离家前的最后一天吃算盘子或者大蒜,是希望外出谋生精打细算,赚取更多的钱财。”肖文评说,客家人通过食物的选择,激励家人拼搏向上。

“如今,元宵节的民俗文化韵味愈加浓厚,不仅守住了传统节日的文化之根,也给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增强了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与凝聚力。”肖文评说。

▇延伸阅读

打造元宵民俗文化产业推动客家文化繁荣发展

梅州客家人的元宵节,除了与祖国大部分地方相同,有着吃汤圆、猜灯谜的传统外,还保有自身特色,拥有赏灯、烧火龙等特色民俗活动。近年来,文化之乡梅州提出以弘扬客家文化为特色,创新工作思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肖文评认为,元宵民俗文化产业亦有许多可挖掘的方向。

目前,利用元宵赏灯习俗发展出的产业模式有不少,如兴宁赏灯节,通过元宵赏灯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依据兴宁花灯的外貌打造出的花灯楼,荣获吉尼斯世界记录——世界最大灯笼形建筑,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肖文评建议,还可以制作小灯笼等文化产品,带动文化输出。“兴宁花灯与其他花灯略有不同,是六格外形结构,以圆形为主,上下结构,共分5层。每一层都有形式各异的图案,具有观赏价值。”肖文评认为,可以将兴宁花灯制作成小型的艺术产品,让人们可以携带花灯到各地。“客家人可以以花灯寄托对家乡的思念,游客则可以以花灯了解客家文化。”他说。

除了兴宁花灯外,丰顺的砂田菜花灯、大埔“龙珠灯”等都可以制作成相应的产品,推向市场。

同时肖文评认为,可以通过举办民俗活动,打造旅游文化节。如丰顺埔寨烧火龙影响力大,可以通过元宵期间举办的烧火龙活动,打造成大型的旅游文化节,吸引游客游丰顺,品丰顺美食,并逐渐形成一个旅游品牌。

要发展民俗文化产业,人才始终是第一位。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以民俗文化为载体,打造出更多更具有特色的文化产品,让民俗活动更有活力,让客家文化更有生命力。

南方日报记者张柳青

新闻推荐

你才是“糍粑”

(外一则)●廖斯媛前段时间,梅州气温骤降。我家二宝又是“捞妹”,饭可以不吃,街必须要逛。不管外面气温有多低,风有多大,只要雷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