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引擎” 驱动高质量发展
魏 利
李东阵
杨艳秋
何丹凤
坚持把人才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资源。“十三五”期间,增城深入推进人才工作机制改革、加快完善人才政策体系、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实现了高层次人才数量倍速增长。一批批高层次人才纷至沓来,一个个创新成果加速落地,让增城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文、图/记者陈惠瑜 周影红
魏利:做流域黑臭水体治理的环保“管家”
走进华辰环保能源(广州)有限责任公司测试车间,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大小各异的测试仪器,据公司创始人魏利介绍,这些仪器能精准地检测药剂的性能。
作为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魏利多年来一直专注于环境污染治理与新能源研究。2019年,他带领团队在增城创立华辰环保能源(广州)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开展治理流域生态修复。不久前,魏利团队被评为2020年度增城区创业领军团队。
作为技术带头人,魏利带领的科研攻关团队通过自主研发,先后开发了基于黑臭水体由于硫酸盐还原菌导致的硫化氢和硫基等生产控制方法(化物生态抑制剂)、黑臭水体快速应急处理药剂液体膜技术及药剂;分离和制备了水体污染物(总氮、氨氮和总磷)的微生物菌剂去除藻类的以食藻虫为主的生物制剂;污泥底泥减量和处理药剂的开发;同时在团队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开发的新型臭氧纳米理气设备以及新型纳米过滤设备,可以有效地控制水中的悬浮物和病毒以及蝇虫卵等杀灭等。
目前,在增城区政府和增江街街道办的帮助下,该公司已在当地开展了流域黑臭水体治理相关的工程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后我们将继续深耕黑臭水体治理和流域修复方向,力争做到专业细分领域的领头羊。”魏利表示。
李东阵:研发新材料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壁垒
李东阵,北京大学博士,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广州辰东新材料有限公司创始人,目前任职公司董事长。曾获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广州市杰出产业人才、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等荣誉。
凭借深厚的技术实力背景,李东阵于2013年创立辰东公司,在他的带领下,广州辰东新材料有限公司快速成为手机用高分子材料行业的知名企业,为增城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鲜的力量。李东阵专注高新技术材料领域,带领公司在纳米粘接、特种尼龙及3D吹塑等领域建立起极强的技术优势,核心技术包括高分子聚合技术、合金化技术、结晶技术等。他自主研发相关专利及专有技术30余项、省高新技术产品7项,核心产品全部通过欧盟RoHS和REACH环保认证以及美国UL黄卡认证,成功推出纳米注塑聚酯材料、聚酰胺(尼龙、PA)材料等系列产品,成功应用于消费电子及汽车市场,服务客户包括华为、OPPO、传音、奥迪、丰田、特斯拉等,专利产品成果转化额累计达约2.36亿元。李东阵还带领公司成为全球少数几家在纳米注塑塑胶材料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国内第一家实现量产的纳米注塑塑胶材料供应商、国内第一家实现汽车发动机进气歧管用尼龙材料量产的企业、国内目前唯一一家可批量稳定供应汽车发动机核心安全部件材料的供应商,成功打破了国外同类产品的技术壁垒及市场垄断地位。
作为公司创始人,李东阵博士被评为2017年“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广州市高层次人才优秀专家、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在他的带领下,公司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殊荣,还承接了“广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南沙区科技计划”等多项政府科技项目。
杨艳秋:为家乡社会工作事业全力“奔走”
2017年,增城区乐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总干事杨艳秋成功入选增城区高层次人才,成为增城首个来自社工领域的高层次人才。这为增城广大社会工作者树立了模范,对推动增城社工专业化发展,提高社工的社会地位具有积极意义。
近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放弃大城市良好的社工发展环境,回到家乡为本地社工事业全力“奔走”,逐渐建立起增城社会服务品牌模式,杨艳秋拿到这份荣誉实至名归。
2008年,大学刚毕业的杨艳秋只身一人前往江门,追寻心中的社工梦。在当地,她开始接触医务社会工作,与因意外、疾病等原因导致肢体功能障碍的人士同行,为他们申请相关康复救助,给他们提供情绪支援及开展个案、小组、社区活动。经过两年专业实践的磨炼,她的个人专业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虽然远在江门工作,但杨艳秋一直关注着家乡社会工作的发展。2011年1月,荔城街发起成立乐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会工作迎来了发展契机。得知此消息后,杨艳秋毅然辞去了江门的工作回到家乡。“我始终觉得应该把社会工作的理念和专业技术带回家乡服务家乡,才能更好地实现我的价值。”杨艳秋说。
在她的带领下,乐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专业社工从4人增至121人,在她和团队的努力下,“社工+慈善”模型初见雏形,并通过企业和基金会获得284.96万元支持专项项目发展。此外,党建引领社会服务效果显著加强,服务领域涉及社区居家养老、农村困境儿童、来穗项目、随班就读儿童、平安综治反家暴服务,建立了多个服务品牌,并且主动参与行业工作,派出资深员工跨城市参与外地督导/培训/支援计划,发挥社会工作行业引领作用;服务产品研发数量不断提高,研发了“流动的盒子”社区融合版、“安全上班、安心回家”扑克牌、“乐读了写”教材套、“遇见美好的自己”青少年生涯课程包等服务产品。
发展至今,乐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已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50多个,成功建立了一个街道N个服务项目的多元化服务模式。其中与广东省千禾社区基金会共同推进“同一屋檐下——居民互助计划”项目成了社区自治模板的一个示范样本;“打开一扇门——读写障碍儿童支持计划”获得由中国扶贫基金会与凤凰卫视合办的“发现新公益”项目比赛冠军,得到中国扶贫基金会65万元项目运营资金支持,开创了广东省读写障碍服务的先河。
为培育壮大社工人才队伍,杨艳秋更多次带领项目社工在媒体报刊上发表《发掘居民需要,共建互助社区》《街道支持下社工机构专业发展路径探索——以增城市乐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例》《音乐治疗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品牌引领,探索本土社工服务新模式》《社会工作介入长者饭堂服务的探索——以荔城街长者饭堂为例》《读感觉统合训练在干预儿童注意力涣散问题的实务探索》《读写困难学生的小组工作服务介入成效研究》等社会工作学术成果,沉淀专业服务经验,提升专业人才队伍的发展水平。2011年至今,杨艳秋先后获得“广州市劳动模范”“感动广州60年魅力女性”“广东省两新组织优秀党组织书记”等荣誉称号。
何丹凤:传承剪纸艺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剪纸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达人何丹凤30年来致力于传承和创新剪纸艺术,其作品不仅获得多个国家级剪纸比赛奖项,还被多家博物馆及国外友人收藏。此外,她还坚持教学传承,在增城培养出大量的剪纸苗子,为本土传承和发展剪纸艺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何丹凤,区政协委员、国家级百姓学习之星、全国非遗进校园先进传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首届非遗少年说校园推广大使、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何氏剪纸第六代传人、增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6年获评为“广州好人”“增城好人”,2017年带教的非遗剪纸艺术被增城评为“终生学习品牌项目”。何丹凤长期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其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中国艺术报》及全国各大报刊和新闻媒体,作品还多次被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和有关机构作为外事礼品带到多个国家做文化交流,并被多家博物馆及国内外友人收藏,带教的学校和学生获得多个国家级和省市级奖项。
何丹凤出生在一个“手工世家”,祖籍广东兴宁,祖上曾是做手工纸扇和蓝印花布的行家。20世纪90年代,何丹凤举家搬迁到新塘镇定居,她在一家医院做护士。当了18年的护士后,何丹凤开始思考何去何从。“学习剪纸就如攀登一座高峰,需要多与其他剪纸人切磋交流,多走出去看看他人的作品展,吸收一些外来的精华。”为此,何丹凤辞去了稳定的工作,转到了一家医院做内刊采编人员。2014年,何丹凤再次辞去工作,开设了个人工作室,专门用来进行剪纸和书画创作。
作为何氏剪纸的第六代传人,何丹凤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将剪纸艺术传承和发扬下去,并将此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为培养更多的剪纸苗子,何丹凤每年都会开设剪纸公益讲座和剪纸教学班,目前已在珠江职业学院、增城老年大学、菊泉中学、广州军区司令部幼儿园师资班等多所学校授课,向不同年龄阶段的剪纸爱好者传授剪纸技艺。“在授课过程中,我会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因为刚接触剪纸的人缺乏一定的创造性,首先要让他们先画出来再剪,技巧成熟后可以尝试脱稿临场发挥。我提倡用活的教学方法,反对学生只剪同一个样子的剪纸,经常鼓励他们多到大自然里观察,获取灵感。”何丹凤说,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剪纸能激发一个人的艺术潜能并受益一生。此外,她还积极参加慈善和公益活动,将个人剪纸作品拍卖所得善款全部捐献给贫困患病家庭。
新闻推荐
随着假期的到来,关于期末考试成绩的话题也在不同家庭中以不同的交流方式展开。孩子考得好,怕孩子骄傲自信,不敢表扬?孩子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