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市梅江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召开 凝心聚力开新局 扬帆起航再出发

南方日报 2021-02-01 06:57

梅江区市容市貌日新月异,百姓幸福感日益提升。张文祥摄

梅州市梅江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召开。钟戈摄

万丈高楼平地起,一砖一瓦皆根基。

1月28日,梅州市梅江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区长钟秀堂作政府工作报告。这份超过1.5万字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2020年、计划2021年之余,也总结了梅江区在“十三五”时期的主要发展成就,并为已到来的“十四五”谋篇布局。

2020年,惊与喜分量并重。新冠肺炎疫情来袭,经济社会发展被迫暂停,时间持续近4个月。

令人振奋的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让人们看到了一个韧性十足、逆势而上的梅江区:2020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7.1亿元、比增0.5%,规上工业总产值94.1亿元、比增5.6%,规上工业增加值23.55亿元、比增6.1%;清凉山郊野公园、百岁山郊野公园建成开放,投入1.2亿元完成“十个一批”城建民生项目建设,新中苑、勤力苑等老旧小区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区10个省定贫困村和1427名建档立卡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达到退出标准……

进入2021年,梅江区如何实现“十四五”时期“开门红”?如何规划苏区振兴发展的新路径?细细梳理工作报告,字里行间透露出梅江区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

重塑产业格局搭建绿色产业体系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已明确梅江区2021年的“小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

如何实现?科技是生力军,创新是关键。

梅江区清楚地意识到,创新能力不强、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较慢等仍是发展的短板,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表示,要做精制造业、做强特色产业、做优园区平台,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要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建设创新载体,吸纳人才。

牢牢把握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补足科技创新的短板,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潜能,梅江区始终将科技创新贯穿发展之路。

回首2020年,科技创新已在梅江区释放红利。

广东省科学院梅州技术产业研究院落户东升工业园区;阿里云、金山云、飞翔云“三朵云”入驻梅江区;《梅江区互联网产业园评定办法》《梅江区互联网产业园扶持措施》等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博敏电子、志浩科技等规上企业率先探索工业互联网的实施路径。

经济数据是科技创新红利最好的体现。2020年,梅江区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7.1亿元、比增0.5%,规上工业总产值94.1亿元、比增5.6%,规上工业增加值23.55亿元、比增6.1%。

来时路已证明,站在“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的起点,科技创新之路仍是梅江区发展的第一道路。

科技创新最终的落脚点是产业。产业链供应链是国内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

不久前,梅州市七届十次全会提出,梅州要狠抓创新驱动,力促发展“换道超车”,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促动能转换、经济转型。

响应梅州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今年梅江区提出,建立完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五个一”工作体系,实施补链延链强链工程;探索建立印制电路板行业创新联盟,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水平。

科技创新需要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需要疏通诸多断点、堵点,聚焦稳链补链强链控链,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构建更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梅江区将依托落地于东升工业园的广东省科学院梅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做好科技项目的引进、孵化,推动创新链的有效嫁接,搭建“技术超市”供需平台;实施产业园区提质增效“个十百千万”工程,继续对东升工业园区进行环境综合治理,并加快标准厂房和配套基础设施、生活污水中转站等重点项目建设。

重构产业的“梁”与“柱”,东升工业园将成为梅江区构筑绿色智慧发展引擎的战场。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梅江区将围绕打造“云上东升”智慧物联基地,加快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智慧园区、飞翔云大数据产业园建设,推动佳都智慧绿洲、阿里云创新中心(二期)等项目建设。

一系列措施,不仅是重构新的产业链供应链,更是为传统产业赋能,共同为梅江区这座苏区城市带来无限可能。

答好民生答卷匠心提升城市品质

宽敞大气的道路、干净整洁的环境、错落有致的景观设施、花树掩映的城市绿化……梅江区市容市貌日新月异,百姓幸福感日益提升。

过去一年,梅江区坚持以民为本发展思想,认真办好年度十件民生实事和十件“微民生”实事,落实“十个一批”城建民生事项,促进城区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让人民群众拥有越来越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展望未来,梅江区将继续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致力保障和改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平安等重点民生,办好年度十件民生实事,加快教育振兴,创新社会治理,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福祉。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梅江区将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十件“微民生”实事,强化就业保障,加快教育振兴,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梅江建设,建立更广覆盖、更高质量、更加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

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作为梅州市的中心城区,梅江区将狠抓城市品质提升,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补好基本公共服务的历史欠账,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完善江南新城、芹洋半岛公共服务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江南新城南拓区域征地拆迁。提升改造江北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攀桂坊,推进望杏坊一期开发,加快打造“文博城”。优化清凉山郊野公园和百岁山郊野公园功能配套,推进龙上湿地公园、上坪公园、林风眠艺术公园等一批公园项目建设。实施城区“十个一批”城建民生事项,新增一批停车场、交通信号灯、社区菜市场等便民设施。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乡村是城市的生态屏障,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梅江区将狠抓乡村振兴,重点推进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改造,让农民享受城市发展带来的福祉。

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要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加强农房管控和乡村风貌提升,重点在国省道沿线和梅江河水系沿线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带。深入推进“十村示范、百村整治”,深化“厕所革命”,因地制宜开展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四小园”小生态板块建设,完善乡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

值得一提的是,“基础建设”是本届两会代表讨论的热点话题。在梅江区人大六次会议代表提出的17件建议和意见之中,有12件与基础建设有关。

“这是群众关切度高、反映强烈的,也是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梅江区人大代表罗利珠表示,本次她带来的是《关于缓解城区停车难、停车乱的意见建议》。

“搜集这些意见前,我们分别走访了城市与农村,特别是人流量大的万达广场与万象汇。我们想通过自下而上,逐级上报,反映到市级层面协调有关职能部门,上下联动,合力解决停车难、停车乱问题。”罗利珠说。

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积极融入“双区”建设

政务服务“好差评”综合评分和大厅推广度位列全市第一;强惠蔬菜种植基地通过省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评审;梅江控股集团公司正式运营,市肉联厂、市第二食品公司改制顺利完成……改革开放成为梅江区的又一关键词,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出现的频率达49次。

近年来,梅江区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对标广州与深圳,不断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落实贸易便利化措施,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梅江区以更长的篇幅、更充实的内容对“深化改革开放”进行工作部署,表达了梅江区对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信心和决心。

回顾“十三五”,梅江区振兴发展成绩喜人。

“放管服”和“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多项指标走在全市前列;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市场主体从1.94万户增至4.94万户;成功组建梅江控股集团公司,区属国有“僵尸企业”全部出清;完成区级机构改革、镇街体制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稳步推进;建成院士驿站、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平台……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干事创业氛围火热。

展望“十四五”,梅江区将以谦虚的姿态,向一流营商环境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加强营商环境建设的表述值得关注,报告接连用了四个“持续”: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扩大对外开放。

这表明,梅江区在看清营商环境的现状之下,因地制宜为深化营商环境改革定方向、列清单,脚踏实地,步步为营。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梅江区将继续推行“证照联办”改革,加快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积极探索商事登记确认制试点;加快推进简证便民,构建整体联动、部门协调、一网通办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

除此之外,梅江区将借力增城—梅江对口帮扶的春风,在电子信息、农产品供给、休闲旅游、公共服务、青年创业等方面主动参与“双区”“双城”产业分工与合作,积极承接产业梯度转移。

■相关

这些“民生事”与你有关

1月28日,梅州市梅江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在区委区政府礼堂召开,区长钟秀堂代表梅江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会议经票决产生了2021年梅江区政府十件民生实事、十件“微民生”实事,内容涵盖教育、就业、医疗健康、生态环境、交通、公共服务等方面。

2021年梅江区十件民生实事

一、促进普惠性学前教育扩学位、提质量。

积极响应社会对普惠性学前教育学位的需求,全区新增1050个普惠性幼儿园学位,其中公办幼儿园学位450个。保持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0%以上的目标。全区学前教育生均经费最低标准由每生每年400元提高到500元,按标准经费全额落实到位。培育2项学前教育“新课程”科学保教示范项目,完善学前教育“新课程”资源体系,提升幼儿园办学内涵。

二、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

千方百计保居民就业,打造富有特色的“粤菜(客家菜)师傅”品牌,培训“粤菜(客家菜)师傅”100名,带动150人次以上实现就业创业。全面推行技工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完成各类职业技能提升培训1000人次以上。全面深入推动“南粤家政”工程高质量发展,开展家政服务类培训610人次以上,促进1040人次以上稳定和新增就业创业。

三、免费实施出生缺陷筛查。

推动提高梅江区出生人口素质,为全区2813名以上孕妇免费提供地中海贫血、唐氏综合征、严重致死致残结构畸形的产前筛查,为全区3516名以上新生儿免费提供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G6PD缺乏症(蚕豆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和新生儿听力筛查。

四、提高低保、特困人员、孤儿基本生活补贴和残疾人两项补贴保障水平。

城乡低保对象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差水平,分别从每月610元、390元提高到631元、395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不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1.6倍。提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集中供养孤儿从每人每月1820元提高到1883元,分散供养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从每人每月1110元提高到1227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175元、235元提高到181元、243元。

五、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着力改善老旧小区居住环境,提升老旧小区居民的生活品质。全区开工改造8个小区,惠及1460户居民。因地制宜确定改造内容,重点改造老旧小区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公共部位等。

六、完善农村集中供水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加快推进城北镇全域自然村集中供水,新增保障农村集中供水2625人。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新增8个行政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七、全面推动农村公路桥梁安全改造。

巩固44.4公里“四好农村路”建设攻坚成果,着力推进桥梁安全隐患整治,对全区3座公路桥梁进行改造,确保完成当年新增四、五类桥梁隐患整治,提升农村公路桥梁安全保障水平。

八、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检测能力建设。

食品检验量达到每千人5批次,不合格食品处置率100%。加大区内生产乳制品、婴幼儿配方食品、保健食品的抽检力度,不合格食品处置率100%。实施农贸市场食用农产品放心消费工程,全年完成农产品快检不少于6.3万批次。10个省示范日检市场中,批发市场每月不少于900批次、零售市场每月不少于300批次;21个市级纳入快检零售市场,每个市场每月随机检测不少于10批次。区内生产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剂品种抽检覆盖率达到100%。

九、实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

实施2个具有客家特色的博物馆陈列展览,举办5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创作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举办10场惠民展演。

十、大力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

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推广实施森林保险、水产养殖保险,区内种植的岭南水果品种100%纳入,生态公益林参保率达100%,商品林参保率逐步提高。新增开办保险品种,提高区内主要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覆盖率。提高保险保额标准,水稻由800元/亩提高至1000元/亩,能繁母猪由1000元/头提高至1500元/头,育肥猪由800元/头提高至1400元/头,森林由500元/亩提高至1200元/亩。

2021年梅江区十件“微民生”实事

1.实施清凉山郊野公园(泮坑高观音段登山步道及附属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和西阳镇阁公岭村乡村公园环境改造项目,提升周边人居环境。

2.建设2座垃圾中转站(公厕),完善城区垃圾转运体系。

3.建设梅州大桥至东山大桥江南片区沿河塑胶跑道,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健身休闲场所。

4.综合整治江南街道14口水塘,优化水体生态环境。

5.实施八角亭公园景观提升项目,为群众提供休闲游憩空间。

6.新建城北镇四清桥,满足群众出行需求。

7.实施长沙镇墟镇片区街道巷道亮化工程,解决群众出行安全问题。

8.引入社会资本建设1个社区足球场,补齐体育设施短板。

9.在学子大道延长线的周溪段侧建设停车场,方便周边群众停车。

10.实施申渡灌区水源地排灌站改造工程,提升灌溉能力。

南方日报记者梁时禹通讯员钟戈钟伟才

新闻推荐

动脑动手 变废为宝

在梅江区作新小学举行的第三届科技节活动中,同学们纷纷上台展示了自己的小发明、小创造。其中一位五年级的学生,心灵手巧,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