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水道船运的兴衰纪略 ●江连辉 吴丽婷

梅州日报 2021-01-21 08:09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行驶在琴江河水寨大桥下的民船民国初年,久旱的五华河华城段因沙洲困住停摆的船舟。

五华地处韩江上游,是韩江、梅江的源头,境内山地广布,河网发达。邑人多依山傍水而居,善舟楫,水运历史悠久。

清嘉庆六年(1801)翰林院编修宋湘出任惠州丰湖书院主讲,返回故乡梅县途中,就是先翻过龙川蓝关,然后在岐岭上船从五华河乘舟而下回梅县,他在《清溪舟中》诗云:“翠竹来醒目,清溪此写心。月沙寒自静,石水浅能吟。永夜听舟语,初归喜土音。谁知惠州客,破涕始从今。”表露乘舟路过五华河清溪圩时的所见和心情。

到了清末民初,五华成为东江、韩江货物流通和闽粤赣边区经济来往的主要通道。当时,在琴江河、五华河等河道上,南来北往的船只和声震山河的船工之歌,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发达的水运航道

五华境内的河流,主要有两条,都是自西流向东。

一条是五华河(古名兴宁江、县前河)。据民国《五华县志·水路》载:“源出丫髻,历天羊丫,出石硿为罗经水,至岐岭始任舟楫。”这条河“自岐岭圩经三多齐二十里,县城二十里,转水圩二十五里,河口圩二十五里与琴江水合,至兴宁之水口圩。航行者均属民船。冬令水浅,时常用竹排运输。”由此可见,即使冬季旱水期不能行船,五华河仍能靠竹排输运物资。

另一条是琴江(古名右别溪)。琴江有南琴、北琴之分。南琴江,发源于紫金龙窝,水量丰富。北琴江,又称华阳水,发源于紫金鸡公嶂,在五华琴口和南琴水相汇。由此而下梅林、安流、横陂、水寨,直达兴宁水口与宁江汇合之前,统称琴江。据民国《五华县志·水路》载:“南琴自塘湖以上,北琴自华阳以上,冬间河水浅涩,不易行舟。塘湖以下,客货稍多,有定期圩船。安流以下,水深河阔,载重可万余斤。至水寨后,有定期圩船及电船,与梅县交通。”可见当时琴江河水路交通的发达繁忙和重要作用。

民国初期,五华通航河流有琴江河、五华河及3条支流,共209公里。过去曾有口口流传在琴江沿岸民间的水路歌,充分反映了当时民船从源头到出海口可通达的地方和圩镇名录:

洋头甜水金瓜塘,七娘长潭河口庄(龙村)。

棍子黄惊楼背琅,旱田鸦鹊望长岗。

马山玉磨石壁面,宫前等水小羊江。

龙村打鼓石溪响,塘湖牛角闹新塘。

优河梅林低坑约,横流学园鲤鱼江。

鸬鹚锡坑下阜坝,池溪湖渡到油塘。

玉茶黄桥赤坎地,水寨下坝河口乡,

七都长潭梓皋约,横石水口小风光,

榄淡水库安货地,官塘点火新塘光。

罗衣长沙湖鳅角,梅潭白马到程乡。

卅里下去系头塘,羌畲犁角到西阳,

张州青草告苏缺,晒河鳄骨丙村乡,

北尾麒麟马口塔,三门丈八望州光。

黄沙乌流松口塔,计溪燕赖小红娘。

蓬辣小流东阁出,清水滩下有磨房。

倒谷洋桃卖薯坝,犁寨三河合口塘。

蚊州蛇拖九龙出,宋公高陂大布塘,

芡竹赤米兼转水(大埔),周坑散溪及留隍,

葛布乌石从水出,曲溪归湖到头塘(揭阳),

意溪潮州凤凰出,鹅坝东风梅溪乡。

去到杏花汕头市,水陆两路更加强。

繁忙的水运物流

五华境内河道纵横,官民运输向来靠肩挑和船运。到了民国21年(1932),韶兴公路始通汽车;次年安河、五紫路也相继通车。陆路交通得到初步发展,一些货运转入汽车运输,县内船运物资有所减少。但世事盛衰兴替,变化无常。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40年,广州、潮汕相继沦陷,日寇飞机狂轰滥炸,公路桥梁被破坏,陆路交通受阻,韩江水路截断,大量物资转入民船运输,五华水运又现畸形繁荣。此时,岐岭、安流、华城圩一度成为东韩两江物资运转的中枢,每天成千上万的挑夫、商旅络绎不绝集聚于此。琴江、五华河上百舸竞发,沿河码头人声鼎沸。全县有木船342艘3500多吨,船工1200多人,大都来自琴江、五华河沿岸的福全、联安、合水、青溪、西林、河口、横波、安流等“船工之乡”的乡民,这些村家家有船工,户户有船篙。

这些日夜行驶在琴江、五华河道的木船,全属私营,自定航线,运价面议,种类有高头船和矮头船之分。高头船可入韩江到潮汕等地;矮头船只可以短途运输。当时县内的双头石灰,岐岭砖瓦、长乐烧酒,洋头、龙村的柴炭竹木,横陂石窿石以及米谷等产品物资运销外地;从东江船运的日用百货、煤油到老隆,肩挑到岐岭,再以民船沿五华河运送到兴梅及潮汕、江西一带;江西、福建的纸把、烟、茶,潮汕的海产、食盐,兴宁的布匹,由韩江入五华河,到岐岭以肩挑到老隆,入东江到广州等地销售。

活跃在韩江上下游,百舸竞发,货如轮转的五华民船,有效沟通了东、韩两江和县内物资流通,为活跃市场,供应民生用品起到重要的桥梁通道作用。

解放前船工的辛酸

腐败无能的民国政府地方官员大发国难财,他们在岐岭、华城、河口、安流等地设立民船公会,平时不为船民办事。凡遇国民党军运载军用物资时,却乱派乱抓船只。被抓派的船,有钱送礼的可以免派,无钱送礼的次次难逃。民船公会便从中渔利,大发横财。

民船按经营类别分为父子船、合伙船和老板船三种。民船主大都需要雇请长年或季节船工,被雇船工约700多人。雇用船工的生活由船主负责,下水一天三餐,上水一天一餐,还以技术高低付给一年工资8-12石谷不等。艰苦劳动,只换得微薄工资。被雇的船工要是得了病,自己出钱医治,倘若得了重病,船主更不理不睬,直接送他上岸,以免死在船中。民船根据大小和载货量,每条船都以3-5人操作。一人站船头,叫船头师傅;一人站船尾,叫船尾师傅。船头师傅看水路,喊号指挥;船尾师傅把舵,其余船工帮篙。每条船中设有火灶,行船水路以“灶前”“灶背”之分。“灶前”即船往左摆,“灶背”即船往右摆,船头船尾相配合,才能畅行无阻。行船不分四季,天气好坏。船工大多为强壮年男性,他们以船为家,四处漂泊,生活艰辛。长年在水上漂泊,穿山过林,面对凄苦,只得开口唱歌,消除疲劳,放飞快乐。他们这样唱道:

撑船阿哥冇相干,下下竹篙鼓心肝,

鼓到肩头还过得,鼓到心肝起血团。

撑船阿哥最苦凄,长年到暗船中企,

天热就要日头晒,天冷又要北风吹。

撑船阿哥最冤圈,面对船板背朝天,

[~公式~]今好比船篙竹,出水见面泪涟涟。

由于河道分布复杂,有的河道枯水时要减载,洪水时要停航,且沿途湾多滩险,河水深浅不一。特别是冬天的枯水期,河道沙滩多,木船经常搁浅。这时不管天寒地冻,也要下水“打沙耙”,三人一组,五人一排开水道;洪水期,逆水行船,背着缆索,打着号子。一步一步向前,他们触景生情,随口编唱,即兴发挥唱道:

撑船功夫唔好惹,一条竹篙似担枷。

水涨就要背缆索,水浅就要打沙耙。

这些撑船歌,唱出了船工的苦情,道出了船工的辛酸。气势高亢豪迈,谱韵简练,歌词朴实,旋律朗朗上口,充分表现了船工们不畏艰险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

消逝在历史长河中

抗战结束后,随着陆路交通日渐发达,大量货运又转入汽车运输,县内船运物资亦随之大大减少。

新中国成立后,为促进水运行业发展,政府先后设立船舶管理站、船民协会、木帆船运输合作社。1969年成立五华县统一运输指挥部,组织水陆联运,派人到紫金、广州、和平、连平和江西等地组织货源,将各地和五华运往潮汕、梅县的物资,由水寨中转船运,连续几年货运量大增。

20世纪80年代始,因紫金等地从水寨中转船运的货源断绝,船运业务每况愈下。同时各地大举兴修水库山塘、陂头电站,河水流量减少,河床日高,河道淤塞,造成水运航道中断。至1985年,尚可通航的只有水寨至水口19.3公里,后因拦河电站的兴建,此河道再也无法直通。川流不息的发达水运行业日渐衰落,船工也日渐减少,世代传唱的撑船歌也随之佚失,消逝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

(参考书目:《五华县志》《读志明邑札记》《五华文史(第六辑)》)

新闻推荐

广东省五华商会到五华县开展慰问活动 118名百岁老人喜领大红包

本报讯日前,广东省五华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广州得利达集团董事长魏如清一行代表广东省五华商会,到五华县开展慰问百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