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兴宁文献《揽辔亭记》
明崇祯《兴宁县志》卷五“文纪”中,载有礼部侍郎章纶写的《揽辔亭记》一文。记述明朝成化年间,兴宁知县侯爵筑揽辔亭于城西,纪念有“梅镜”之称的监察御史梅江考察兴宁。
梅江,浙江嘉兴县人,明成化五年(1469)进士,历任安徽庐江知县、监察御史、四川监察司佥事。成化六年(1470)冬,巡案广东,来到“僻在遐陬万山之中”的惠州小邑兴宁。“其问俗虽穷崖僻壤,必亲临遍历”。途中,即景赋诗一首:
长途一舍是兴宁,城郭依稀晚趣增。
野水远峰收夕照,竹篱茅舍见孤灯。
翰林人物家何在?丞相轮蹄岭尚称。
自古不知谁揽辔,江山从此合清澄。
章纶称赞此诗“词义高古,有风雅之余韵”。诗人乘马揽辔,观察入微,见到竹篱茅舍中,仍有灯下苦读之人,便联想到兴宁的翰林人物和宰相经过的丞相岭。宋朝宰相李纲留下的诗“朝辞丞相岭,夜宿翰林堂”,一定在此时浮现在诗人的脑中。诗中结尾一联,巧妙地把一段典故拈出,把诗的意境提升到很高的境界。章纶在文中指出:“予闻汉之范滂,一揽辔而天下澄清,至今仰其风声。今梅公揽辔两广,而惠人作亭以思,其德世虽异,而思则同……”范滂(137—169),字孟博,东汉官员,为官清厉,疾恶如仇。任清诏史按察诸郡时,贪官污吏解印绶望风而逃。《后汉书·范滂传》:“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史,按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因此,“揽辔澄清”便成为一段流传千古的典故。
章纶(1413—1483),字大经,号葵心,浙江温州乐清人,明朝正统四年(1439)进士,官授南京礼部郎中、侍郎,死后追赠南京礼部尚书,谥恭毅。耿直闻天下,因上书皇上“修德弥灾十四事”,触怒代宗皇帝,打入大牢。景泰八年(1457),英宗复位后,得到平反,提为礼部右侍郎。因兴宁县令侯爵与他是同乡,便请他写了这篇精彩的文章。作者章纶与范滂在官场中有相似的遭遇。范滂任汝南郡功曹时,抑制豪强,制裁不轨,反对宦官。他两次因党锢之祸入狱,最后死于狱中。章纶也在明景帝、景泰帝时因直谏而两次入狱,受尽折磨。心怀澄清天下之志,是作者的美好愿望,可惜在封建社会中是难以实现的。
(陈蔚梁)
新闻推荐
“寒冷的天,奶奶您在哪里?不知饿了没有?渴了没有?会不会无地栖身?”一位市民因奶奶走失向兴宁市善小助学协会应急队求助,内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