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文旅新标杆崛起 推动美丽与发展共赢 中国·梅州“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开业迎客,助力梅州实现高质量绿色发展
↑夜色降临,“客都人家”上千盏灯依次点亮,灿若星河。
客乡老街开街后人气旺。
火红灯笼挂在客乡老街两侧,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郭雅妮摄
灯光璀璨的“客都人家”。
客都人家集实景演出、民俗体验、地方美食、休闲度假、康体颐养社区功能于一体。受访者供图
“客都人家”以客家建筑和文化为基础元素,以客乡老街、大型实景演艺为引擎。受访者供图
《原乡》公演当晚,上百台无人机腾空而起,在夜空中摆出“客都人家欢迎您”等字样。
《原乡》是全球首台以客家文化为主题的实景演出。
“(亻+厓)”是贯穿《原乡》的一大要素。
在浪漫的梅江河口,梦幻的柚子洲头,“客都人家”开门迎客!
12月25日,世界长寿之都授牌暨“客都人家”开街、《原乡》公演系列活动在中国·梅州“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以下简称“客都人家”)举行。当红绸布从客乡老街揭落,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人员、游客朋友,一睹华南文旅新标杆的风采,纷纷称赞,“震撼”成为了他们一致的感受。
据介绍,“客都人家”把藏在博物馆的文物、立在大地上的遗产、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打磨成精品,镌刻在梅江河畔,从无到有、建新如旧,成为梅州文旅新兴产业的龙头项目,跑出了“梅州速度”,塑造了“梅州品牌”,创造了梅州旅游新业态。
作为粤闽赣边首个以客家文化为载体的文旅综合体,在许多人看来,“客都人家”将为梅州发展全域旅游、推动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的新活力。同时,辐射周边区域加快乡村振兴,形成“生态+文化+旅游+城镇化”发展模式,带动丙雁片区资源互通、要素共享、连片发展,推动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发展。
“来了长寿之都更加长寿,游了"客都人家"更想再来,看了精彩《原乡》更恋家乡!”梅州市委书记陈敏表示,梅州将继续用好“世界客都”“长寿之都”金字招牌,整合各类资源,聚焦创新发展,奋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梅州样本。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黄韬炜汪思婷何苑妮实习生郭雅妮通讯员刘洪桥曾健锋王雅摄影:南方日报记者何森垚(除署名外)
文旅标杆
“客都人家”开业点亮梅江花月夜
月色下,红灯笼挂在屋檐,一番诗情画意的景象唤起人们对客乡的记忆。街上人流如织,当晚,古色古香的“客都人家”成为不少梅州人朋友圈的“集赞神器”。
一街贯古今,一步阅千年。客乡老街,有50多座从全国迁建的明清古宅,古朴典雅、文韵生辉,百年古宅与客家非遗、匠艺民俗、美食特产相互浸润、互相融合,客家山歌、汉剧汉乐、花灯纸花、提线木偶魅力绽放。据介绍,客乡老街有13个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展馆和70多家各地的美食店铺,致力打造国内最具客家特色的文化旅游特色街区。
当晚,备受瞩目的全球首台客家文化主题实景演出《原乡》正式公演。客家围龙屋式剧场、500多平方米的LED屏幕、多面剧幕、巨型移动机械大门、360°可旋转推进式观众席……《原乡》以梅州客家文化历史为主线,配合声光水电,景随席动、情随景动,展示着崇文重教、源远流长的客家人文,以及爱国思乡、自强拼搏的客家情怀,极具艺术性、震撼性、民族性,深深打动了观众,掌声不绝于耳。
“客都人家”的景色昼夜各不相同。随着朝阳升起,“客都人家”被绿水青山环抱,放眼望去,碧水潺潺,芳草如茵;而当夜幕降临,客乡老街上千盏灯依次点亮,《原乡》剧目震撼登场,引得游人如织。“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代文学家韩愈诗句中的意境,恰如“客都人家”的美景。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事实上,“客都人家”项目是梅州立足生态之美、绿色之深、人文之盛,把发展文旅产业作为苏区振兴的重中之重、希望所在,千方百计、充分挖掘散落在梅州大地上的丰富宝藏,努力探索“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实践路径。
陈敏表示,举办此次活动,是梅州构建“5311”绿色产业体系的有力举措,传承创新、弘扬文化的生动实践,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具体行动,将为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树起一座丰碑、刷新一个高度、开创一个模式。梅州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继续用好“世界客都”“长寿之都”金字招牌,整合各类资源,聚焦创新发展,奋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梅州样本。
副市长、梅县区委书记吴泽桐表示,接下来,梅县区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打响“世界长寿之都”招牌,发挥“客都人家”龙头引领作用,以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生态经济发展新标杆,加快推进梅县区高质量发展,为梅州建设生态发展区先行示范市,为广东的发展贡献梅县力量。
产业惠民
带火全域旅游村民吃上“生态饭”
点亮一条街,振兴一座城。
“客都人家”项目自2018年11月签约落户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红光村后,历经400多个日夜,实现了从无到有,而该项目对红光村的带动效应更是日益凸显。
“红光村位于石窟河与梅江河交汇处,风景秀美,人文资源丰富,但同时也是丙村镇唯一一个没有山林的行政村,此前村集体收益几乎为零。”该村党总支书记温友昭告诉记者。
项目落户,企业帮扶,是红光村蝶变的开始。
2018年以来,红光村以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为契机,与上海翼天文化旅游发展集团形成结对帮扶。通过核心文旅产业建设,周边配套建设万里碧道、滨江公路、市政道路、石窟河沿线美丽乡村、学校等10个项目,大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为村子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带旺了乡村人气。
如今,每天晚上,红光村再也不像过去那样遁入漆黑的夜色中,伸手不见五指。月光如水,华灯璀璨,在“客都人家”的光影映照下,村庄宛如一个“不夜城”。近半年来,72岁的村民伍万基从过去饭后窝在家里看电视变为每天外出散步,谈起村子的变化,他仍连连感叹“不敢相信”。
在红光村开了近30年士多店的温向强同样是这场“蝶变”的见证者和受益者。“2018年以来,士多店每个月的营业额都在递增,从我的微信收款列表里就能看出我们这里有多热闹,每天都有新的客户,正式开业以后生意肯定更红火。”温向强说,附近的店铺、出租房的租金都翻了番,以前闲置的空房早已被“抢”光了。
铺开梅县区全域旅游地图,以中心城区为轴,向北蔓延着一片青翠,阴那山、灵光寺、雁山湖等风景名胜星罗棋布、景色秀丽,往南则有侨乡古村落、麓湖山文化产业园等生态人文景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而今“客都人家”的落成,不仅使得梅县全域旅游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创业就业的平台,项目预计创造就业岗位2000个以上。
“未来,村民或许将一改以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文旅产业发展给村民生活带来新体验的同时,也将带动村民增收,多元化的岗位选择能够增强年轻人对于回乡就业的渴望。”温友昭说。
在梅县区,像红光村这样因项目而兴、因旅游而兴的美丽乡村还有很多。
近年来,梅县区把旅游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主导产业和幸福产业倾力打造,实现了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成为拉动全省旅游业快速增长的重要区域,为全省山区旅游业发展树立了标杆。
今年12月,梅县区正式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更彰显该区构建全域旅游格局的决心与底气。
笔者了解到,立足生态发展区的定位,梅县区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特别是随着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的加快推进,梅县区位优势更加凸显。“客都人家”开业后一天,长深高速公路葵岗互通立交项目正式通车,梅县区实现公路与铁路两大运输方式快速换乘,为加快构建梅县区综合交通网络攒足发展后劲。
绿美交融
发展绿色经济“颜”与“值”兼收
从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到华南文旅新标杆“客都人家”开业迎客,梅县区从未停止过探索“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脚步,创造出“山更绿、天更蓝、水更清、景更美、人更富”的新面貌。
回望过去,“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梅县区的现实写照,“靠山吃山”曾是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主要方式。对树立“吃山要养山”的理念,经历了从“认识不够”到“幡然醒悟”,再到“牢固树立并践行”的过程。梅县区深刻意识到,绿水青山始终是梅县苏区发展的深厚根基。
思路一变天地阔,观念一转气象新。梅县区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一方面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金柚、茶叶、稻米、烟叶种植等特色农业,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文旅资源,打造了一批生态精品旅游线路。
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绿色制造产业,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同时统筹推进先进制造业、南药健康产业、保税加工、现代物流等绿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梅州综合保税区、梅州国际无水港、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发展新平台,打造“两山”实践创新产业新高地,实现产业生态化发展。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梅县区逐步走上了“绿富美”的生态发展路径,交出了以“一棵树、一道菜、一部经、一卷史”为典型代表的绿色发展新答卷。
——培植“一棵摇钱树”,打造“中国金柚乡”。山多地少的梅县区巧借资源禀赋,充分利用低丘缓坡地,耕山种果,探索“公司+园区+农户”模式,建立合作、分红、就业、托管、服务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全区5万多户农户参与金柚产业发展。2019年,全区金柚种植面积约24.5万亩,总产量约53万吨,金柚鲜果产值约26.4亿元,占人均收入的40%。
——秘制“一道客家菜”,蝶变“广东厨师村”。昔日千疮百孔的玉水“煤矿村”,通过系统有效的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推进客家菜师傅培育、传承客家菜文化,蝶变远近闻名的“厨师村”,摘获全省首块“广东厨师之乡”牌匾。
——念好“一部山水经”,集聚“绿色产业群”。梅县区雁洋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成功打造了雁南飞5A景区、叶剑英纪念园等3个4A景区共7大旅游景区,聚集了宝新能源、超华科技、梅雁吉祥、嘉元科技等4家上市公司。
——深耕“一卷客侨史”,擘画“富春山居图”。借力梅州侨胞和院士、大学校长众多的优势,成立院士工作站和战略发展智囊库。近年来,梅县吸引侨贤回乡投资20多亿元发展绿色产业,建成曾宪梓体育场、麓湖山文化产业园等,建立3家院士工作站。整合全区丰富的客家围龙屋、红色革命遗迹、名人故居等文化资源,转化金山银山,致富一方百姓,成为全国客家文化生态旅游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美丽与发展共赢,“颜”与“值”兼收。接下来,梅县区将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绿色的产业体系,持续深入探索“两山”转化实践路径,打造“两山”实践创新幸福城市样板,助力梅州苏区绿色高质量发展。
■相关
梅州再添新“名片”:世界长寿之都
“热烈祝贺中国广东梅州市通过国际自然医学会世界长寿之乡科学认证委员会的最终认定,荣获"世界长寿之都"称号。”12月25日,在世界长寿之都授牌暨客都人家开街仪式上,国际自然医学会副会长、世界长寿乡科学认证委员会副主席王智墨博士宣读国际自然医学会贺信、梅州长寿调查报告,宣布“世界长寿之都”认证结果。
健康长寿是人类的共同追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梅州地处北纬24度,境内千米高山140多座,高海拔、低纬度,多云雾、富硒土,原生态、无污染,造就了梅州的山之魂、水之灵,人之情、文之脉。这里的人们爱文化、爱唱歌、爱运动、爱自然,处处都体现着“长寿”的特质。
梅州是国家森林城市、广东省生态发展区和重要水源保护地,这里山好、水好、环境好,生态是其发展的底色。山水滋润着土地,养育着一方人,而文化则浸润心田。客家民系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民俗风情,让这块土地独具客家文化的魅力。同时,随着“健康梅州”建设的推进,梅州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人群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山水的养育、客家文化的滋润及医疗卫生技术的保障,孕育出长寿人。全市现有百岁长寿老人858人,每10万人中就有15人超过百岁,90岁以上长寿老人占户籍人口3.8‰;有蕉岭县、大埔县两个“世界长寿乡”,梅县区、丰顺县两个“中国长寿之乡”。
世界长寿乡科学认证委员会认为,梅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生态环境优越、生活方式健康、医疗保障完善、长寿底蕴深厚,是健康养生、延年益寿的风水宝地,成为中国地级市第二个“世界长寿之都”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先进的医疗技术,是市民健康、人民长寿的保障。据悉,梅州人群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居民健康水平总体上达到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客都人家”成长记
2018年11月中旬
签约落户
“客都人家”项目于2018年11月签约落户梅县区,开始进行前期筹备工作。
2019年5月18日
奠基动工
在短短半年多时间内,“客都人家”项目便完成了公司注册、规划设计、项目审批、拍地供地等一系列重要前期工作,实现动工。
2020年1月19日
“梅州速度”
梅州举行2019年度十大“梅州速度”项目颁奖典礼,从签约到动工仅用时半年的“客都人家”项目跑出“梅州速度”,斩获该殊荣。
2020年2月10日
复工复产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客都人家”项目部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产,在做足做细防疫措施的前提下,开足马力全力推动项目建设,形成“大干快上”的生产局面。
2020年9月2日
成立剧团
“原乡艺术团”正式授旗成立,标志着《原乡》艺术团正式完成建制,全球首台客家主题实景剧《原乡》进入排练阶段。
2020年9月25日
璀璨亮灯
光耀客都夜明珠,灯映梅江花月夜。当晚,“客都人家”项目举行首次亮灯仪式,古色古香的客乡老街,上千盏灯依次点亮,灿若星河,刷屏当天的朋友圈。
2020年10月1日
玩转“柚获”
“客乡客都大柚获,中秋国庆喜相逢——梅州首届客都柚获节”系列活动在“客都人家”客乡老街举行,钓柚子、柚子保龄球、最大蜜柚评选等趣味活动,吸引众多柚农、商家、游客参加。
2020年11月中旬
完成招商
11月中旬,客乡老街店铺招商工作全面完成,涵盖特色美食、休闲娱乐、匠艺体验、文化展馆、特色住宿等多重业态,为游客提供“吃、住、游、乐、购”一站式休闲娱乐体验。
2020年12月21日
揭幕重生
客都人家“先贤堂”揭幕。该建筑原址在江西抚州,“客都人家”采用异地保护利用方式,将其搬迁至梅州,并命名为“先贤堂”。“先贤堂”牌匾由叶剑英元帅女婿、国务院原副总理邹家华先生题写。这座建筑也将客家先人风骨带至梅州,让老宅重塑昔日的辉煌。
2020年12月21日
《原乡》试演
当晚,200多名专业演员在实景、音乐、舞美、道具、声光水电特效的配合下,震撼完成了《原乡》首次试演。
2020年12月25日
开业迎客
当天下午,客都人家开街、《原乡》公演等系列活动举行。历时400多天,“客都人家”实现了从无到有,粤闽赣边首个以客家文化为载体的文旅综合体正式开业,将助力梅州奋力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样本。
新闻推荐
客商银行·2020世界客都长寿梅州马拉松赛圆满收官 万名选手“亲梅逐马” 领略“世界客都”之美
万人畅跑2020世界客都长寿梅州马拉松赛。何森垚摄12月27日上午,客商银行·2020世界客都长寿梅州马拉松赛在梅州市梅县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