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叟流芳蓝钦奎

梅州日报 2020-12-25 08:49

蓝屋巷总宪第中厅蓝屋巷总宪第外门

●图文/赖俊权

文化犹如阳光,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优秀历史名人是历史长河中的佼佼者,他们无愧于时代,是梅州文化底蕴厚实的基石,是我们城市的气质和灵魂,对凝聚人心、启迪心灵、提升人生境界的作用无可替代。

近年来我走读城乡,其实算不上一个文史爱好者,我只是通过行走中所见所闻抒发感想,一路学习一边景仰。条条古巷道,座座古民居,闪烁着昔日光辉,先贤们的事迹和优良品格,是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位于仲元路蓝屋巷的蓝钦奎,他是山西巡抚兼提督,从幼年家境贫寒“一盘豆腐到元宵”到晚年参加 “千叟宴受赐”备极荣耀,人生蜕变,华丽转身,让人佩服。

家境贫寒

不如翘首看梅花

蓝钦奎(1706-1785)字景先,号牧洲,广东嘉应州(今梅城)西门蓝屋巷人。蓝钦奎出身贫寒,未入仕前,曾对艰难的日子有深切体验,我们从他《看梅花》一诗就可以窥见一斑:“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都在别人家。今日自然然不得,不如翘首看梅花”。这首诗写于春节前,当时他妻子抱怨家里的“生活七件”无法准备,难以为炊,蓝钦奎每以“自然有”的话来搪塞。除夕来临,日子清贫如旧,而债主们频频上门。万般无奈之下,蓝钦奎只好远遁江畔梅花林,聊藉赏花躲旧债。他还有另一首诗,同样是写除夕的辛酸:“东邻设宴送除夕,西舍开筵贺岁朝。只有老夫忘肉味,一盘豆腐到元宵。”可见当年的窘迫生活。

正所谓“苦心人,天不负”,蓝钦奎发奋读书,在考取秀才后,多次赴广州乡试,不断超越,终于金榜题名。清雍正十一年(1733),蓝钦奎上京考试中第二百八十六名进士即殿试三甲第三名,由户部主事晋升郎中,乾隆十年(1745)出任陕西西安知府,后迁任山西按察使(又称臬台,主管司法),乾隆三十年(1765)署理山西巡抚(又称抚台,主管政务),又兼提督(又称藩台,主管军事),任内清正廉洁,政绩卓著,名题雁塔,深得百姓爱戴和皇帝赏识。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世界称犹太民族为“书本的民族”,因为他们重教化,重伦理,在千年迁徙中顽强守住自己的文化品位。这一点上,客家人可以说是毫不逊色。在客家社会里,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以兴学为乐,以读书为本,以文章为贵,以知识为荣,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据《嘉应州志》载:“士喜读书,多舌耕,虽穷困至老,不肯辍业,近年应试者万余人。”乾隆十三年,河北通州人王之正在州衙门前立一“人文秀区”牌坊。乾隆年间,吴鸿撰写的《重修镇平学记》碑文说:“嘉应之为州也,人物为岭南之冠。”自唐代起,进士及等者就达76人;“自宋以来,代产伟人”;到清代,钦点翰林16人,钦赐翰林6人,清代举人621人,明清两代合计秀才3679人,有著述行世的达96人。由此可见,嘉应州到了明清两代,众建贤才,士林中佼佼者比比皆是,蓝钦奎就是其中之一。

备极荣耀

进京参加千叟宴

蓝钦奎故居总宪第位于蓝屋巷4号,这座始建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的三堂三横围屋,已有300多年历史。从江北梅江区政府门口的仲元路向西直行,约两百米可以到蓝屋巷,穿过狭窄悠长的古巷道,就来到外大门用楷书金字书写着“三台著绩,千叟流芳”的总宪第。据《蓝氏族谱》载,修造这座古宅的主人蓝钦奎,是位高权重,深沐皇恩的客家先贤。

查证总宪一词,官名。明清都察院都御史的别称,掌纠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予参朝廷大议等事。据《蓝氏族谱》记载,乾隆五十年(1785),时年七十九高龄的蓝钦奎由在山东青州益都县任知县的儿子官邸中启程到北京参加乾隆帝举办的千叟宴,得到了御笔匾和御赐寿杖、玉如意、绸缎、珐琅等珍品。

据史料,清王朝共举行过四次千叟宴,其中康熙、乾隆各召集两次,第一次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第二次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第三次是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第四次是在嘉庆元年(1796年)。参加千叟宴的人选,康熙时规定六十五岁以上,乾隆时则放宽到六十岁以上。可惜四次宴会虽人数众多,热闹非凡,但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却并不多见。

试想想,君臣相聚,举杯相邀,觥筹交错,如同天上人间。乾隆帝为表示皇恩浩荡,四海承平,天下富足,在乾清宫举行千叟宴,场面之大,实为空前,当时赴宴者有千余人,皆系耄耋长者,社会各阶层次人物皆有,从这次千叟宴的举办,各地掀起敬老爱老之风,可谓盛行。

目前到总宪第,进入门楼可以看到“赐杖第”和从1785年至今仍完好的乾隆千叟宴御笔匾。(真迹已移至中国客家博物馆保护收藏)总宪第的“赐杖第”,据说以往嘉应州知府等重要官员都会到大门前膜拜一番才上任,除千叟宴御笔匾尚存外,其他所赐物品可惜没有流传下来。

蓝氏族人也将千叟宴御笔匾视为珍宝,更是一种荣誉。该匾长220厘米,宽87厘米,厚4厘米。匾四边有六条龙围绕,上下各两条,左右各一条,四边底色为蓝色。上边正中间有“御笔”字样,匾中间底色为棕红色,虽然年代久远,匾文上御笔题写的字迹尚存隐约可见的金铂色。

无独有偶,山东邹平焦桥镇的袁氏家中曾发现了乾隆第二次千叟宴时赐给当时的刑部员外郎袁守惠的御笔匾额。梅城蓝氏总宪第的御笔匾是乾隆千叟宴的御笔匾,比山东发现的牌匾时间早了11年,并且保存得更完好,称得上是国内唯一一块历史年代最久也是价值最高的乾隆千叟宴御笔匾。

客家之道

努力终会成功

历史名人是独一无二的印记,是地方文化宝库的重要资源,一座城市不只是人、楼、街道的集合,更是城市魅力和文化的体现。对一座城市而言,那些留存的诸多历史名人遗迹和传说,是极其珍贵的财富。

蓝钦奎幼年贫穷,好学上进,自强不息。可以想象,假如一位年轻的客家少年,在乡试不第后,黯然返乡。他一身飘飘白衣,冒着阴雨独自赶路,在冷酷的现实面前,如果选择逃避,会受到了冷落,郁郁不得志,感叹生不逢时,一腔雄心壮志寄托白纸。可是他没有,他坚持努力,最后功成名就,任内还深得百姓爱戴,绩著干城,种德华兹,目前总宪第内堂就挂着这些牌匾。

客家之道,皆在读书之道中。蓝钦奎和许多客家先民一样,勤耕苦读,一生奋斗,也正如客家精神:从中原跋山涉水,甚至远涉重洋,没有强大的信念,坚韧的毅力,非凡的智慧,尤其是难以想象的付出,是不可能在异地他乡立足与成就事业的!

盘点客家梅州,由于山多地少、人多田少的地理环境,使读书求学成为他们的最好的出路,所谓“耕读传家”,就是通过耕田奠定基业,进而督课子孙勤奋苦读,获取功名。“耕”为生存之本,是读的基础,“读”是迁升之路,是最终目的和追求。“子弟唔读书,好比没眼珠。”在物力维艰的时代,唯一的希望就是苦读上进,布衣仕进,从田坵到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以文墨翰香代替锄头血汗。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历史名人就是一个地方特有的文化符号,一个地方出现一个或一群文化名人,是上天对这个地方的垂爱,蓝钦奎他们正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闪耀在客都大地,构成历史文化名城梅州的一幅幅灿烂文化图景。

但愿文章能寿世,不求闻达以骄人。也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住着既熟悉又陌生的心。偌大的城市,渺小的我,如沧海一粟,但致敬先贤、景仰名人,挖掘他们优秀的品格,唤起我们内心的感动,擦亮城市精神,从而使我们更加珍视、热爱这座城,更好地建设、服务这座城市,让家园更美,让生活更好,无疑就是作者和读者的共同愿望。

这就是老梅城西门蓝屋巷蓝钦奎先贤带给我们的思考。

新闻推荐

近期梅江区发生数起火灾,幸无人员伤亡。消防部门提醒,冬季天干物燥,大家应提高防火意识,避免火患 这根弦,不能松!

由于意识薄弱,消防通道被堵的状况时有出现。图为梅江区一小区消防通道设置了醒目的提示牌,但依然有三轮车阻挡入口。(钟幸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