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戏曲的热发展和冷思考 梅州以文化自省提升文化自信,不断构建戏曲健康发展的生态格局

南方日报 2020-12-16 06:57

山歌音乐剧《林风眠》不仅是对林风眠传奇艺术人生的挖掘,也是对梅州深厚文化历史底蕴的系统阐述。丁啸摄

山歌剧《白鹭村》是一出以乡村建设为时代背景的现代戏。

丁啸摄

山歌剧《春闹》讴歌了新时代扶贫干部扶真贫、真扶贫的新作为。

马万亿摄

广东汉剧《王昭君》是实施广东汉剧振兴发展计划后打造的第一部精品剧目。受访者供图

音乐剧《血色三河》是广东省首部大型原创民族歌剧。

丁啸摄

●南方日报记者汪思婷

12月,梅州戏曲界赢得了一份特别的荣誉。

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于日前圆满闭幕,梅州喜揽15个奖项,取得了全省领先的喜人成绩。尤其是山歌剧《白鹭村》《春闹》花开并蒂。同一个市同一剧种在同一届艺术节上拿下两个一等奖,在省艺术节的历史上是空前的。

这份荣誉,对梅州戏曲人而言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

处处曲声,浓浓戏韵。“南国牡丹”广东汉剧古韵新生、“得奖大户”客家山歌剧硕果累累、“南国奇葩”五华采茶戏华丽转身、“指尖绝技”提线木偶剧享有盛誉……客家戏曲生态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身处热潮冷静思考,地方戏曲的传承发展中仍有不少亟待解决的难题。及时的文化自省和积极的文化自觉,才能激励梅州戏曲界出戏又出人,创作出更多经得起时代考验的艺术精品,不断推动梅州戏曲走向繁荣和发展。

热发展

“梅州现象”成文化热点

“梅州创纪录!客家山歌剧花开并蒂,喜摘金奖绽羊城……

12月6日晚,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在广州落下帷幕,客家山歌剧《白鹭村》《春闹》同获一等奖。戏曲组一等奖仅3个名额,梅州就占据两席,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在梅州人的朋友圈刷屏。

据悉,同一个市同一个剧种在同一届艺术节上拿下两个一等奖,在省艺术节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本届省艺术节上,梅州荣获2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多个单项奖,1单位获优秀组织奖,总计获得15个奖项,在全省遥遥领先。

广东省艺术节是国内最早创办的省级艺术节,从1984年至今已连续举办14届,是广东省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最具专业性的艺术盛会。

梅州在本届省艺术节上的表现,引起国家和省文艺界专家的高度关注,赞誉为“梅州现象”,成为本届省艺术节备受关注的文化热点。专家认为,梅州立足本土、自立自强,文脉赓续不断,进而厚积薄发,一朝喷涌而出“梅州现象”。作为文化的现象,其背后蕴含的价值和意义值得研究、学习、借鉴。

“"梅州现象"之所以成为业内赞誉的热点,在于梅州作品的质地。只有本土人才能够在自我的创作根据地上精心孕育,创作出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梅州市戏剧研究工作室主任林文祥说,《白鹭村》《春闹》的编剧、导演、作曲等核心主创和表演团队都是梅州本土人才,在全省是鲜见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一方戏。

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梅州拥有广东汉剧、客家山歌剧、五华采茶戏、提线木偶剧等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地方戏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千百年来,城里乡间,搭台唱戏,方寸舞台却能够“三五步走遍天下,六七人千军万马”,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丝竹管弦鼓、唱念做打舞,诠释着客家文化。

如今,行走梅州,处处有戏:在灯光璀璨的剧院里,在粉墙黛瓦的乡镇上,在绿水青山的田园乡村中……戏曲沃土逐渐成戏曲热土。梅州在此次省艺术节的表现,又掀起了新一轮“戏曲热”。

事实上,随着一系列利好政策措施出台,梅州戏曲早已呈现回暖迹象。

2018年10月,《梅州市推动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进一步推动地方戏曲传承保护与发展,繁荣梅州文艺事业;2019年12月,《广东汉剧振兴发展工作实施意见》印发,不仅对广东汉剧振兴发展有了明确的路径,还专门提出了要对提线木偶戏、采茶戏等进行整体性保护,助推梅州戏剧艺术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发展态势。

今年12月10日,广东汉剧成功入选2020年省非遗优秀实践案例名单,在全省非遗传承工作中树立了行业的标杆模范作用。随即,由嘉应学院和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共同编撰的《走进客家山歌》举行捐书仪式,该书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将客家山歌剧呈现给读者。

近年来,梅州戏曲界动作频频、好戏连连,精品力作走出山门、走向全国,展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美好画面,显现了客家戏曲生态发展的良好态势。

往日山野小唱,今登大雅之堂。广东汉剧、客家山歌剧、五华提线木偶跻身全国性舞台成为常态;客家山歌剧在广东省艺术节上实现了“五连金”,佳作叠出为梅州赢得了“得奖大户”的美称;广东汉剧振兴发展大会召开,释放出一系列利好信号,引起了社会各界热烈反响……

冷思考

发展亟需补短板强弱项

当大家还沉浸在获得荣誉的喜悦中时,梅州戏曲人已经开始思考更多的问题。一篇《告山歌剧人书》在网上引起共鸣:

“扪心问一问自己:我们获了那么多的奖,真的有那么强的实力吗?我们的作品真的完美了吗?我们的创作真的强大了吗?我们的编制内还有多少正规军?青黄不接,人才问题解决了吗?还有多少观众能常将我们想起?每一个问号,都将成为压垮骆驼的稻草,每一个问号,都是山歌剧人必解的难题。”

一连串直击灵魂的拷问令人瞬间清醒,如此现状,值得深思。

“"梅州现象"在广东乃至全国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除了感到高兴,现在更多的是冷静和思考,不能飘在云端,要抓紧回到现实,意识到我们还有不少短板亟待解决。”《告山歌剧人书》正是林文祥所写,他直言不讳,梅州戏曲发展现状仍不乐观。

当“老戏骨”逐渐退场谁来传承?人才问题是当前梅州戏曲发展最突出的问题。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其传承和发展的核心是人才。戏曲人才不仅局限于演员,编剧、导演、舞美、道具、灯光、器乐等各种人才都不可或缺。

“衡量一个地区艺术创作水平最根本的要素是人才和作品,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才。尤其是在地方戏曲艺术创作上,植根于本土文化的编导人才更为重要。”在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王炜看来,从客家山歌剧《等郎妹》开始,梅州本土的创作团队一直在成长。

但林文祥坦言,放眼梅州,能独当一面的人才并不多,中青年演员、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依旧缺乏,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困境。在老一辈艺术家逐渐淡出之后,中青年如何“接棒”,需要好好思考。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编制紧缺成为制约人才发展的因素之一,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展中说,如果不能给予他们生活保障,很容易造成人才流失,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此外,梅州戏曲明星仍是空白。“明星效应”发挥着强大作用,很多时候会决定一部剧的上座率,甚至出现一个演员能唱红一出戏或者几出戏,大师级的戏曲明星还能创造一个艺术流派。可以说,一出戏的成功,很多时候与演员的精彩呈现密不可分。

当“老戏迷”逐渐老去谁来捧场?地方戏曲也面临着观众减少、市场萎缩的发展困境,梅州亦如此。

“重新审视梅州戏曲的发展,我认为过于依赖政府的扶持,我们需要找回演出根据地,不断开拓市场,把创作扎根在民间,把舞台搭建在民间。”林文祥说,但凡有生命力的剧种,都是生长在民间、活跃在民间,从地方小戏成长为影响力大的剧种,是在群众中演出来的、在市场中闯出来的。

好戏是口碑传出来的,是“跑场子”跑出来的,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换言之,有好戏才能吸引观众。对戏曲艺术来说,观众是基础,培育一大批爱好戏曲、关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观众群体,是振兴戏曲艺术的基础性工作。

居安思危,不进则退。回看梅州在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获奖过程,他们没有躺在功劳簿上自我满足,而是敢于拿起“文艺批评”这块试金石来促进地方戏曲艺术的发展与进步,体现了戏曲发展应有的文化自省和文化自觉,这是一种好现象。

真作为

坚持出人出戏出影响力

梅州认为,如今已不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这对梅州戏曲提出了内外兼修的要求。

于内,立足本土,修炼内功;于外,走出围龙,开拓市场。

人才的培养是文艺创作和文艺繁荣的根本,编剧、作曲和导演是剧种创作的三大主创基因,坚持用自己的人才队伍是梅州始终坚守的理念。

“坚持用本土人才,并不是代表梅州不请外援,"梅州现象"的背后有不少优秀的艺术家一直在支援梅州,不能忽视他们对梅州戏曲艺术的贡献。”林文祥说,外请专家的知识面和眼界会打破本土专家自我积累的单一、局限,在相互的交融中,本土专家在精神视野上会慢慢地驳杂和丰盈起来,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

下一步,梅州培育本土人才的思路将采用罗汉塔的构筑,不仅让已经成熟的创作人走出去与高手过招,也要不断请进优秀的艺术家来梅州“松土”,让梅州戏曲的文化土壤保持肥沃状态。而当梅州有需要的时候,外出人员可以马上回来打造品牌。

只有抓住角的培养,才能出精品。而精品剧目是一个城市文化实力的形象和代表,在创作剧目这一方面,梅州的态度是“坚守但不保守”。

“坚守本土的,但我们不会墨守成规,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外来的优秀的现代的东西,在传承上融合创新,不断让观众眼前一亮。”林文祥说,最新一部大型客家山歌剧《林风眠》好评如潮,该剧从文本到舞台呈现,没有遵守传统山歌剧的体制,而是进行了大胆的突破。

守得住本才走得出去。梅州将继续创作更多“走出去”的优秀戏曲剧目,讲述梅州故事、代表梅州形象,继续创造一个又一个的“梅州现象”。

接下来,梅州市戏剧研究工作室将以市山歌剧团为中心点,打造龙头品牌,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进一步打造梅县山歌剧团和五华采茶剧团,共同促成全面开花的联动效应。此外,梅州还将与其他地市的剧团统一保持联动,进行文化输出和支援,为构筑大客家戏曲生态发展贡献“世界客都”的一份力量。

与此同时,梅州以振兴发展广东汉剧为契机,推动广东汉剧活起来、传下去。培育和弘扬闽粤赣客家地区汉剧文化、助力粤港澳“人文湾区”和对接“一带一路”客属地区推动客家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如何以精品戏、好演员,传播梅州戏曲风采,展示客家人文历史,讲好梅州故事,戏曲作为梅州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依然承担着重要作用,且任重道远。

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广武表示,梅州戏曲发展又一个春天来临,梅州文艺工作者要赶紧播种,才会有好收成。“我相信在全体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我们梅州文化的春天,一定会百花满园。”

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结束了,对于正在攀登高峰的梅州戏曲界来说,新的征程才刚刚开始。

◇相关

第十四届广东省艺术节评奖出炉

梅州喜揽15个奖项

○山歌剧《白鹭村》、山歌剧《春闹》获一等奖

○广东汉剧《王昭君》、音乐剧《血色三河》获二等奖

○管乐莹(广东汉剧《王昭君》)、杨苑玲(山歌剧《白鹭村》)、潘锡岳(音乐剧《血色三河》)、刘谦隆(山歌剧《春闹》)获优秀表演奖

○廖惠玲、林文祥、罗锐曾(山歌剧《白鹭村》)获优秀编剧奖

○李建生(山歌剧《白鹭村》)获优秀导演奖

○钟礼俊、钟礼坤(广东汉剧《王昭君》)获优秀音乐创作奖

○提线木偶剧《沙家浜·智斗》获评优秀小型舞台艺术作品

○潘锡岳(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获评十佳舞台新秀

○张又虹(山歌剧《春闹》特邀舞美设计)获评“特别贡献者”称号

○梅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被授予优秀组织奖

新闻推荐

携手攻坚稳脱贫 同心造血助振兴 广州帮扶梅州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专题272个省定相对贫困村全部达到退出标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八有”指标全部达标,连续四年在全省综合考核评价中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