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坛巨匠林风眠 半生孤鸿一世温良 凤鸣客都享誉世界

南方日报 2020-11-22 07:20

林风眠故居“敦裕居”。

林风眠作品《风景》。资料图片

林风眠作品《苇荡秋鹜》。资料图片

青年时期的林风眠。(摄于1928年)

资料图片

在中国画院院士黄永玉的书《比我老的老头》中,这样写到林风眠的去世:九十二岁的八月十二上午十时,林风眠来到天堂门口。“干什么的?身上多是鞭痕?”上帝问他。“画家!”林风眠回答。这样一个故事,形象地展示了林风眠的一生。

在大多数亲近林风眠的人对他的回忆中,天赋异禀、孤鸿、温良如玉,是重复最多的关键词。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绘画大师,一生颠沛流离,苍凉孤独却又星光璀璨。他留下了许多惊世画作,培养了赵无极、吴冠中、李可染、董希文等足以撑起现代中国美术半壁江山的学生,却大半辈子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

“艺术,是人生一切苦难的调剂者!”他的画中有思想,也有人生。“片片的浮云、清清的小溪、远远的松林和屋傍的翠竹”是他画作中经常出现的元素,也是他的自传里对家乡梅州的描述。家乡始终是他难以忘怀的精神家园,纵然远离多年,仍然以艺术的方式终身感怀。

天赋异禀

9岁时卖出第一幅画

驱车来到西阳镇阁公岭村,在现代村屋环绕之间,一座清代四合院式客家传统民居格外引人注目,屋前是半月形池塘,屋后枕着连绵的山头。这座建筑名为“敦裕居”,为林风眠的故居。

走进敦裕居,里面挂着林风眠的画作,其中一幅画上,苍翠的松林之中有几所灰瓦白墙的房子,房子前有清澈的小溪,一座拱桥架在小溪之上。

翻开林风眠的画作,会发现苍翠的树木、灰瓦白墙的民居、民居前的篱笆、清澈的小溪、河水旁的滩涂都是其中重要的元素。而这些元素是深埋在林风眠脑海中对家乡的印象。

林风眠1989年在香港时自述:“我出生于广东梅江边上的一个山村里。当我六岁开始学画后,就有热烈的愿望,想将我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表达出来。后来在欧洲留学的年代里,在四处奔波的战乱中,仍不时回忆起家乡片片的浮云、清清的小溪、远远的松林和屋傍的翠竹。”

1900年农历十月,一个皎洁的夜晚,林风眠出生在敦裕居里,当夜有流星划过天空。5岁开始读私塾时,私塾先生拿着经书对孩子的爷爷林维仁说:“这孩子出生时流星划过,用凤鸣正合适……”爷爷和族亲同意了私塾先生给孩子起的“凤鸣”这个名字。出国留学后,他曾先后用过风鸣、风眠、蜂鸣作笔名,在1924年时,最后定名为林风眠。

祖父林维仁是个倔强、勤劳的山村石匠艺人,父亲林雨农也继承了林维仁的手艺。“脚下磨出功夫来,将来什么路都可以走”。林风眠对于祖父的教训熟记于心,直言祖父对他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他的父亲林雨农(又名伯恩)继承父业,同时也是一名画师。在父亲的要求下,6岁时林风眠开始学作画,父亲教他临摹《芥子园画谱》,让他接受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启蒙教育。

也正是这一年,林风眠与母亲天各一方。失去母亲的林风眠,大多数时候都是待在祖父身边,帮他递榔头、传工具,做一些简单的活。在林风眠的印象里,无论四季阴晴,祖父都是光着脚板,成年累月在石块上刻画。

雕刻,不仅要靠精湛的手艺,还需要花大量的时间。林风眠一看便是一个下午,耐心和定力逐渐培养起来,为他后期长时间作画打下铺垫。“我的这双手和手中的一支笔,恰也像祖父的手和他手中的凿子一样,成天是闲不住的……这些习惯的养成,我不能不感谢祖父对我的教训。”林风眠在《自传》中写道。

林风眠8岁时进入旧制的立本小学,开始学习古书,边学习边画画。一年之后,他画了一幅神奇的中堂《松鹤图》,栩栩如生的仙鹤引起全村人的惊诧,并被一位富商买走,这便是他生平卖出的第一幅画。

1914年,15岁的林风眠考取梅州中学,他与同学林文铮等人组织了“探骊诗社”,还创办“画社”。后来,他们与李金发成为了中国美术学院院史上的“梅州三剑客”。

关于林风眠中学时学习绘画的轶事流传很多。著名画家梁伯聪的三儿子梁挺生所著《六十年烟云》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梁伯聪在课堂上展示了林风眠的国画习作,问学生们应该给多少分。同学们说应给满分100分,梁伯聪说不可以。然后,他接着说:“这100分只是给他完美的绘画,可是他画中所表露的艺术潜质,已超越他的学历。那就是说,他的画是超水准的,应得120分,这是破天荒给的分。”

艺术孤鸿

东西方风格融合孕育“风眠体”

夕阳西下的傍晚,形单影只的鸿雁飞过芦苇丛,远处层层叠叠的山脉巍峨高耸,更衬托出鸿雁的渺小孤寂。

这是林风眠的其中一幅画作《芦雁》,他曾说,这幅画作是他自况自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也曾用“一只孤鹜”来形容林风眠。可以说,在20世纪中西融合的艺术家中,林风眠因苦难的人生和艺术经历,走出了一条独特美的历程。

1919年,林风眠在梅州中学的同窗好友林文铮告诉他留法勤工俭学的消息,于是他们决定一同前往。当年12月,他登上了远赴法国的邮轮,开始了长达六年的游学经历。

来到法国后,他用3个月时间学习法文,考取了法国国立第戎美术学院,并大受赏识。随后院长将他介绍到了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得以进入柯尔蒙(Cormon)的工作室学习。

当时,巴黎聚集着各大美术艺术名师。马蒂斯、莫奈、毕加索等都在巴黎,林风眠得以广泛接触各种艺术形式。

在法国学习了4年之后,1923年,林风眠开始游学德国。于1年后与留法同学共同组织了“霍普斯会”,正式打出融合中西艺术的旗帜。同年5月,林风眠以42幅作品参加在斯特拉斯堡举办的“中国古代与现代美术展览会”。当时正旅居法国的蔡元培作为嘉宾出席,他被林风眠的作品《摸索》深深吸引。蔡元培赞叹作者是艺术天才,几次和夫人去林风眠的住所看望他。

那时的林风眠在艺术上初露锋芒,但没过多久,他的德国妻子罗达就在分娩时染上疾病,与婴儿一同夭折。

1926年1月,深受妻子逝世打击的林风眠选择回国。船刚在上海抵港,就看见岸上大红条幅写着:欢迎林校长回国。那时林风眠并不知道,蔡元培已经保荐他为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就这样,年仅26岁的林风眠到达北平并当了校长兼教授。

上任伊始,他就增设音乐、戏剧和雕塑系,并大力重建新的教学团队,欢迎郁达夫、黄怀英、萧友梅、周作人、谢冰心等一批当年文艺界知名人士来校任教或兼课,校内教学面貌一新。刘开渠、李苦禅、雷圭元、冼星海等就是该校这一时期学生中的明星。

担任校长仅1年,1927年9月,迫于时局,林风眠辞职南下,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筹办国立艺术学院(即杭州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并任院长。

直至1937年抗战爆发,林风眠执掌艺专教印近十年。也正是在这“黄金十年”,杭州艺专成为了中国新派艺术家的摇篮,被当时的学生誉为“巴黎美术学院分院”。正是在这期间,杭州艺专走出了赵无极、朱德群、艾青、李可染、吴冠中、罗工柳、彦涵等一批后来享誉中外的艺术大师。

执教期间,林风眠中西融合的艺术思维逐步成熟。他在1927年发表的文章《东西艺术之前途》一文中提出:“西方艺术上之所短,正是东方艺术之所长;东方艺术之所短,正是西方艺术之所长。短长相补,世界新艺术之产生,正在目前,惟视吾人努力之方针耳。”认为中西艺术是互补关系,西方艺术重视客观表现,东方艺术重视主观形式的构成。而现在正是东西方艺术取长补短的时机。

他将东方的水墨和西方的色彩结合,孕育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即“风眠体”。但因历史等原因,他所提的调和中西艺术的思想不被主流所接受。

因为客观原因,林风眠隐居于上海,淡泊名利。1977年后,林风眠移居香港,期间曾多次于中国北京、上海、台北,法国巴黎,日本东京等地举办展览,蜚声中外。

温良如玉

一生颠沛流离难忘如诗故乡

黑灰色是这幅画的主色调,画中有无数的脸孔,睁着或恐惧,或憎恶,或愁苦的眼睛,他们望着前方张开双臂,好似期盼着人们的温暖怀抱。

这幅画是林风眠的绝笔《噩梦》系列中的一幅。

客居香港的林风眠,深居简出,几乎一直画到生命的终点。《人生百态》《噩梦》系列是他的绝笔。这些画面大多是黑灰色的主色调,但又点缀着一些充满生机的亮丽颜色,给人以人生困难却不绝希望之感。

1991年8月12日,林风眠因为心脏病去世。他的人生就像波澜壮阔的海面一样跌宕起伏,最终都归于平静。

“在孤寂中有着热烈,在沉静中有着壮美,在失望中有着希望,在向往与怀旧中似乎又在思索着什么。”《林风眠传》的作者郑重,这样描述林风眠独特的艺术风格。郑重认为,这位时代感极强的艺术家,受到时代的冷落。但在和他同时代的画家中,没有人能觉察这种情绪,更没人能将其把握和表现出来。“纵观林风眠的一生,就像画坛的一只孤鸿,凄美地飞翔在天地之间,又像身披蓑衣的独钓老翁,任由烟雨吹打寂静地漂流在艺术之湖上。”

年少时一身孤勇,年老时一身如霜,他半生孤独似飞鸿,却一世温良如君子。林风眠病逝时,木心在《双重悲悼》中写道:“林风眠先生曾经是,我们的象征性的灵魂人物。”

晚年,林风眠曾写过一首诗《自嘲》:“我独无才作画师,灯残墨尽夜眠迟。青山雾里花迷径,秋树红染水一池。犹忆青丝魂已断,谁知白发梦难期。山村溪水应如旧,片片浮云处处诗。”描述自己身处略显苍茫的处境,诗的最后他回忆起家乡,他说那里是浮云遍布、如诗如画的美丽地方。

而他的家乡梅州也在用自己的方式怀念着这位大师。

中国客家博物馆内,便保存着多幅林风眠的绘画真迹。“目前,馆内共保存着3幅林风眠先生的绘画作品,分别为《枫树小鸟》《秋景》和《双鹭》,均由热心人土捐赠。”客家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一幅幅中西融合的画,让越来越多的梅州人记住林风眠这个名字。“这位闯出围龙、走向世界的艺术大师,是梅州人的骄傲,是客家人的骄傲。他的艺术作品和艺术精神是客家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全国人大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欧广源这样说。

2016年,25位梅州文化知识界有识之士牵头组织成立“梅州市林风眠研究会”,进一步弘扬与传承林风眠艺术精神,推动梅州林风眠艺术研究,助推梅州建设广东文化高地。从此林风眠研究会工作迈开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的步伐,研究内容在更大、更宽广的意义上走进梅州人乃至全国人的视野。

“林风眠出生成长在梅州,成名在外,他是从梅州走向世界的一代宗师。作为先贤故乡应该全面认识其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传承和发扬其艺术精神,对于梅州市今后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院长肖文评说。

在剑英公园旁,林风眠美术馆正在施工。而不远处的梅江区风眠小学的凤鸣楼内,学生们的书声正传来……今年是林风眠诞辰120周年,11月21日至22日梅州举行系列活动,纪念这位画坛巨匠,传承风眠艺术精神。

■风眠艺语

1.艺术,是人生一切苦难的调剂者!

2.我是睁着眼睛在做梦,我的画确是一些梦境。

3.人类的生活能力高于一切生物,所以人类不仅能欣赏美,且也能创造美。

4.艺术是创造的冲动,而决不是被限制的;艺术是革新的,原始时代附属于宗教之中,后来脱离宗教而变为某种社会的娱乐品。

5.人类是一种有情感的动物,因为要把自我的情感,表现出来给别一个人同情,则不能不借着脱胎于空间的或时间的形象如文字,绘画,舞蹈,以及歌唱诸艺术。

6.艺术是什么?这个答案,我们再不能从复杂的哲学的美学上去寻求一种不定的定义(请参阅各种美学书)。我以为要解答这种问题,应从两方面观察:一方面寻求艺术之原始,而说明艺术之由来;一方面寻求艺术构成之根本方法,而说明其全体。

参考资料:《林风眠传》郑重

《画未了:林风眠传》郑重

《林风眠与我》李金发

《东西艺术之前途》林风眠

策划:汤凯锋唐林珍

统筹:黄思华梁时禹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张柳青

新闻推荐

用好名人效应提升文化品位

近期,梅江将迎来一场盛会——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这是一个契机,一个把风眠故里推向全省、推向全国、推向世界,向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