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风眠故事 厚植艺术精神 美术界专家学者热议林风眠世纪业绩和艺术精神
今年是画坛巨匠林风眠诞辰120周年。11月21日-22日,梅州举行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追忆林风眠的世纪业绩,传承弘扬林风眠的艺术精神,打响文化品牌,弘扬城市精神,助力建设“世界客都·长寿梅州”。林风眠的画作有什么特点?深挖林风眠艺术精神有哪些意义?作为林风眠的故乡,梅州应该如何继续深入研究林风眠艺术精神,讲好“林风眠故事”?为此,南方日报专访了多位美术界专家学者。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
于洋
林风眠的艺术
贵在对于人性的探索
林风眠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历程,应该说在20世纪中国美术家中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他的作品,无论是早期的油画,还是后来的借鉴民族民间艺术的彩墨画,都十分强烈地显现出对于人生终极问题的探索,对人道主义精神的表现,以及对于人性的追问。
在早期的作品中,例如《人道》《痛苦》这些作品都有非常强烈的哲学意味,这在民国时期的绘画中非常独特。后来他致力于水墨画和彩墨画的创作,这里面又继承了中国早期艺术传统的一些元素,比如汉代的石刻、画像石、画像砖,流传于民间的木版年画、剪纸、皮影等等。画作中的这些元素,显现了他对在欧洲所学到的艺术养分的消化转换。因此我们能看到,他的画作之中既有西方现代艺术的手法,也有浓烈的中国文化色彩。
他后来的一些作品,无论是仕女画还是彩墨风景画,也都显现出一种人在自然面前的、对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哲学追问与自我感知,也就是对于人的存在价值的探索。所以在这一点上,林风眠非常自觉地将一种从源头上根植于西方经典文化的那种崇高性的审美精神,那种文化态度植入到了中国传统的艺术之中。
20岁的林风眠到了欧洲后,他的学习主要受到第戎国立美术学院的杨西斯的影响。后来到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又受到西方现代画派的影响。而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他把自己从欧洲传统学院派的自然主义风格中拉出来,在西方的现代派艺术和东方的古代艺术之中找到了一个中西艺术的契合点,这是林风眠的智慧与自觉。
他与徐悲鸿、高剑父、刘海粟等人的区别在哪里?我认为他更多地把这种注意力投向现代派,这点就和同样去法国留学的徐悲鸿不一样。徐悲鸿主要是对于西欧学院派的古典主义的研习,林风眠则追求的是现代主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现代主义具有世界范围的普适性价值,可以说他打破了中西传统的藩篱,打破了中国画和油画在媒介工具上的限制。从中国早期的传统和民间艺术资源里面,林风眠重新发现了那种单纯而强烈的现代艺术符号。
所以我们也可以从林风眠的画里面,读到像现代派的马蒂斯的简洁,像塞尚的厚重,像毕加索的智慧。在他的作品里边你都可以看到,他是把这些现代派的东西纯粹地融合到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之中。所以,从他30年代早期的人体油画作品,到40年代的彩墨仕女画,我觉得都传达出一种沉静典雅和感奋激越相结合的情绪。从这点上来看,他把绘画还给了绘画,就是说在更为本体的层面去探索中西艺术的传统和现代性的问题。
有些人会说,林风眠所处的时代是救亡运动的高频时期,为什么在林风眠的画中没能看到救亡的影子?其实这种意识是潜藏在他的艺术主张里的。回顾林风眠当国立北京艺专、西湖国立艺专校长的时期,我们会发现他的经历其实伴随着民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和30年代的抗日战争,所以在他的画里面,无论是早期直接表现这种人道和痛苦的这些作品,还是晚年这种比较恬静的田园式的作品,我觉得都有他对于社会、对于自然的感知。特别是在20年代中期担任国立北京艺专校长时期推行“艺术运动”,举办“北京艺术大会”,号召艺术界“走向十字街头”,走向大众。这些都是对近代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中文艺大众化的有力推动。其实,无论是林风眠也好,徐悲鸿也好,在他们身上都有这样的一种共同的对于民族和时代的自觉回应。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艺术管理系主任
王犁
林风眠的价值远不在今天
而在指向现代文明的未来
上世纪中国美术史,不管从什么角度讨论,有两个非常厉害的人物,一个是黄宾虹,另一个则是齐白石;他们对美术史所作的贡献达到了顶峰,这种顶峰几乎是中国人对整个人类文化的贡献,也成为我们今天讨论的二十世纪美术的标杆。
假如要再找出第三个人,我觉得这个人就是林风眠。20世纪“西学东渐”的潮流中,林风眠则可以称为中西结合的集大成者。林风眠中西结合的高度,不是简单技术层面的学习,而是审美层面一手伸向东方的传统,一手伸向西方的现代。
晚清以来“师夷长技以制夷”去西方学习的知识分子都带有强国责任。徐悲鸿受康有为的影响,希望学习西方写实的传统,恢复中国画宋人就有的状物能力。而林风眠留学法国继承的是塞尚以后的现代主义传统,并发现东方审美的优秀传统。中国艺术家在抗战前与西方艺术潮流同步的努力,还有待于学界进一步研究。
近百年来有各种文化思潮,有文化保守主义,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强调中西文化不相容性;也有文化虚无主义,强调西方文化才是先进的文化,用进步论的观点表示,落后的总要被取代。面对二十世纪的艺术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你会发觉绘画上中西结合的难度,仿佛把木头与铁焊接——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林风眠做到了。林风眠艺术实践的兼容性,是20世纪美术史中西结合的最高成就,也是二十世纪重要的文化遗产。
林风眠是中西结合实践史上坐标性的人物,也是东西方艺术中此岸瞭望彼岸的灯塔。灯塔的作用是什么?接近它,让我们找到回家的路;远离它,让我们知道远离的距离;林风眠就是中西艺术结合中灯塔似的人物。
张仃先生曾提出“毕加索+城隍庙”,“毕加索”指的是与现代城市文明有关的西方现代主义传统;而“城隍庙”则指的是扎根于本土的民间艺术,比如风筝、剪纸、印染等,相信张仃先生面对这个理想,还有很多的遗憾,而林风眠才是成功的实践者。
林风眠从法国学成归来之后,1925年在北平艺专(现中央美术学院)担任过校长。1928年又到国立艺术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担任院长。作为教育家坚持较为宽松多元的教育理念。他曾对学生说:“如果画不下去,就出去西湖边走走。”林风眠在国立艺术院的教学团队,基本秉承了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成为蔡元培先生教育思想在艺术领域的守护者和实践者。
刘海粟、徐悲鸿、林风眠是近代美术教育学院进程中的三驾马车,而真正培养出学生后来成大师的教育家,现在梳理一下,还只有以林风眠为核心的教学团队,比如我们熟知的赵无极、朱德群,因卓越的成就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当然还有留在国内的吴冠中等。
林风眠艺术成就的价值还远远不在今天,而在指向现代文明的未来。
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
邓锋
林风眠主张推动美育
在今天看来仍大有意义
林风眠任职期间,致力于推动美育。这样的推动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有何意义?我们需要从20世纪初,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开这一时期开始谈起。其实新文化运动就是一个启蒙运动,但这种启蒙运动里面夹杂着很多政治的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因素在里面。
我们讲民国时期几个阶段。进入1937年之后,我们会明显看出中华民族已经到了一个危亡时刻,所以我们认为救亡的意义是要大于启蒙意义的。我们需要的艺术以及文化都必须要跟现实社会的需求紧密结合在一块。
所以林风眠所倡导的美育其实是来自于蔡元培。蔡元培很早就提到了“以美育代宗教”,推崇美育其实是一个现代启蒙的运动。这个运动我觉得跟时代之间是有所错位的,跟现实发展是有些错位的,所以林风眠的这一条道路就注定是一条孤寂之路。
而林风眠所创造和提倡的这种美育,不管在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掀起的新艺术运动大会,还是在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办的展览,其实都是主张通过净化心灵、陶冶性情,进入一个审美的境界。这样看来,好像是跟时代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我们今天来看,其实背后也隐含着时代的变动,表现出我们与时代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
我们在说表现时代的时候,其实有很多方法。有时候是一种直接的描摹,直接把当时的情景给刻画下来,这种东西能反映当下但很快就会过去;有时候是一种抒情的表达,而林风眠正是主张这种抒情的手法。这种手法是把握住了时代和现实背后每一个个体的可靠性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可能折射出的时代更真实更深刻。文艺很多时候其实是历史和时代的一面镜子,要看我们从什么角度去解读,以及我们解读到一个什么样的深度。
林风眠是属于世界的,不仅仅属于梅州、杭州、上海、香港,更不仅仅属于中国。他是中国艺术自身现代化的第一人,这种东西是可以拿起来跟西方现代艺术大师平起平坐的。
在当代,我们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20世纪初至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我国的经济实力较弱,我们没有办法把我们的文化以现代形态推广出去。就比如我拿传统中国画给外国人看,他们根本看不懂,所以欣赏不了,达不到传播文化的地步。但是你要拿林风眠的画,外国人就一定能看得懂。不仅看得懂,他们甚至能感受到一份来自于东方的、来自于中国的独特诗意和生存境界。
所以美育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美育现在已经开始成为高校非常重要的课程,怎么把美育很好的贯穿下去,我觉得是需要慢慢的,去花很长时间才能够把它慢慢的融入到每一个人的理解和情感里去。
近代美术史专家,青岛现代文学馆馆长
臧杰
加大发掘研究
让林风眠成为
梅州一张响亮名片
林风眠先生无论在专业领域还是对于大众,都戴着神秘的面纱。对于他,大家了解得不像齐白石、徐悲鸿那么多。然而林风眠对美术界的影响又是那么大,他的艺术成就所到达的高度和我们在今天对他的认知是不相匹配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梅州作为林风眠的家乡,对林风眠成长有一定的影响,林风眠的作品有梅州的人和事的影子,有梅州的地域文化和传统。林风眠从这里走出,研究林风眠对于梅州来说非常重要。
这样的一种名人效应,这样一种地域文化艺术资源,是弥足珍贵的。那么应该如何发掘资源?我认为要充分地考虑和把握专业性规律。同时要充分地跟大众相结合,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他的故事更多地传播出去。比如说可以与时尚相结合来呈现给大家,从正面树立起林风眠的艺术形象,我觉得在讲述林风眠故事的时候,还需要放到历史语境之中。讲述他在全世界游历,甚至包括他的遭遇、他的孤独,还有他的辉煌成就,都需要考虑到当时的背景,这样他的人物形象才会丰满。
我觉得除了画展之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影视作品、一些短视频、一些纪录片,让更多的人走近他。
梅州现在正在打造全域旅游城市。据我了解,在梅州,除了林风眠之外还出了很多艺术家,比如李金发、林文铮、刘既飘等。这样一个地方为什么能出那么多艺术家?我想这个地域是有一定独特性的,那这种独特性一定要呈现出来。林风眠早期的家族历史、故居,像这些资源的挖掘和活化利用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要做实。
一说起城市名,大家马上能和名人联系在一起的,这样的城市其实不多。比如说凤凰,像沈从文也好,黄永玉也好,对于凤凰来讲的话,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名片。如果梅州想要做到这样,我想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是现在开始,还不算晚。
目前,最重要的是要把林风眠早期的、细节的可以考证的内容做实做好。就当前而言,大家对于林风眠先生的感性认知还是比较缺失的。我们怎么样才能够既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林风眠,同时又把他的功绩、他的故事讲给中国、讲给全世界,这是今天大家应该担负起的使命。
●南方日报记者梁时禹
新闻推荐
本报讯昨日,东莞市梅州商会组织商会党支部、“客心连”爱心基金、商会妇委会、志愿服务队等会员13人,自驾到平远县上举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