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渊与兴宁教育二三事

梅州日报 2020-11-21 08:52

何子渊(1865-1941)民国时期的兴宁一中校本部:南院

●何益军何潇鸿

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1865-1941),亦是现代教育先驱。他1865年出生于兴宁石马,5岁在培兰书室(私塾)接受启蒙,11岁参加科举童试获兴宁第一名,18岁参加嘉应州院试获甲等第一名,录为廪膳生,随即赴兴宁县衙履职。1884年,年仅19岁的他从广州出发,自费随商船赴美游历,考察美之基础教育等,同年归国,矢志“教育革新,救国图强”。1885年,升任督学,专职督导兴宁的教育工作。同年6月,创办当地第一所西式六年制“倚南洞小学”,正式开始“教育革新”的全面探索。

本文着重讲讲何子渊与兴宁几间中学的关系——

何子渊与简易师范科

1906年底,何子渊的父亲、兴宁教育先驱何晖吉突然辞世,兴宁知县茹欲可亲临石马主祭。据1936年出版、现珍藏于省立中山图书馆特藏部的罗师杨《希山丛著》第四册第13页《何先生晖吉诔辞并序》(祭文)记载:“呜呼先生死矣!数十年来黑暗世界,露一隙之光。政界诸公知以卓育人才为急务,而吾邑士大夫亦竞言兴学,然或托诸空言,而苦于力有所不逮。求其热心办学,力足以维持公益者盖鲜”“先生复具有至性殊姿……生于巨族名门,累世富厚,而所行无可指摘处……至于教育人才,成就后进,则倾其所储而不惜”“当是时罢科举之明诏犹未下也,先生既毅然以办学为己任,命哲嗣子渊,贤咸拟文”“先生承乏劝学所,忝为总董,有化导一邑之责任,方冀先生克享高年,护持群益。行将举先生为一邑办学者劝,而先生忽然逝世,呜呼!学界多艰,贤豪忽陨,后学何以为情耶!”

罗师杨,历史学家,客家学奠基人、史学家罗香林的父亲。曾参与创办兴民学堂,任文史教习。一度担任粤军参谋长邓仲元的秘书兼稽勋局文牍主任。1925年任兴宁县长。著书30余卷,后由其子罗香林整理成《希山丛著》出版。《希山丛著》是记载兴宁创办新学及兴宁近代史十分重要而权威的文献。

由此可知,1906年兴宁劝学所成立、简易师范科创办时,何晖吉就是兴宁劝学所的代总董(“承乏劝学所,忝为总董”)。何子渊入廪不久,年纪轻轻便能担任兴宁督学,与他父亲何晖吉一生潜心教育“毅然以办学为己任”“倾其所储而不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受父亲影响,子承父志,子继父业,何子渊早年即出洋考察西方教育,回国后便于1885年起在石马创办西式学校——倚南洞小学、同仁学校,开现代教育之先河,并把兴学育才作为其一生的事业,竭尽全力。正如《希山丛著》第三册第32页,罗师杨为何子渊六弟、民主革命先驱何贯中所撰的《墓志铭》中所说的,“长兄子渊先生,绩学通方,戊戌后,鼓吹新学尤力。”

“绩学”指饱学之士,“通方”指通晓为政之道。何子渊当时是兴宁督学,清政府专门为他配置了一顶官轿,何氏后人一直将其珍藏至“文革”时期。“戊戌”指戊戌变法,1898年戊戌变法之前,他就已经身体力行,参与政事,宣传西学,创办学校。1898年戊戌变法之后,他宣传、倡导新学尤其积极、努力。由此可知,何子渊当年作为主管教育的官员,1906年他参与创办“简易师范科”事务,是他的职责所在。

1908年,简易师范科改为中学预科,何子渊曾推荐自己的堂侄、石马人何尚澄入职,担任学校的总务,负责后勤工作。当学校人手不够时,何尚澄又代理音乐教师之职。后来,中学预科更名为官立公学堂。1909年,官立公学堂迁入兴宁学宫。1912年,官立公学堂更名为“县立中学校”。这些变更,何子渊都是组织者和参与者。由上可见,何子渊与简易师范科是密不可分的。

何子渊与兴民学堂

据《希山丛著》第八册第20页《罗师杨年谱》记载,“光绪三十年(1904)春二月,兴民学堂开成立大会,公推何子渊、罗则桓为学监。”文中的“学监”,指清朝末年清政府在中等以上学堂设立的学官,也称“监学”。

1985年,为纪念兴邑办学先贤,县政府在兴宁学宫旁边兴建了一座大楼,命名曰“先贤楼”。何子渊与萧惠长、王蔚奇等10人同在“先贤楼志”铭文中。

另外,《希山丛著》“兴民小史”一章提及,当年还聘请蕉岭丘仙根(逢甲)担任监督,挂职一年余。1913年,兴民学堂更名为兴民中学。

何子渊与兴宁高级中学

1928年春,兴宁县立中学和兴民中学同时开办高中,因当时的宣传工作不到位,报名的学生非常之少,两校学生人数都不足30人。如果两校独立办学,势必会增加学校和政府的财政负担,并造成两校之间的矛盾,而难以为继。县有识之士倡议,以文昌祠为校址,将两校高中合并办班,另设高级中学一所。同年秋季,兴宁高级中学成立,正式开学。

罗师杨在《希山丛著》“兴民小史”一章中提到:1905年,何子渊因兼任石马两等公学堂监督(校长),加上公务繁忙,待兴民校务走上正轨后便辞去学监职务。兴宁县教育局教育志编辑室、兴宁县教育学会1987年合编出版的《兴宁县教育志史料汇编》第二辑第57页又记载:何子渊虽辞去学监一职,“但仍长期任兴民校董,对兴民重大设施,既参与其议,也多所赞助。”

可见,兴宁高级中学成立时,何子渊仍是兴民中学校董,参与重大决策,更因他“戊戌后,鼓吹新学尤力”,因而肯定参与了两校高中部的合并,参与了兴宁高级中学的创办。

何子渊与兴宁一中

2021年,兴宁一中将迎来建校115周年。说她建校115周年,是从兴宁一中创建时,其中一所合并学校的前身——简易师范科,在1906年创办时算起的。多年来,对兴宁一中的历史从什么时候算起,似乎没有什么异议。但对学校的创办人究竟应包括哪些人,却不是十分清楚,意见也不太统一。

兴宁一中的创办者究竟都有谁呢?在纪念兴宁一中建校110周年编辑岀版的《兴宁市第一中学简史》中说:“1906年,萧惠长、罗蔼其、王蔚奇等,在兴城东城角刘家祠(今为兴宁市第二小学址),创办简易师范科,首任监督为王蔚奇。”因兴宁一中校庆是从1906年算起的,同时该简史未再提及其他的创办者,因而人们就容易误认为兴宁一中就是由萧、罗、王创办的。

在兴宁一中百年校庆时编辑出版的《百年历程》第一章“兴宁一中的创办过程”中,又是这样叙述的:“20世纪初,我县先贤罗蔼其、萧惠长、王蔚奇、罗幼山、陈少岳、陈谷芗、罗则恒等人,深谙科举制度之积弊,先后于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创办了兴民学堂,1906年创办了简易师范科,1928年创办了高级中学。”

此文还提到,“民国十八年(1929)夏,县内外教育人士罗鸿珺、曾万里、罗孟玮等,考虑到县立、兴民两校学生都只有四百人左右,建议"三中"合并”“同年秋省府禀准三间中学合并一校,定名为兴宁县立第一中学校”。此文最后还特别指出:“由上述事实可见,1929年合并前的三所中学,都是兴宁一中前身。兴宁一中的创办应该追溯到1903年兴民学堂的创办。后来,由于兴民中学于1956年复办,且以1903年兴民学堂创办作为校庆纪念,于是,人们习惯上就把1906年简易师范科(兴宁县立中学前身)的创办,作为兴宁一中的校庆纪念。”

从上述事实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兴宁一中的前身兴民学堂、简易师范科、兴宁高级中学的创办者,都应视为兴宁一中的创办者,是兴宁一中的办学先贤。这样去认识和处理,才是比较客观、公正、科学的。

在兴宁一中创办时,其前身的三所学校,无论是1903年创办的兴民学堂,还是1906年创办的简易师范科,以及1928年创办的县立高级中学,与何子渊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何子渊都在创办者的行列,起着领导者、组织者、协调者的作用。

何子渊作为现代教育的先行者,作为民国时期兴宁的老议长,当时在兴宁民众中颇具公信力和权威性,经常参与处理各种棘手、疑难问题,如族群械斗、土地纠纷等。在“三中”合并时,他仍兼兴民中学校董,对“三中”的合并,一定是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的,其说话的分量和从中所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可见,他是兴宁一中创办的直接参与者。

据何子渊后人回忆,兴宁一中创办后,何子渊还会经常到学校去走一走,看一看,和师生们交流,并协助解决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疏通和理顺兴宁一中管理层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让各项工作尽快走上正轨,从而使兴宁一中快速健康地发展,教育质量稳居同时期同类学校的前列。

正因为如此,何子渊与兴宁一中的师生感情很深。早年,在兴宁一中念书的罗映球曾拜何子渊为师。1939年,当何子渊准备离开兴城回石马居住时,罗映球特泼墨挥毫,代表兴宁一中师生给恩师赠送了一幅主题叫“木棉报春”的国画。款识曰:“紫房日照胭脂影,素艳风吹腻粉开;特赠子渊先生留念并绘像。”其中的“紫房”,原指太后居住的宫殿,皇上出生、成长的地方,这里特指哺育学子成长,姹紫嫣红、花盛果硕的兴宁一中校园,并借此比喻何子渊先生对兴宁一中的贡献和他与兴宁一中师生之间亲密无间的情谊。

综上,我们认为:何子渊是清末和民国时期兴宁教育的实际引领人,亦是兴宁一中的一位重要创办人。当然,兴宁一中的创办是群体行为,而不是个人行为。兴宁一中校庆一百周年和一百一十周年纪念册校史文章中谈及的创校先贤,如萧惠长、罗蔼其、王蔚奇、陈少岳、罗幼山、丘逢甲,等等,都是学校的创办人,这是不容置疑的,都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尊敬。

新闻推荐

张之洞的入室弟子罗献修

兴宁官立公学堂(兴宁一中前身)保存的罗献修著作手抄本。罗献修(1857-1942),字斧月,兴宁龙田蓼塘村人。光绪十一年(1885)拔贡,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