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渡船”上学

梅州日报 2020-11-19 08:24

摆渡,客家人叫“过渡船”。20世纪50年代,在梅江河上游的大沙河唇两岸的村民,都是靠过渡船来往。两岸附近村里的中学生也要过渡船到三角地(今三角镇)的水白中学读书。我家住在大沙河唇岸边,每天都要往返两次过渡船。当时,大沙河唇渡口有两条渡船,这边码头的渡船开船后,对面那边码头的船也开始过来,遥相呼应。

20世纪50年代的渡船长约10米,宽约3米左右。船尾有舵,船的中间盖有一顶船篷,船篷下面的船舱是撑船人的住地,船的中间有过道,但位置不多,两排位置只能坐12人。船舱外的船板上可搭乘20人左右。所以,一趟渡船能搭乘30人左右。当船上的人数差不多时,撑船人会大喊一声:“开——船——啰——”这时,赶渡船的村民如果在不远处听到开船的声音时,会大喊一声:“吂爱(暂时不要)开,等到涯(我)来!”听到喊声后,撑船人也会等一会的。

开船了,撑船人把套在码头附近石柱上的绳索解开,用竹篙大力撑船,把船向对岸慢慢地撑过去,另外一个撑船人则在船尾掌舵。从大沙河唇这边撑到对岸大概要15分钟左右。过渡船的村民要交一些“过渡费”,也就是一些谷子,由撑船人每年到村里农户家里收一些稻谷。但撑船人不收学生的过渡费。而遇上有出嫁的新娘要坐船时,送嫁人除了交过渡费外,还会给撑船人一些糖果、饼干等食品。

搭渡船的村民和中学生在船还未到对岸的一段时间里,大家都有说有笑。

1990年,渡口以机帆船代替了木船,从此,过渡就方便多了。机帆船的速度很快,船从这边到对岸,只需3分钟左右,也能多载一些人。1999年,大沙河唇往上游100多米处建起了“连心桥”,从此彻底结束了50多年的过渡船的历史。(曾本元)

新闻推荐

梅江区围绕“六个一”高标准高质量筹备林风眠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 风眠故里绽新颜画里西阳等客来

林风眠故居现已修缮一新。林风眠手持画盘授课,孩童拿着画笔认真聆听的新雕塑成为新景致。梅江区公路事务中心投入900多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