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联世界 南坑聚宝盆
南坑竹木产品开始走向世界。
南坑传统米酒口感清醇。
仙女石位于南坑村刘石厦村民小组背后的山顶上。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南坑村发展靠传统农业和生产零星且单一的竹木制品,经济发展缓慢,不少村民背井离乡,村里只有破败的泥砖房和老人作伴,曾经是一个省级贫困村。2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南坑村焕然一新,走在发家致富的前列。
让南坑村迅速脱贫致富的法宝是当地竹木行业的兴起。
兴盛的竹木产业
改革开放之初,南坑村人开始尝试外出打工谋生。几年后,一位外出打工的村民,带着一手技术回乡,办起了竹木制品加工厂,做最简单的木拉手、牙签等,产品十分畅销,生意兴隆。龙潭一带,竹木资源丰富。于是,许多村民也纷纷加入办厂行业。一个家庭,一个厂。一台机器,两三个人,打孔、打磨、喷漆等,一条龙生产。
竹木作坊兴旺了三四年之后,由于山村信息封闭,交通不便,加之产品单一、工艺粗糙,这些家庭企业很快陷入了困境。
2010年后,互联网火热,电商兴起。一群有文化的年轻人返乡创业,与时俱进,大胆改进传统竹木加工技术,引进数控车床、平面设计等高科技设备,实行机械自动化生产,通过阿里巴巴、亚马逊等电商平台,实行互联网销售,竹木行业再次红火起来。
然而,好景不长,电商销售存在主体分散、集聚效应不明显的弊端。
“人居要入区,产业要入园。”2015年后,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由村竹木协会牵头,南坑村建立了“健木创业孵化园”,园区就设在南坑村的活通度假村里。
所谓“创业孵化园”,就是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把社会上或行业里的资金、人力、创新概念等一系列资源对接起来,把竹木产业聚拢,形成培训、加工、销售的产业链,抱团取暖,做强做大竹木行业,让乡村产品走出龙潭,推向世界。
李戈敏带我们来到“健木创业孵化园”,园内有十多家竹木制品公司挂牌营业。每家厂门前都贴着同一副对联:在外东奔西跑,不如回家淘宝。这是南坑村人今日的创业心得,形象、实在。
我们走进“健木制品培训中心”,主人李家团迎了出来。他从做牙签起家,到现在成立“样品中心”,在竹木行业里属于经验丰富的前辈了。我们走进车间,机器轰鸣,工人们动作熟练地在切割、钻孔,地上放着一筐筐样品和半成品。“这里既能研制新产品,打板定样,追赶市场的潮头,又可以培训学员,为村民服务,向他们传授技术。”李家团说。
李家团是1996年开始做竹木加工,现在担任“健木制品培训中心”总经理,同时他也是龙门李氏家族协会的会长,他为人热心、公正,不但把自家的生意做得红火,也扶持同村同族人发财致富。
为扶持年轻创业者,孵化园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采取“传帮带”的形式,免费培训,开设个人账户,教会电商操作程序。李戈敏介绍,孵化园也会邀请电商专家开展培训课程。企业还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专家一对一交流,制定深度培训计划。
眼下,南坑村竹木产品畅销世界各地,罗马尼亚、美国、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优质木材,也源源不断进口到了南坑,来到中国的这个古村落进行深加工。南坑竹木产品开始走向世界。
我们由衷感慨:“真是眼界有多宽,市场就有多大啊。”
我们走进村竹木产品展示厅,摆满了各种木制品样品,手机架、笔筒、窗帘头、拉手、点菜牌、杯盖、纪念品、沙漏……令人眼花缭乱。“在这里,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出来的。”李戈敏自豪地说。
据统计,龙门有1000多家竹木加工企业,仅南坑村就有270多家,生产的木制品就多达1000多个种类,通过电商网络直销,卖到了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千万元。
“10年前,我们村里人怎么也想不到,这些木材原料还能走出国门赚取外汇,更没想到曾经衰落的传统竹木制品产业,经过年轻人的转型发展后,竟可使村民脱贫致富。”展销中心的李大哥说。
技改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电商销售则补足了龙潭镇竹木行业发展的短板。电商渠道助推龙潭镇竹木产品走向世界各地,大大提高了销量。
“我同学就在孵化园里做电商,效益十分可观。”罗警说。
政府优化营商环境,支持创新平台,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发展,鼓励青年回乡创业,解决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问题,外出打工青年眼见家乡做竹木加工和电商已远超过在外打工的收入,大部分选择回乡创业,在家门口就能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
李戈敏介绍,南坑村现在很少有人外出打工,在2013年后,基本都选择回村就业,即使自家不开工厂,在本村竹木厂工作,一个月也能拿到五六千元。
我们从竹木厂出来,经过村中,李戈敏突然笑着说道:“你们很少看到我们村有人闲逛吧?”我们留心观察,还真如他所说,只有几个老人在菜园子里转悠。“我们村没人玩牌闲耍,村里很重视教育,孩子忙着读书,大人忙着赚钱。”说完李戈敏自豪地哈哈笑起来。
南坑村的长期目标是把家乡的优势产业推向世界,让整个产业发扬光大。如今大学生回乡就业,不断推动竹木行业发展,村民能在家门口轻松就业,成为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传统米酒最香醇
南坑米酒,又叫甜酒,旧时候称为“醴”,用糯米酿制。南坑村自古就有酿酒的传统。
我们问李戈敏:“现在南坑还做传统米酒吗?”他笑了:“当然做啊,这是南坑的传统文化呢。”他带我们来到稻明醇米酒厂,这是一家古法酿酒厂。老板李水威介绍道,南坑现有五六家酿酒厂,他家是唯一用传统方法酿制米酒的。
走进洁净的酿酒坊里,一股酒香扑鼻而来。在墙角一个大灶台上,盖着一口大铁锅,铁锅上顶着一个大陶缸,一根管子缓缓地循环流着水,起到降温的作用。另一根长长的竹管,缓缓地流出米酒。“怎不见灶口呢?”我们很疑惑。
“灶口在房子外面呢。”李水威说。我们出去看到柴火烧得正旺。李水威说,电烧和柴火烧,酿出的酒味道不一样。当地竹木厂多,边角料足够烧了。
李水威介绍,做米酒的工序复杂,过程劳累,一般要经过洗、泡、蒸、拌等程序。先将准备好的糯米清洗干净,泡在水中6~12个小时,泡至米可以用手搓成粉末即可。然后将糯米放在蒸锅上进行蒸煮,将蒸好的糯米,全部取出放在一个容器中,将其全部松散开来散温,加入酒曲,搅拌均匀后,放进陶瓷缸中压紧实,在中间要掏出一个洞来,方便观察温度。
在酒厂的发酵间里,有五六十缸正在发酵的酒糟,有的还包着棉被保温。外间一个像冰柜一样大的蒸箱,正在蒸煮糯米。旁边一个工作间里,摆着七八个大缸,这些全是已经酿出的米酒,约有七八百斤。
李水威介绍,古法酿酒产量低,但酒质量好,米香浓厚,醒酒快,不上头。以100斤米计算,现代技术能酿出60公斤,而传统只能出酒25公斤。所以,传统酒的销售价格也是其他米酒的两倍以上。
米酒存放时间越长越浓厚。李水威酿造的传统米酒,从40~65度不等。他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品尝,味道确实好,爽滑,口感清醇。
南坑酿造米酒历史悠久。李水威的酿酒技术师从姑父,学艺3年,自己才开酿酒厂。那口大铁锅是特别到山东定制回来的,比一般铁锅要厚几公分。
南坑米酒远近闻名,深受当地人喜爱的原因,一是酿酒技术,二是水质。酿酒用的是特定的清甜山泉水。
在酒厂的院子里,摆放着五六个大缸,我们以为是米酒,李水威却神秘地笑了笑说:“这是今年取的七夕水,七夕水酿酒更香醇。”
岭南有打七夕水的传统风俗,传说在七夕那天的零点过后,村民去山里和水井里打的水称“七夕水”。七夕水储存一年不会变质,有治疗蚊虫叮咬、美容的功效,用来煲药、酿酒也能起到奇特功效。
南坑米酒好喝,与药材相互结合,用来泡成药酒,功效更佳。李水威泡了金樱子、当归、海马等药酒,这些药酒有补血养颜、舒筋活络和延年益寿的功效,能帮助促进血液循环、新陈代谢。同时,米酒也有祛腥、祛膻及增味功能,在菜肴烹制时使用。
我们漫步在村道上,回味着米酒的香甜。在秉九李公祠边,有几栋泥砖房,斑斑驳驳,破败不堪,房前杂草丛生,早已无人居住。“这是南坑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房子。”李戈敏说。在不远处是现代别墅式的小洋楼,有些房屋搭着脚手架,正在建设中,门前屋后的小菜园里碧绿青翠,瓜果飘香,鸡鸭在院子里“咯咯”地叫着,村里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几年,村里房子一栋比一栋、一年比一年建得好,村民手里有钱了。”罗警笑着说。他指着前方说:“前面的铁岗,短短的两三百米街道,有三家美宜佳商店,哈根达斯经常卖到脱销。”
返回时,汽车穿过村中田野,举目望去,村中古树参天,小楼矗立,四周连绵的山峰,围城般地将南坑村托起,铸就起一个绿色的“聚宝盆”。
是啊,南坑村就是一个聚宝盆。它依靠党的政策这个法宝,充分发挥竹木资源、能工巧匠之优势,乘势而上,顺势而为,走出一条适合古村落的致富之道,从“贫穷村”变成了“金盆村”。
仙女石和禾花仙女庙
禾花仙女是岭南民间祭祀的稻谷神。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七星岩》:“有水自巗端下注,溉田数百亩,土人于此祀禾花仙女以祈岁。”
南坑村有一座名山——仙女石,山下有一座庙,叫谷糠庙,也叫禾花仙女庙。
从南坑下元村出来,我们远远看见对面山峰上有几块巨石。“那就是我们村的仙女石,山下有一个仙女庙。”李戈敏指着对面的山峰说。
关于仙女石,在当地流传着一个神话故事。
仙女石位于南坑村刘石厦村民小组背后的山顶上,三块巨石相连,中间有一个石洞,当地人把这几块巨石叫“仙女石”,传说是天上“禾花仙女”的化身。
相传,禾花仙女是谷仙子的小女儿。有一天,禾花仙女云游四海,发现南坑山清水秀,就降下云头,来到南坑村,却发现村民野果充饥、衣不蔽体,禾花仙女心地善良,回到天堂立即向玉皇大帝启奏,她要到凡间帮助南坑村人栽种五谷,织制衣裳。
于是仙女下凡到人间,与南坑村一名叫刘昆多的年轻男子恋爱结婚,帮助当地人栽种五谷、织制衣裳,过上温饱幸福生活。后来,南坑村人为纪念禾花仙女,在仙女石下建了一间谷糠庙,设坛祭祀禾花仙女,当地也叫禾花仙女庙。
稻花飘香,群山起伏。禾花仙女庙位于村外一片稻田中,据村里老人讲,仙女庙距今有300多年历史,在30多年前重建。仙女庙很小,是一间独立的单间小屋,屋顶的游龙、神兽栩栩如生,是典型的岭南庙宇建筑风格。
我们发现,仙女庙与仙女石,中间隔着一片绿色的稻田,遥遥相望。庙旁边一棵遒劲苍翠的古树,在蓝天白云下,与仙女庙两两相依。
刘氏是南坑村的第二大姓,由广东兴宁迁入,虽然与李氏同生活在一个村庄,但在风俗习惯上与李氏略有不同,他们祭拜禾花仙女庙,有“做棚”的习俗。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刘氏家族的强壮男丁抬一头大肥猪到禾花仙女庙前,鸣炮、杀猪,祭拜禾花仙女,祈求家宅平安,风调雨顺。猪肉分解后,给每家分一小块。在这天,刘姓人家,家家宴请亲朋好友,当地叫“做棚”。谁家请客最多,表示越兴旺。龙门很多地方有“做棚”的风俗,但是日期不一样,比过年还要热闹。
从庙里出来,我们回头看去,那一庙、一树,伫立在一片碧绿的田野中,守护着稻田,守护着南坑村人民的幸福生活。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梁志航通讯员黄日先)11月5日21时26分许,兴畲高速畲江往兴宁路段,一辆载刹车片的大货车追尾一辆快递货车引起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