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报业印务有限公司印刷技术升级改造,全面提高印刷质量 引领梅州印务向高质量发展

梅州日报 2020-11-05 08:25

凌晨三点,工作人员正在忙中有序印刷报纸,报纸在上空飞速划过。(吴腾江 摄)1976年梅江报社印刷厂的印报机。(资料图)扫一扫看全文

1965年7月,梅县地区成立时,地区机关印刷厂随之建立。1972年2月1日《梅江报》创刊号出版,原地区印刷厂更名为梅江报社印刷厂。1990年7月,更名为梅州日报社印刷厂。2015年5月,转制为梅州报业印务有限公司。55年岁月变迁,报纸从黑白到彩色,从铅印到胶印,梅州报业印务有限公司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开启印刷技术的新历程。近期,梅州报业印务有限公司引入新设备,引领梅州印务向高质量发展,在梅州印务市场一枝独秀。

●本报记者黄钰然

告别“铅与火”,印刷技术实现突破

20世纪70年代,全国仍然沿用活字印刷术,“以火熔铅,以铅铸字,以铅字排版,以版印刷”,印刷业技术落后,处于偏远山区的梅州更是如此。

“铅字排版印刷非常艰难,我们当时仅有4台平版印刷机,每台每小时仅能印刷1000张。”梅州报业印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雁维回忆道,“每天晚上,拣字员都在铅字库里排版要用的汉字,还要找出相对应的字体和字号,标题要大点的字,正文要小点的字,再通过排字、铸版、印刷等多道工序后才可正式印刷。”

1987年12月,印刷厂引进了双色轮转胶印机,带动了梅州印刷系统的全面改革。1991年底起,印刷厂的印前处理均开始使用电脑操作,从此结束了铅字排版、铅版印刷的历史。1998年,又从瑞典购进一台Solna彩色轮转印刷机,采用了电子分色技术,可印出单面彩报。

出版“80版”,为全国地市报首创

2001年7月1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梅州日报社推出80个版的全彩印特刊,为全国地市报首创。

“80个版的特刊,既是对建党80周年的献礼,也是对我们采编水平和印刷能力的新突破。”时任特刊采编小组记者、现任梅州日报编委、主任记者的李锦让说道。谈到这里,他饶有兴致地讲起了当年的往事。2001年4月25日,特刊采编小组全体成员就开始投入到整整68天的战斗中,为按时完成特刊采编任务而奋战。“当时售价6毛钱的特刊在当日被炒到15块,直至今日仍有不少人想要找到当年的特刊作为收藏品收藏呢!”李锦让说。

除了采编部门提前进行采写外,其余部门也在积极准备,印刷方面更是做了不少预案。在前期部署工作时,原印刷厂厂长陈志兰的心里便绷起了一根弦。“那段时间,每天都和打仗一样,从来没有印过这么多个版面的报纸。”回想起当年的场景,陈志兰感慨万千。当时的印刷厂除了印刷《梅州日报》外,也开始承印《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南方农村报》等多种报纸,80个版的特刊,需要提前印刷。“当时机器的正常使用时间是6至8小时,印刷80个版的那段时间,机器一天运作18个小时。工作人员实行两班倒的工作制,并制定了严格的时间表,我们提前一个多星期开始印刷,确保10万份80个版的报纸在7月1日当天以最高质量呈现在读者眼前。”

特刊报纸得到了市民们的一致认可。当日,10万份80个版的报纸全被抢售一空,除了正常的报刊零售点外,各县(市、区)还增设了10个零售点,更是临时加印了3万份。

迈上新台阶,升级设备提升印刷技术

目前,梅州报业印务有限公司通过升级改造后,能同时印刷三张对开双面彩报纸。相比以前购置的Solna彩色轮转印刷机和宝南无轴轮转胶印机,转速更快,可同时印刷的张数更多,印出的报纸版面平整,文字清晰,图片还原度更高。

“原本7万份12个版的双面彩印报纸,使用二塔宝南无轴轮转胶印机需要分两批次,需花费5个小时才能印完,现在可一次性印刷,印完只需2个半小时!”李雁维说。通过升级改造,极大地提高了报纸的印刷质量、缩短了印刷时间,推动梅州印刷技术再上新台阶。

记者了解到,目前梅州报业印务有限公司承担着《南方日报》《梅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农村报》等多种报纸的出版印刷任务,同时公司也长期提供书籍画册排版设计、CTP印刷版输出,印制各类报纸、书籍书刊、期刊杂志、宣传画册等业务,服务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凭借良好的信誉、优良的品质、完善的服务,更是深得客户好评。

经过多年来在印刷技术上的精益求精,梅州报业印务有限公司市场规模达到粤东地区印务市场前列。公司负责人充满信心地表示,接下来将加快机制创新,提高印务保障能力,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信赖,服务更大的客户群体,进一步开拓印务市场,更好地引领梅州印务市场向高质量发展,走在全省前列。

新闻推荐

民生沟通|哪些人可以参加城乡居民医保?

读者梁女士:请问城乡居民医保的参保缴费对象有哪些?2021年度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标准是怎样的?何时截止?梅州市人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