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县区石扇镇抗美援朝老兵李新能忆当年战事 炮声震耳欲聋 战友们手势交流

梅州日报 2020-11-05 08:47

▲李新能近照。▲李新能的复员军人证明书。(图片均由梁志航 摄)扫一扫看全文

●本报记者梁志航

见习记者侯珍妮

到了梅县区石扇圩镇,车辆继续行驶近十公里的蜿蜒山路,才到红南村。在这个偏僻村庄里,生活着一位抗美援朝老兵,他叫李新能,曾是志愿军381部队的一名侦察兵。记者一行在村委会附近找到了李新能的家,刚进其家门,早已坐在大厅等候的李老先生热情欢迎我们的到来。

走下火线老兵与妻子在山村长相厮守

李新能告诉记者,他今年86岁,1951年参军时才17岁,当时虚报多了一岁,但对于自己出生何年则已记不太清。记者翻阅其复员军人证明书,里面记录他是1933年出生,照此推测,李新能实际应在1934年出生。

交谈中记者得知,李新能老人耳背有点严重,需要在其耳边大声说话才能听清。“前几年我的(右)眼弄坏了,看不见了。”李新能说,自己的一条腿得了关节炎,“抗美援朝的时候每天行军作战,又住在潮湿的山洞里,腿就在那时候搞坏了。”李新能回忆,当时部队首长让他去留医,但他不愿意,“我说让我上前线我就去。”

复员回乡后,由于子女外出工作或嫁人,这一栋两层楼高的民房,平时只有李新能及其妻子两人居住。由于两位老人腿脚都不方便,俩老便在家中院子种了些许蔬菜,平日买点摩托来村“游门”售卖的猪肉。

在问及政府关怀时,李新能表示,党和政府对他各方面的照顾都不错,邻里乡亲也会帮忙照顾自己和老伴,尽量满足生活需求。

炮火猛烈炮筒打得通红耳朵嗡嗡响

对于当年抗美援朝,李新能仍记忆犹新,讲起来精彩生动,仿佛把记者一行带回到当年的惨烈战斗现场。当年,李新能从东莞樟木头镇出发,坐了六天六夜的火车抵达辽宁丹东,休整三日后,换上苏联的先进武器,入朝鲜作战。

“过浮桥时,由于马驮着兵器,浮桥摇摇晃晃,马掉了下去。我们把马拖过江时天已经亮了。”李新能回忆,他们部队有过打下敌军十余架轰炸机的光辉战绩。“当时上空盘旋着16架敌方轰炸机,第一架飞机俯冲下来(侦察)时,我们的高炮没有打它,第二架一俯冲下来,我们就把它打没了,一连打下了对方8架轰炸机。还有七八架在上空盘旋,我们5门高射炮全部开打,又打下了三四架。”

李新能还记得,他参与的最后一场仗,是1953年7月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签订前夕的金城战役。“我方炮火相当猛烈,炮筒都打得通红。战士就把手帕沾湿,放在炮筒上(降温)。”李新能说道,我方炮火震天撼地,声响巨大,战士们的耳朵嗡嗡直响,“说话都听不见,需要比手势。”

据历史资料记载,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规模最大的阵地攻坚战,也是最后一次战役,南朝鲜的王牌“白虎团”也在这场战役中被志愿军打得威风扫地。

铭记历史传承抗美援朝精神

1956年,李新能复员,回到家乡红南村,曾做过民兵营长,后在生产队当会计。70年岁月流逝,抗美援朝的硝烟散去,但抗美援朝的精神不能忘记。“那时打仗我们曾三天三夜没吃到食物,每一次送来,都被敌军半路打掉了,今天要懂得爱惜粮食。”李新能叮嘱,现在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年轻一代不要忘记这段历史,要能吃苦耐劳,把抗美援朝精神一代代传下去。

新闻推荐

国家林草局督查组到梅县区督查工作 防治虫患病害 守护青山本色

日前,国家林草局林草防治总站副总工程师曲涛率队到梅县区开展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项督查工作,强调要提高认识、加强检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