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孩童那样逛老街
□小慈
我家位于梅江河的北边,紧挨着金山老街,烟火味十足,家人每天买菜或采购生活用品都往老街里头钻,极为方便。近两年来,老街不老,古道骑楼,修葺一新,俨然多了一分小资的色调,弯弯绕绕的小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像极了脉搏,养育了这方水土上的人们。
谈及金山老街,自然让人联想到飘香的美食。第一次逛老街是2005年,我读大一,新生到校后的周末闲来无事,哪里有好吃的好玩的,我们总是铆足了劲去尝鲜。听说梅城有条“美食街”,宿舍的姐妹们便决定择一良辰吉日一探究竟。那时候手机导航还未普及,人生地不熟的也不敢随便出门,于是痛下“血本”坐三轮车去。出发前四个人叽叽喳喳地明确地告诉师傅我们要到美食街,师傅又似懂非懂地让我们先上车,然后就摇啊晃地把我们放在了油萝街。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排排非常接地气的商铺,门口有个大油锅正在炸油角,店里的桌子摆放着包装好的各式客家传统炸品:炸芋圆、炸南瓜圆、炸馓子、煎圆……对面店铺卖汤圆、牛奶煮蛋、烧仙草的甜品……隔壁店铺有糍粑、笋粄、煎饼、铜锣烧等小吃……我们像一只只小馋猫,目之所及都是诱人的美食,就这样结伴从街头吃到巷尾,从白天吃到夜晚,度过了一整天。
组建家庭后,每到周末我会带孩子们去凌风西路的学宫玩,那里庙宇生辉、红墙碧瓦,古木参天、环境清静。孩子们可以在学宫空地追逐玩耍、可以在泮池拱桥上喂养小金鱼、可以在文化驿站翻阅为数不多的书籍,偶尔我会坐在大成门的门槛上,与素不相识的老街邻里唠嗑家常。学宫的大成门檐顶横梁上的彩雕,色彩丰富、活灵活现,每次进出这扇大门都忍不住多欣赏两眼;女儿喜欢站在朱德总司令演讲石上拍照,俨然一个小小演讲者;学宫(又称孔庙、文庙)是历朝历代祭孔和儒学活动的场所,大成殿的正堂立有孔子铜像,有不少信徒会到此为自己或子女拜求学缘,空气中弥漫着或浓或淡的香火气息。学宫里的人、物、景相得益彰,很是和谐安宁。
我吃过老街的美食,逛过老街的商铺,看过老街的风景,见证过老街的变化,就是没留意过老街的文化古韵。幸而参加了梅江区作协组织的“漫步老街,耽怀古韵”的活动,才有机会更详细深入了解老城的古貌旧事。我带着我的两宝儿随行,走到元城路的时候,经过“进士第”“刺史第”“文魁”“武魁”,大宝问我:“妈妈,什么是第?什么是魁?”孤陋寡闻的我表示回答不上这个问题,大宝接着说:“文魁是不是相当于宰相?武魁是不是相当于将军?”我飞快地在大脑中搜索我有限的知识,最终不敢敷衍乱答。武魁门匾上的浮雕很迷人,神仙、凤凰、牡丹,刻画得非常精细、立体、逼真,仿佛就要从画中跃出来。头一回进武魁里,两宝儿未曾见过四四方方的天井,又抛给我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我竟是无言以对。
面对孩子们的问题,我无法答疑解惑,心中自然是羞愧的,活动结束后我是各种百度、各种查阅,恶补知识漏洞,感触颇深。家在,老街在,文化亦在其中。我名义上在这儿生活了十几年,周而复始的日出日落和春夏秋冬,仅仅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循环叠加,从未用心与她交流,不懂她的历史底蕴,看似熟悉实则陌生,匆匆一瞥只算是老街的过客。孩子们带我重新逛老街,猛然发现自己原来如此粗心大意又浅陋无知。生活本来很美,只是我们生活的时间久了麻木了,眼睛就被蒙蔽了,需要像孩子那样心怀好奇,去看世界。
新闻推荐
结合客家文化和当下新潮元素的梅江名特优新农产品焕新“出炉”。为打造梅州嘉应茶客家手信,推动梅江名特优新农产品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