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华南教育历史 传承抗战革命精神梅州市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华南教育历史,讲好红色历史文化故事

羊城地方 2020-09-10 10:10

华南高校在梅州办学旧址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危健峰通讯员温晓峰许桂云吴杭洲

抗日战争时期,华南地区一批高等院校受战火影响,迁往粤北的县区继续办学兴教,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战火烽烟中坚守办学的历史”,彰显了民族气节和文化抗战的精神。梅州作为一方崇文重教的热土,慷慨支持教育,抗战时期迁往梅州境内的华南高校和中学共有11所,20处办学旧址,成就了“文化抗战”史上的一段佳话。

9月3日,在梅州市举行的华南教育文史资料图片展、梅州主流媒体和文艺创作团队“走进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采风行、“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办学纪念仪式及研学座谈会等系列活动中,如何进一步挖掘和整理华南教育历史,活化利用抗战时期岭南高校迁址粤北办学遗迹,讲好红色历史文化故事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据梅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谢钦文介绍,抗战时期搬迁至梅州的学校包括国立中山大学、私立广州大学、岭南大学等8所高校,以及广东省立仲元中学、华南中学、广州私立国光中学3所中学,共计20处办学旧址,主要分布在梅江区兴宁市区,其余散布于兴宁市罗浮镇、五华县岐岭镇和蕉岭县文福镇。目前,梅州办学旧址遗存数量位于粤北地区前列,部分办学旧址保存情况较好、部分已损毁。

“梅江区保留较好的办学旧址有金山顶博物馆、安善庐、大觉寺、侨建楼、守成居、乐育中学。”梅江区副区长林勇军表示,该区拟以“中山大学东迁梅州”为主线,采用“1+N”模式(即1个主馆和多个办学纪念地),依托国立中山大学创建者之一——熊锐故居作为主馆,进行活化利用,同步打造“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梅州纪念馆”,各地办学旧址作为办学纪念地,争取打造成为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第一座国立中山大学内迁纪念馆,使之成为继中国客家博物馆之后的另一座集历史、教育、研学和旅游等多功能的高品质专题纪念馆。

在五华县岐岭镇荣福村,新苏屋和涂屋及学生宿舍都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山大学农学院的办学旧址,三处建筑均为传统客家民居。由于年久失修,涂屋和新苏屋屋面漏水,建筑构件破损严重,学生宿舍大部分建筑已坍塌。为让办学旧址焕发新活力,五华县制定了保护活化实施方案,将旧址布展成研学教育基地,预计明年8月可完成布展;同时,以办学旧址作为重要阵地,融合红色旅游、南粤古驿道等将沿线景点串珠成线,形成乡村文化旅游特色品牌。

而位于兴宁市兴城镇永泰路的朝天围饶屋,是抗战时期私立广州大学的办学旧址。在兴田街道办和饶氏宗亲的共同努力下,该旧址得到修缮和保护,屋内设有村文化广播室、棋牌室、器乐室、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等,成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抗战时期私立广州大学学子们不畏艰难、坚持学习的精神也激励着我们饶氏的学子认真学习、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朝天围饶屋饶氏理事会会长饶纪元说。

“我们发掘这段历史,既是重温革命先烈与民族英雄的家国情怀,感念抗战时期滋养师生的梅州山水和客家精神,更是激励梅州要弘扬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振兴教育,提升梅州的教育质量。”梅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局长谢钦文表示,当前梅州市正按照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紧锣密鼓地组织全市各地开展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目前已形成了梅州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活化利用专项规划,并有了初步成果。

新闻推荐

梅州柚,让我如何爱上你?

■禺安有生意不做,有钱不赚的“怪”事,你遇过没?教师节快到了,想着给广州的大学老师寄几个梅州柚。一问在梅县种蜜柚的朋友,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