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围村:利用地理优势开辟抗日根据地
大埔围村抗战历史纪念馆内,展出东江纵队革命历史事迹
增城是进出广州的天然屏障,历来是军事战略要地。广州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妄图封锁整个华南,把重兵布防于广九铁路沿线,布防于进出广州的车站、桥梁和交通要冲上。针对日本侵略者的兵力部署,华南抗日武装则将主力集结于广九铁路两侧,在战略地位显要的区域建立抗日根据地。广九铁路是日本侵略者所倚重的交通大动脉。它自东向西横贯于增城的三江、石滩、仙村、新塘等地区。
为了既能频频打击敌人,破坏广九铁路,扰乱日军的军事部署,又有利于部队隐蔽休整,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把战略目光投向处于增博边的大埔围村。大埔围地处日占区和国统区的缓冲区域。西郊初溪村,设有日军据点,驻有日军一个中队,南面是三江墟和博罗县的石湾镇,分别驻有日伪绥靖军和联防队;东面的福田墟和北面的山区均为国统区。
开辟大埔围抗日根据地,进兵可袭击广九铁路的三江、石滩、仙村,退守可倚仗这里地形和丛林地带作为纵深;同时还能与东莞和博罗的抗日武装形成掎角之势。1943年6月,阮海天、卢克敏率部进驻大埔围。
游击队进驻大埔围村后,坚决遵守党的纪律,通过座谈、集会、演讲及文艺表演等多种形式宣传抗日主张;积极开展军事斗争,以对敌斗争的胜利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信任,很快在大埔围站稳了脚跟。大埔围也因此把自己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辽阔的中国敌后抗日斗争版图上铭刻上自己的名字——东江纵队抗日根据地。
1944年8月,初溪据点的日军10多人到牛鼻岭强抢粮草。大埔围村村民叶均隆马上向阮海天报告敌情。阮海天命叶均隆带领大埔围民兵迂回到日军退路的侧翼,占领制高点。然后命令一中队正面攻击敌人,另一中队绕到敌人的后路布下“口袋”。在游击队正面猛烈的攻击下,日军企图抢占侧翼制高点以待援兵。叶均隆率领民兵集中火力,把日军压制下去。日军只好且战且退,终于落下“口袋”。这次战斗,全歼日军10多人,缴获投弹筒一支,长短枪10余支。
同月,游击队在叶均隆堂弟叶醮仔、叶有记的领路和配合作战下,激战20分钟就端掉了董田吓日伪军李潮的炮楼。此后,军民配合陆续取得了炸翻伪军弯岗陈屋炮楼以及木鱼岭、凸子凹岭战斗的胜利,使大埔围村民深受鼓舞,大批青年踊跃参加抗日队伍。从此,军民合作更紧密,屡次击败日伪军的围攻。
2017年,由大埔围村村民叶水长编绘的增城首本记述抗日事迹的纪实连环画《战史栉风血染成》正式出版。村里相继修缮和建成了革命英雄纪念碑广场、抗战历史纪念馆、红色文化大讲堂、红色文化加油站。如今,大埔围村成为一个革命史迹丰富、红色氛围浓厚的红色村庄,是增城革命老区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基地。
新闻推荐
■开版词《南方日报·大埔视窗》编辑部美,是大埔的特质。大埔,古称“百越之地、万川之城”,如今又被誉为“客家香格里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