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强并举”打造“平安之乡” 梅州大埔积极推动“枫桥经验”落地生根,群众安全感、政法工作满意度居全省前列
太宁村党支部副书记谢洪国前往百姓议事亭开“板凳会议”。何森垚摄
百侯镇派出所依托合成作战中心智能设备,实现镇区和各村二十四小时视频监控无盲区全覆盖。何志林摄
派出所民警进村入户。何志林摄
民警与村民交流。何志林摄
“以前一言不合就吵起来,现在大家都能心平气和地说话了。”这是梅州大埔县侯南村义务调解员杨作义的最大感受,现在村民之间有纠纷,只要去调解,双方很快就能握手言和。
村民之间从“红脸”变“笑脸”,是大埔县持续发力基层治理带来的成效。
近年来,大埔县紧紧围绕打造梅州“平安之乡”先行地目标,学习借鉴“枫桥经验”,摸索出一条“政治强引领、法治强保障、德治强教化、自治强活力、智治强支撑”的“五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之路,“法治大埔”“平安大埔”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据悉,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大埔县群众安全感、政法工作满意度位居全省、全市前列,综治工作(平安建设)考评位居全市前列。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问题不同程度地显露出来,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面对新挑战,如何有作为?下一步,大埔将重点打造大埔县城区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努力构建具有老区苏区特色、时代特征、大埔特点的社会治理新模式,为梅州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贡献大埔经验、大埔智慧、大埔力量。
政治强引领
红色基因
引导乡村善治
“书记,我家的自来水一到用水高峰期就没水,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我家的也是,特别是过年过节,用水的人多了,我家的水泵就老抽不上水,孙女都不愿意回来住。”
在村民们的唠嗑声中,关系民生的讨论热烈起来。这是去年8月在大埔县茶阳镇太宁村百姓议事亭举行的首次“板凳会议”,干部群众围坐一桌,像“唠家常”一样,群众说出掏心窝子的话,感情就会更进一层,也解决了村民的生活难题。
“自从"板凳会议"召开以来,村干部们都感到工作更好做了,和群众关系更好了。”太宁村党支部副书记谢洪国说,通过“板凳会议”,村干部能尽早了解群众的意见,从而做出更正确的决策,“板凳会议”逐渐成为村党支部和村民讨论村务并求得共识的一条直接有效的途径。
通过“板凳会议”形成民情互通机制,太宁村把“福昌亭”修缮改做百姓议事亭。
据当地村民介绍,百姓议事亭“板凳会议”跟太宁村早年的(1925年)太宁农会其实有一种传承的内在联系。1925年,太宁成立大埔县最早的乡农会,农会内建立太宁乡自治促进会,村民白天劳作,晚上开会,调节乡民纠纷,支持农民,取得农民的信任,很好地推动了当地的发展。“可以说百姓议事亭"板凳会议"是乡农会的一种继承和延伸,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乡村民主自治进程。”谢洪国说,太宁村的每一代人,都注重红色基因的传承。
太宁村是广东省“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第二批建设点,通过“红色村”建设,特别是“板凳会议”的出现,让干群能上下一心共同建设家乡,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
这是大埔县探索建立“红色基因引导乡村善治”的基层治理模式之一,发挥“红色村”的示范效应,如今三河镇以“红色村”旧寨村为核心打造“六村四联”红色党建示范区、枫朗镇依托大埔角村的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旧址打造“小延安·大埔角”,都将红色精神的丰富内涵转化成推进基层治理的动力源泉。
大埔县还深入实施“头雁”工程和南粤党员先锋工程,开展基层党建工作亮点品牌创评活动,选优配强农村党组织“领头雁”,强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撤换调整14名村党组织书记(其中“四不”书记5名),跟踪培养村级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288名,组建157个“回乡联村”工作队助力组织振兴、助推乡村振兴,推动形成了党建引领、多方联动的基层治理格局。
法治强保障
普法对象“全覆盖”
普法硕果“开满园”
“再次感谢大埔县人民法院公正的处理,维护了我们村民的切身利益。”大埔县湖寮镇下坜村村民欣喜地说。
一个持续一年多的村道纠纷事件,在大埔县人民法院的调解处理下得以解决,村民不由得交口称赞。司法为民显真情,村民点赞的是大埔县越来越好的法治环境。
2016年上旬,下坜村村民蓝某将寨脚下南安楼直出至下坜村主村道的道路,以形成现道路的土地属自家承包土地为由,将该段路的部分路段用沙石混凝土材料进行覆盖,形成宽约一米的混凝土路面,而将其余的宽约2.3-2.5米道路覆盖上泥土用以耕作农作物,使该部分路段宽度缩减为一米,影响了道路正常通行,部分村民因此与蓝某产生纠纷,在村干部多次调解无效后,村民向大埔县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经审理认定,被告人蓝某应停止侵害,恢复村道原状。大埔县人民法院向被执行人蓝某送达了执行通知书,但是蓝某拒绝执行。
一年多以来,法院通过多次邀请镇村两级干部一起上门做蓝某工作、张贴整改告示等方式劝蓝某执行判决,尽量避免强制执行的最终结果,但均无果。
调解未果后,法院决定对该案进行强制执行,经过现场勘测、定位土地坐标,对蓝某及相关人员送达执行通知后,安排人员对该段道路附着物进行清理,顺利将涉案土地处理完毕,至此村道恢复原状。
表面上简单的纠纷,实际上直接关系到邻里关系,如果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村民的幸福生活。纠纷事件的圆满解决,有力地维护了当事村民的合法权益,树立了法律的权威,也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加强农村法治,在依法治国方略中处于特殊地位。近年来,大埔县引导干部群众树牢法治思维,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用法的社会氛围,促进法治。
同时,以加强普法宣传为重点,县委政法委牵头,组织律师、法律服务工作者、基层司法员、人民调解员、公证员等专业人士走进机关、企业、村(社区)、校园,为广大干部群众宣讲法律知识,进一步培育了基层法治理念。
“点”上出力,为厚植法治文化土壤,助力“法治大埔”建设,大埔县重点打造了“一点两园”全民普法宣传阵地(百侯镇政法部门“一站式”服务基地创新点和虎山法治文化主题公园、西河北塘法治文化主题公园);“面”上出彩,为不断提升法治宣传教育的精准性、覆盖面和影响力,使普法元素“满视野”,使普法对象“全覆盖”,使普法渠道“零距离”,使普法硕果“开满园”,大埔县全面开展“服务大局普法行”主题实践活动,发挥“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作用,深化法治建设“四级同创”,推进法律“六进”和“智慧普法”活动。
据统计,2019年大埔县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履职评议总分位居全市第一,实现全县256个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全覆盖。“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正逐步成为现实。
德治强教化
营造乡风“新生态”
培育文明新风尚
“聚沙成塔情暖青山绿水,集腋成裘造福后世子孙。”走进大埔县湖寮镇莒村村,蜿蜒的莒溪穿村而过,横跨莒溪的是一座长30米、宽6米的雕花长廊,长廊上雕刻的对联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这是去年莒村村设立的梅州首家“功德银行”,该村把它命名为长寿功德银行。
“莒村长寿功德银行作为激励村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方式,在鼓励村民做好事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莒村村党支部书记陈增金说。
“除了设立"功德银行"外,我们还设立了"功德簿"。”莒村村干部何良善说,借鉴现代银行管理体制,捐资多者可在长廊刻碑留名,捐资少者也记录在“功德簿”上,捐资款项用于莒村村公共设施建设、养老助残、扶贫助困、奖教奖学等。
“"功德银行"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村民良好的道德风尚,发扬优良风气,并让子孙后代一直传承下去。”何良善说,有了“功德银行”,只要做了善举村民都看得到,大家也都以做善举的人为榜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齐心协力共创美丽乡村。
为了让长寿功德银行示范效应放大,内涵不断延伸,推动整个村庄治理优化,该村还探索推出累计积分制、设置红黑榜,让村民有展示自我的新窗口。
“做好事加分,有不文明行为则扣分,通过积分引导村民互相竞争、想办法为村子多做好事。”何良善说,此举能促进邻里和睦,村里逐渐形成邻里间互帮互助、同舟共济的良好氛围,全村人也将更加团结,村集体经济也能顺势发展起来。
通过设立“功德银行”,催生了乡村文明新风尚,助人为乐、奉献爱心在莒村村蔚然成风,村民道德素养有了显著提高,民风持续向善向好。
这是大埔县充分发挥德治的融合、引导、教化等功能,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水平的缩影。
如何以德促治,一方面大埔县塑造新风,全面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文明镇村创建和村规民约修订工作,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和客家良俗美德。如依托陶行知生活教育实践基地(百侯中学),在全县中小学校开展“生活即教育”思想活动,以“小手拉大手”促进良好道德风尚形成。
另一方面大埔县通过德润乡风,利用建设文化祠堂和创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文化墙绘等,突出思想引导、道德教化、文化熏陶,在全县范围内打造了32个村史馆、家风家训馆、乡村记忆馆等美丽文化地标,同步推进田家炳纪念馆、邹鲁故居椿森第和张弼士博物馆建设,在百侯镇侯南村“三十六巷”家家户户门口展示其家风家训,以名人效应滋养美德,以“德治”浸润人心,培育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和文明乡风。
自治强活力
推动形成群众参与的
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这是我的地方,不是你的。”“我要把地对半分,把我的锄回来。”去年,百侯镇村民杨某与李某因土地归属问题产生矛盾,由于争议地块没有明确的分界标志物,谁也分不出所以然来。
为化解矛盾,百侯派出所教导员刘万涌前后30余次登门做工作,终于促成当事双方坐下来沟通。经过涌哥耐心细致地居中调解,最终双方不仅商定了固定分界线,还各退一步,把纠纷土地变成公用道路造福了村里人,纠纷双方从“红脸人”变成了“笑脸人”。
有问题找“涌哥”,如今成为百侯群众处理纠纷的首选。“涌哥”并不只是指刘万涌一人,而是令村民广泛信服的“涌哥调解工作室”。
此前百侯镇涉及山林山地、租赁、侨乡特色的房屋使用权、家庭等纠纷时有发生,为尽量不让矛盾纠纷升级,百侯镇发挥刘万涌在当地工作近十年,与很多村民已像亲人一样熟识的优势,设立“涌哥调解工作室”,由刘万涌牵头,依托45人的义务调解员队伍,共同做好全镇纠纷矛盾的化解工作。
“目前调解员队伍挑选的都是各村社会经验丰富、善做群众工作、有威望的村民。”刘万涌说,村民有矛盾,我们请矛盾双方到工作室,大家围成一桌,有矛盾说矛盾、有诉求说诉求,再结合法律法规、实际情况、人情世故等进行分析调解,有效提高了调解成功率。
据悉,2019年以来,“涌哥调解工作室”已主持调解全镇群众矛盾纠纷82起,矛盾化解率达到100%。
此外,为引导居民提高自治意识,调动群众参与家乡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百侯镇还在侯南村推行“巷长制”、百侯社区推行“楼长制、街长制”。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巷长、楼长、街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迅速化身为“宣传员”“侦查员”“劝导员”和“情报员”,成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一线的重要力量,极大缓解了社区(村委)的工作压力。
不仅是百侯镇,为强化基层自治,激发基层活力,目前,大埔县各镇(村)还实施“新乡贤工程”,大力发挥“党小组+村民自治组织”“村两委+乡贤参事会”“社工+志愿者”和“乡贤+普法”模式的叠加效应,推动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群众自治组织为基础、其他各类组织和广大群众参与的“一核多元”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智治强支撑
智慧服务解民忧
治安防控上水平
去年10月,百侯镇侯南村村民杨叔来到百侯派出所,为住在江苏的朋友代办孩子迁户口业务。通过提交可信认证信息,顺利地在窗口办理了孩子迁户口的相关事宜,整个过程不到10分钟。
省时又省心,是居住在百侯的群众最大的感受。一切得益于近年来,百侯镇整合综治指挥中心、调解中心、司法所法律服务工作站、派出所服务大厅、公共服务办事大厅等各项职能,从根本上解决了办公场所不集中,群众办事疲于奔波的状况。各服务中心还开通了户籍、出入境、司法确认等29项“一地通办”业务,为群众提供更多便利的政务、法律服务。
百侯是个古镇,但百姓的生活却是新的。特别是今年疫情防控期间,百侯镇大力推行网上办、手机办、远程办和村级代办,今年以来累计为群众办理城乡养老业务1000多件,居民医保业务300多件,计育业务200多件,民政事务300多件,努力实现让群众“少出门,走近路,办成事”。
如何更精准地通过智慧服务解民忧?目前,大埔县公安局创新公安窗口服务受理模式,打造了县级公安机关智慧办证大厅,助推治理效能全面提升;大埔县法院全力推进司法公开“四大平台”建设,设立网上立案窗口,开通“粤公正”微信小程序,打造无诉讼示范村,切实减轻群众诉累;大埔县检察院依托12309检察服务大厅和网络平台,提供“一站式”检察服务,畅通群众诉求渠道,为群众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
此外,为提升社会治安防控水平,大埔县大力加强智慧新警务建设,通过深化“中心+网格化+信息化”“雪亮工程”和心理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实现了县镇村三级综治视联网全覆盖,已建成公安社会治安高清视频742个,视频卡口57路,平安村视频监控654个。“雪亮工程”的前端建设进一步夯实,治安监控视频联网应用正在扎实推进,形成了网格化布警、点线面圈结合、全天候控制的动态巡逻查缉工作机制,确保了全县多发性案件持续下降、打击整治效能持续提升。
通过视频监控,村民切实感受到了创新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安全生活。“装上摄像头后,心里踏实多了,现在出门也放心很多……”这是村民感受到的最大变化。
据了解,通过智治强支撑,大埔县已成为名副其实、声名远扬的“平安之乡”。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大埔县群众安全感、对政法工作满意度位居全省、全市前列,综治工作(平安建设)考评位居全市前列。
撰文:马吉池罗文燕刘招迎
编辑统筹:甘韵矶
新闻推荐
漳北桥(谢小康摄)禾肚里民宿全貌(谢虹摄)“禾肚里”的民宿(谢小康摄)早闻大埔漳北有一座民宿——禾肚里,一听这名字就很想去探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