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差大臣不辱使命 敦睦邦交佳话流传 梅州大埔县清代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故居见证中日关系变迁
经过修缮,人境庐焕然一新。
茂塘公祠的上堂,“世德堂”的鎏金字体引人注目。
何如璋曾侄孙何广赞正在为记者讲解故居的故事。
何如璋。
在梅州,有两座客家古民居“人境庐”,两者各具特色,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座位于梅江区攀桂坊,为近代著名外交家黄遵宪的故居;另一座位于大埔县湖寮镇双坑村,为清代首任驻日公使、黄遵宪的老师何如璋的故居。
“中国使臣之驻日,自如璋始。”我国著名学者饶宗颐在《潮州先贤像传》这样评价他。1877年,何如璋担任我国出使日本钦差大臣,在任期间不辱使命,争公理,抗强权,敦睦邦交,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我国外交史上有着开拓性的意义。
近日,记者走进大埔湖寮镇双坑村,探访何如璋故居人境庐。
何如璋故居由前后两排共5座建筑组成,前排为人境庐、宫詹第,后排为茂塘公祠、耕经别墅、通奉第,呈“器”字形排列。整个故居建筑群恢弘而富有客家特色,于2005年列为大埔县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列为大埔县重点保护特色民居,2014年列为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为进一步推进名人故居的保护利用,挖掘名人故居精神内涵,去年底大埔县对何如璋故居进行修缮,目前已经修缮完成准备布展。“修缮后的何如璋故居焕发新颜,吸引了越来越多人前来参观,了解何如璋的外交故事,感受他的爱国情怀。”大埔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通晓洋务
李鸿章的座上客,黄遵宪的老师
驱车前往湖寮镇双坑村,沿路两侧是绵延的大山。车行至村内一座小桥前停下,桥对面一座白墙青瓦的四合屋格外引人注目,大门牌匾上用隶书写着“人境庐”,与黄遵宪故居同名。
过桥,一位步伐矫健的老人迎过来,他便是何如璋曾侄孙何广赞。“人境庐建于1882年,是何如璋完成驻日工作后回乡所建。”何广赞说。
此屋为何与黄遵宪故居同名?在何连赞的讲解下,记者心中的疑问逐渐解开。“何如璋回国前与黄遵宪同请日本书法家大域成濑温题以隶、楷各写"人境庐"一幅,何如璋取隶书,黄遵宪取楷书,故两所故居名字相同。”
记者留意到,“人境庐”的“人”多了三点,平常的书法作品中未见过此种写法。何广赞说,这三点是黄遵宪要求书法家加上的,意为何如璋的年龄、学位和职衔三者均在他之上。“何如璋出使日本开展外交工作,黄遵宪为随行参赞。在黄遵宪的心目中,正是在何如璋的提携和启迪之下,他才能有今天的成就。”
青年时代的何如璋潜心攻读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对历史颇有见解。他经常往返于广州、天津、上海等港口城市,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多,再加上梅州为侨乡,见识远胜“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同辈秀才。
两次鸦片战争惨败,让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列强弱肉强食,虎视眈眈,清政府腐败无能,国事日非,处于危急存亡之秋。当朝官员有部分主张采用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技术,以达到“自强”和“求富”的目的,何如璋十分认同这一主张。
据有关史料记载,何如璋潜心研究当务之事,对国事侃侃而谈、力陈所见,被洋务派首领李鸿章大加赏识。“想不到翰林院中,竟有人如此通晓洋务”。自此,何如璋经常出入李鸿章门下,成为李鸿章府座中上客。
1871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中日修好条规》,其中约定“两国既经通好,自必互相关切。若他国偶有不公及轻藐之事,一经知照,必须彼此相助,或从中善未调处,以敦友谊。”
日本派遣外务省柳原前光来驻华,总理外交事务的李鸿章便奏请清廷批准任命翰林院侍讲何如璋为出使日本国钦差大臣。他受命后,组织了一个精干的公使馆班子,除副使张斯桂外,还有参赞黄遵宪。黄遵宪是梅县人,与他是客属同乡,在使日期间,成了他的得力助手。
步入人境庐内,只见屋内装饰简约,抬梁斗拱间有简易木雕。天井宽阔,底部以鹅卵石铺八卦人字石铜钱图案,院内种有两棵树,一棵是黄皮树,而另一棵则是桂花树。何连赞告诉记者,黄皮树为屋建成栽下的,如今虽无枝繁叶茂,但依旧开花结果。
上堂设有简易展板,展有“清廷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何如璋故事——牛角挂书、小有洞天、石牌坊之议、尊老爱幼”等图文,向世人展示外交家何如璋不平凡的一生。
首任驻日公使
撰写《使东述略》,对近代思想改革产生影响
离开人境庐,沿着屋旁一小路向上行,路旁长满杂草。小路尽头是一片宽阔的坪地,三座屋子并排伫立,最左边的屋子为“通奉第”,中间的小屋子为“耕经别墅”,最右边的屋子则是“茂塘公祠”。
何广赞介绍,“茂塘公祠”为何如璋的生长地,“耕经别墅”为何如璋蒙学地,而“通奉第”则是何如璋建设给同族兄弟的居所。
迈入茂塘公祠,上堂数块牌匾引人注目。正中间的匾额上书“世德堂”三字,黑底金字,笔意飘逸豪迈,为清道州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彰显了其族人孜孜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理念;而房梁上的牌匾则为何氏一族清代时所取得的成就。牌匾崭新得发亮。“这些牌子是何氏族人于2002年重新制作的,旧牌匾因历史原因已被破坏。”何广赞说。
公元1877年11月,那是何如璋出使日本的日子。
何如璋到日本时,正值台湾劫杀琉球渔民事件发生后不久。日本以这一事件为发端,冒称琉球系其属国,策划征伐台湾,清廷为求息事,赔以军费计白银50万两。“当时,日本执政者看准了清廷的软弱,想废除居留华民旧规,取消横滨、神户和长崎的领事裁判权。”何广赞说。
何如璋到任后,援引国际公约,与日方反复交涉,最后达成协议,除在东京设公使馆外,在横滨、神户、长崎三市设领事馆,并收回领事裁判权。
此举不仅使侨胞的生命财产得到合法保障,侨胞备受歧视凌辱的状况也得到很大改善。
何如璋对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对外扩张抱着强硬的态度,但他对日本人民却极为友好,经常与日本各界人士广泛接触,以此了解日本。“在日本的时候,何如璋与日本友人保持书信来往,以此了解日本的政绩、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民俗风情。”何广赞说。
据了解,在东京都埼玉县野火止平林寺的书库里,至今还保存着大量何如璋与日本友人的书信。“这些书信便是后来何如璋撰写《使东述略》和《使东杂咏》的素材。”
在出使期间,何如璋积极致力于考察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所发生的深刻变化,确认欲自强必须效法日本。他所撰写的《使东述略》,对日本“三权分立制”作了详细介绍,这些对中国了解日本的明治维新,特别是对戊戌时期的维新派编发改制有着重要影响。
“康有为的"戊戌变法"从何如璋的书中得到不少启示。”梅州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李锦让在《嘉应读书楼》中写到。
“《使东述略》最具积极意义的内容,是它首次以赞成维新变法的态度向中国人介绍了日本的制度改革。尽管他的改革方案还摆脱不了洋务派的思想范围,但这些思想在当时来说是进步的。”曾任暨南大学历史系教师的曾民这样评价《使东述略》。
保护传承
活化名人故居,焕发文化之乡魅力
站在何如璋故居群前,古朴庄重感扑面而来,让人仿佛穿越百年时空,领略这位清末著名外交家驻日的风度和爱国情怀。
何如璋在日本的4年,既为祖国争理抗权,又能坚持睦邻友好,与当地人民交往颇深,其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两国人民的友谊所绘写的多彩篇章,直至百年后的今天仍被世人称道。
据介绍,1888年秋,何如璋戍期届满,释回故里。随后,何如璋应两广总督张之洞延聘,出任潮州韩山书院(今韩山师范学院)讲席,为近代潮汕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何氏族人,自先贤以来重视教育,创办学校,培育人才。明清时期,村中有十多间私塾,分为大、小、专馆。大馆招15岁以上学子,聘请名师执教。
几百年来,代有贤能,英才辈出。科举考试时期,先后考取功名的有76人。尤其是在清同治七年(1868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间,何如璋及其子何寿朋父子中进士。“清同治年间以后至当代,双坑何氏出了父子进士、清代三将领、国共四将军、两位大使、四科学家等"名人群体"。”
1904年至2015年,据不完全统计,何氏学子大学生有465人,留学生60人,大专生450人,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建设人才。
大埔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湖寮镇双坑村何氏家族曾经是殊荣显赫的大家族,何如璋故居内深藏着耐人寻味的传统文化氛围和丰富历史信息,它为了解和研究大埔文化史、客家人物史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史料标本。
2005年4月,何如璋故居“人境庐建筑群”被大埔县人民政府列为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月,建筑群被列为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为进一步保护利用名人故居,大埔县于去年11月对人境庐进行新一轮修缮。“我们严格按照文物修就如旧、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对人境庐屋面、墙面和地面、门窗、排水等进行修缮,尽量保存文物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大埔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了充分实现名人故居的活化利用,大埔县把何如璋故居列入了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先后对双坑村的大安至双坑村公路进行维修,对村庄环境和何如璋故居内外环境进行了整治,加强故居前后两排古民居建筑保护,严防乱搭乱建,投入资金150多万元,实施双坑村坑堤建设工程,在交通主入口及景区内设置了各种旅游标识标牌。
“待故居修缮完成之后,我们将在屋内进行重新布展,对其事迹进行陈列,并对社会开放。”该负责人说。
而作为故居的主人,何氏后人也一直在履行修缮保护的责任。在宫詹第大门的一侧,记者看到了大埔县湖寮镇人民政府贴出的《关于双坑村何褒赞村民反映“大埔县何如璋故居保护问题”的答复》告示,显现了何氏后人对故居保护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相关
何如璋家乡二三事
“茂塘公祠”是何如璋的生长地,虽然规模不大,也没有特别精美的建筑工艺,但是老屋真实记载着他当年的人生轨迹。如今经政府修缮后,走进茂塘公祠,还能看到屋内墙壁上记载的关于何如璋在家乡的故事。
13岁辍学一边牧牛,一边读书
何如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一个农家有8个男孩、一个女孩,家计维艰。老三何如璋念了几年私垫后。13岁那年便辍学放牛。
他虽年幼,却也懂事,高兴地去放牛,不多时,他想出一个好主意:把《四书》《五经》之类的书带上,待牛吃草时,他就躲在树荫下看书。这个两全其美的方法,着实令他高兴,于是早早出门,迟迟回家,牛吃得很饱,家人也喜欢。
那一天,他如常放牛吃草后,便在树下读书,正当他看书入神之际,牛却跑进禾田里去了,待其发现时,这丘禾苗已被牛吃得七零八落,尤其槽糕的是,这丘田的主人素与其家不和,事情就闹大了,结果挨了一顿打。
世事往往变幻曲折如戏,他这次挨打,应了古语:“否极泰来”。此事为其堂姑丈陈芙初得知,陈对其好学精神深为嘉许,并把何如璋接到自己家中,恢复了“举子业”。何如璋6年苦读,学业大进,19岁中了秀才,24岁中举人,31岁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
衣锦荣归复学苦读之地留墨,现成文保单位
何如璋复学后潜心苦读的地方在双坑上村文昌阁。此处系一山沟,三面环山,古木参天,极为幽静,确系钻研学问的好地方。他对这影响其一生之地,永不忘怀。
1882年,何如璋驻日公使卸任后返乡,正是衣锦荣归,特地重登文昌阁。他饱览景物之后,欣然挥毫,留下两处笔迹:
一是在墙壁上题联,上联“云梯直上通宵汉”,下联“道岸宏开辟町畦”,横幅“仰之弥高”,显示他的心境和抱负。
另在文昌阁左侧不远一巨石处写了“小有洞天何如璋”七字,后来作了石刻,现成为大埔县政府保护的文物之一。
洞天,乃道家神仙所居之地,意谓此处为洞天福地。
平易近人回乡不“耍官威”尊老爱幼成佳话
现在大埔县双坑村依然流传着当年何如璋衣锦还乡时尊老爱幼的故事。
1882年春,何如璋卸任后,由日本回国,抵上海后,请假顺道回乡探亲。
何如璋一行从汕头转乘小火轮溯韩江而上,在恭州登岸,而后乘轿经敬里回村。当年大官出行,前有“肃静、回避”以及官衔等的牌板,还有鸣锣喝道的家丁以及一群兵士,不胜威风。
那天,敬里村中有一群孩子在大路上玩耍。见一群人马前来,有的躲开,有几个顽皮孩子,却在轿马临近时,突然高叫“大狗古来了,大家闪开呀……”
小孩子捣乱,事也平常。何如璋对此表现十分大度,不以为悖。掀开轿帘,手指那几个孩子,笑着说:“哦,你们敢撩大狗古,小心被大狗古咬了!”
众人见何如璋如此幽默,不禁大笑起来,原先担心会触怒大官,惹起是非,岂料雨过天晴,皆大欢喜!
续行不久,便到了可遥见双坑村的潘公岭,何如璋即吩咐卷旗停锣,自己下轿,随从下马,起步行入村。走到上村一株大树下时,恰有一位老叔公迎面而来,何如璋即以晚辈身份,侧立路旁,拱手躬身,向这位老叔公问安。
老叔公见其如此谦恭有礼,即停下与之寒暄。何如璋直到老叔公离开走远了,才继续缓步回家。附近人家见此场面,十分赞赏。
一段佳话,立即传遍全村。
南方日报记者梁时禹马吉池
通讯员刘招迎罗文燕
本版摄影:梁时禹(除署名外)
参考文献:《大埔县志》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王芸生著
《李文忠公全书·译署函稿》
新闻推荐
■黄启键梦幻般的感觉,常常来自对往事的回忆。记得1990年9月到宝安县委办公室报到后的第3天上午,正在请教一位同事怎么去办...